劉禪真是扶不上牆的“阿斗”,淺析蜀漢後主劉禪的大智慧

封建歷史上,皇帝與宰相貌似是天生的敵對關係,如果宰相太弱了,皇帝就會很辛苦。比如說,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朱元璋為了鞏固皇帝的權力,就廢除宰相制度,這一下子就把所有的工作壓在了自己的身上,而宰相如果太強勢了,那麼皇帝就會很窩囊,甚至會有性命之憂,就像北周時期的權臣宇文護,一生中殺了三個皇帝。

所以,皇帝與宰相的存在是十分微妙的關係。連同提出設立郡縣制的秦朝宰相李斯,在秦始皇還在的時候,可以說與秦始皇的關係還不錯,但是等秦始皇去世以後,在趙高的勸說下也背叛了秦始皇。因此,可以發現,其實李斯也不過是迷戀宰相手中握有的權力,而不是對秦始皇忠心不二。

但是,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真的有一對很有特點的皇帝和宰相,就是三國時期的蜀漢後主劉禪和武侯諸葛亮。


劉禪真是扶不上牆的“阿斗”,淺析蜀漢後主劉禪的大智慧

劉禪與諸葛亮的關係

劉禪是我們都十分熟悉的歷史人物,有一句俗語叫做“扶不起來的阿斗”,這個阿斗說的就是劉禪。那麼在歷史上劉禪真的有這麼不堪嗎?要知道,三國是群雄逐鹿中原的歷史時期,而劉備也是馬上打天下,一步一個腳印創造了蜀漢政權的英雄豪傑,劉備除了劉禪以外還有三個兒子,那麼劉備可能將皇位傳給不成器的兒子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所以我們可以判斷出劉禪並不是一個窩囊的人,起碼不是一個沒有本事的帝王,反而,劉禪具有劉禪的優勢。

諸葛亮在《與杜微書》對劉禪是做過評價的,原文是:“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這個朝廷就是指劉禪,諸葛亮與劉禪可以說是朝夕相處,而且諸葛亮是聰慧過人,那麼連諸葛亮都稱讚的人能差到哪去?而在諸葛亮快去世的時候,劉禪做過一件事,他派人專門去問了諸葛亮有沒有推薦的賢臣。

《資治通鑑》記載,福謝:“前實失不諮請,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亮曰:“文偉可以繼之。”又問其次,亮不答。

如果劉禪真的昏庸無能,不管政事,也不會這麼著急請諸葛亮安排好能替代他的人。所以,劉禪絕對不是世人認為的無能。


劉禪真是扶不上牆的“阿斗”,淺析蜀漢後主劉禪的大智慧

諸葛亮從輔佐劉備開始,就得到劉備軍事集團的重用,逐步成為了蜀漢政權重要的臣子。以致在劉備重病以後,在白帝城託孤。

《三國志》記載,劉備曾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不管劉備是在考驗諸葛亮還是真的這麼想的,但是有一點我們不能否認,那就是劉備真的很認可諸葛亮。

劉禪即位以後,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開府建衙,全權總攬蜀漢政務大小事情,成為了實際意義上的宰相,而後開始了六次北伐。縱觀諸葛亮在劉禪登基後的一系列表現,諸葛亮是真的盡心盡力,可以說每天事無鉅細的處理問題。

《三國志後主傳》注引《魏略》中記載:後主劉禪曾說: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說劉禪只考慮祭天祭祖,而權力全都給諸葛亮。所以,可以看出來諸葛亮在劉禪一朝可以說隻手遮天也不為過,而劉禪也是全力支持。

現代一些人認為,其實劉禪並不喜歡諸葛亮,因為劉禪不給諸葛亮立廟,但是我們根據史料記載來看真的不是這樣。

《襄陽記》記載:“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於成都者,後主不從。”

這段話就一個意思,諸葛亮死了,臣民都想給他立廟,但是劉禪不願意。如果斷章取義的,真的會認為劉禪討厭諸葛亮,不然人家都去世了,一個稱號都這麼吝嗇。

其實,我們看一下歷史記載就發現,劉禪親政是在公元238年,之前國事還是大將軍蔣琬等人在管理,為諸葛亮立廟的事情也是在這個階段,是蔣琬他們覺得不好而不是劉禪,理由是禮制不符,這一點是真的,因為三國禮制遵循漢朝,漢朝從來沒有給一個大臣立廟,後來劉禪親政,還是給諸葛亮立了廟,這就說明了二人的感情。


劉禪真是扶不上牆的“阿斗”,淺析蜀漢後主劉禪的大智慧

諸葛亮把持朝政,劉禪為何不在乎

自古君權與相權都是一對矛盾綜合體,很少有皇帝會放任宰相有過大的權力,那麼,劉禪在諸葛亮執政30餘年的時間裡為何不考慮奪權的問題,這其中有何原因呢?

1.諸葛亮沒有什麼過錯

不管在什麼時候,皇帝並不是可以獨步天下的,他會受到來自各方面利益集團的制約,如果宰相犯了大錯,皇帝可以貶斥甚至可以幹掉宰相。就比如明朝時期的胡惟庸一樣,當了宰相不知天高地厚,最後被朱元璋誅殺。

在諸葛亮執政這段時間裡,沒聽說過諸葛亮貪汙受賄,或者是欺行霸市,人家也沒有幹別的,就是一門心思搞北伐,一篇《出師表》讓多少人流淚不止,死後民間自發的悼念。所以,這麼一個賢臣,劉禪哪有正當理由罷免?

2.諸葛亮樹大根深,難以撼動

諸葛亮的地位在劉備時期都基本上是蜀漢二號人物,在蜀軍中威望過高,趙雲等老將與他交好,而姜維這些後起之秀又是諸葛亮的學生,再加上劉備又讓劉禪以父親之禮對待諸葛亮。所以諸葛亮的權力和地位在蜀漢軍民心中已經築牢,很難有人去撼動,就算劉禪也是一樣。


劉禪真是扶不上牆的“阿斗”,淺析蜀漢後主劉禪的大智慧

3.蜀漢政權面臨的嚴峻形勢

劉禪的確很聰明,他與漢高祖劉邦很類似,知道把什麼人放在什麼位置比較合適。諸葛亮執政階段,蜀漢政權面臨曹魏政權和東吳政權的威脅,而諸葛亮又堅持北伐,熟悉曹魏和東吳的是誰?肯定是諸葛亮。

劉禪畢竟年少,對上孫權、司馬懿這些人畢竟會有不足,所以諸葛亮支撐大局是最為有利的。再加上蜀漢內部也有孟獲等新的勢力,朝局也比較複雜,而諸葛亮有威望、有智謀,可以將這些勢力一一收復,對劉禪而言也是一件好事,他又何樂不為。

劉禪不奪取諸葛亮權力的現實意義

劉禪是一個很厲害的君主,他的厲害並不在於攻城拔寨,也不在於算計臣子,他學會的是他的祖先漢高祖劉邦的政治智慧,也學會了父親劉備的智慧。

諸葛亮死後,益州籍官員李邈對劉禪進言,重要意思是諸葛亮和呂祿、霍禹一樣,也是一個想篡權奪政的人,劉禪一直被諸葛亮欺壓著,現在諸葛亮死了,劉禪也就解脫了。但是,劉禪直接讓左右兵士將李邈拉出去砍了。可以說,通過這些事情就能證明劉禪是一個很有雅量的人,也是一個很有耐性的人,最關鍵的是劉禪是一個知人善用、用人不疑的人。而劉禪這些做法無疑給後世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劉禪真是扶不上牆的“阿斗”,淺析蜀漢後主劉禪的大智慧

1.做人要真誠

不管我們身處何地,身兼何職,對人都應該是一顆赤子之心,有一句話叫做:“最大的套路就是真誠。”比如說,現實階段中很多人追求一位女性,但是等繁華過去,這位女性很大概率會選擇一個對自己的好的人,這就是真誠的價值,而劉禪對諸葛亮就是十分真誠,所以才換回來諸葛亮無悔付出。

2.做事要有耐心

劉禪與諸葛亮在一起的時間很長,作為一個皇帝而言最難忍受的就是大權旁落,在清朝康熙階段,皇太子胤礽就說過哪有當30幾年的太子?為此還不惜結交權貴,試圖早日登基為帝,但是劉禪相比較就很有耐心。我們做人做事是一輩子的事情,不要操之過急,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委屈。

3.人要有大局觀

劉禪很有大局觀念,他知道幹掉了諸葛亮也許自己會掌握大權,但是蜀漢也許就被曹魏和東吳滅了,所以寧可不動諸葛亮也要維護蜀漢的安全。而我們現在有的人只看得見自己的利益,而忘記了更大的危險,其實,只有我們站在公司的立場去思考問題,才會明白老闆的想法,這樣就能在實現公司整體利益的基礎上實現自己的個人利益,何不而不為呢?

劉禪當皇帝,為何任由諸葛亮把持朝政?仔細分析過後才發現劉禪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而劉禪做的這些事情真的需要我們好好學習,讀史是為了明智,看懂劉禪就能看懂進退取捨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