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春秋,忠于国家与忠于君主,两个忠臣之间的生死对决

晋国崛起,由冷血动物晋献公一手奠定。没有晋献公,就没有晋国霸业。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在攻灭周围小国部族的战争中保持了全胜的战绩,让晋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国。

晋国春秋,忠于国家与忠于君主,两个忠臣之间的生死对决

在晋献公征战的过程中,有两个人功劳最大,一文一武,文的是荀息,武的是里克,两个人都对晋献公忠心耿耿。但是在如何忠于主公这个技术问题上,两人产生了分歧。

荀息的忠诚是没有附加条件的,晋献公说的合适要执行,说的不合适也要执行。所以虽然此人也是个老狐狸,曾经出过那个“假道伐虢”的计谋,但自始至终都深受晋献公信任,以至于到了晋献公弥留之际,看着奚齐和骊姬一对准孤儿寡母不放心,赶紧把荀息叫来托孤,握着老荀的手说你办事我放心,值此多事之秋,还是愚忠的人用起来可靠啊!

晋国春秋,忠于国家与忠于君主,两个忠臣之间的生死对决

里克就不同了,他虽然是个武将,但文化程度不低,对宗法制度有很深的研究,是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坚定拥护者。晋立国几百年来,一直是此项制度的执行模范,除了曲沃代翼期间几个晋候实在没有儿子只好兄终弟及,即使是篡位达人桓叔、庄伯、武公也是嫡长子一脉相承。里克是个很传统的人,对晋献公忠诚的同时,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认为晋献公逼死太子申生这件事情做的不地道,就此和晋献公产生隔阂。

晋国春秋,忠于国家与忠于君主,两个忠臣之间的生死对决

晋献公临死拉着荀息的手托孤,其实就是怕自己死后,骊姬母子hold不住里克等人!所谓“诸大臣不服,恐乱起”。但他也不想想,没有军队的支持,没有枪杆子做后盾,一个书生荀息有再好的计谋又能怎样?弥留之际,一代雄主晋献公已经没有了一个合格政治家该有的冷静思考,他对奚齐母子的爱,即将把这对母子送上绝路!

据说荀息和里克的个人关系还不错,二人曾经和衷共济,完成假道伐虢的军事部署,在长期的战斗中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

晋国春秋,忠于国家与忠于君主,两个忠臣之间的生死对决

无奈人在朝廷,身不由己,晋献公一夜死去,把荀息和里克都推到了风口浪尖。荀息不顾朝廷内外的一致反对,以国相之尊,遵照晋献公遗命,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晋国新一任领导人。骊姬一得势,便重用一班毫无政治经验的亲信,排斥里克等老臣。

不做死就不会死。里克等人,掌握着兵权,晋献公临死之前没有妥善安排已属失策,骊姬不想着拉拢安抚,还要去惹他们,终于招致里克,邳郑父等职业军人的集体反抗。

晋国春秋,忠于国家与忠于君主,两个忠臣之间的生死对决

公元前651年十月,晋献公死去才刚刚一个月,尸骨未寒,里克收买一个大力士做刺客,把幼主奚齐刺死在晋献公的灵堂上。荀息是个固执的老头,并不甘心失败,又去把骊姬妹妹的儿子悼子抱出来,拥立为国君。里克一看这个情况,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与邳郑父发动政变,攻入宫中,把悼子和骊姬姊妹都给杀掉了。

骊姬是个可恨的人,但确有可怜之处。身处乱世,当初被晋献公抢来,想必是不情愿的,但一介女流,空有天姿国色,又有什么办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儿子奚齐,是她唯一的寄托,她和许多母亲一样,望子成龙,这也无可厚非。

晋国春秋,忠于国家与忠于君主,两个忠臣之间的生死对决

奚齐本来没有继承公位的资格,是晋献公一次次在枕头边上对她承诺,从晋献公每次看儿子的眼神中,他看到了儿子继位的可能,决定放手一搏,不择手段,为儿子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陷害申生,逼走夷吾和重耳,她的计划眼见就要得逞了。然而她没有看清,她的顺利,并不是因为她厉害,而是因为晋献公宠爱她,待到老公一死,她的命运也就基本注定了。

晋国春秋,忠于国家与忠于君主,两个忠臣之间的生死对决

奚齐和悼子,是两个无辜的孩子,他们死于残忍的里克,也死于晋献公和骊姬对他们错误的期待。对了,还有那个固执的忠臣荀息,也是这桩凶案的帮凶,没有他的坚持,起码悼子是不必死的,明知危险,还非要拉个小孩出来顶雷,这就是他对这个小孩父亲的忠诚?

在这些人背后,还有几百年的传统。晋献公死前就知道,奚齐继位诸大臣不服,为什么不服,就是因为让奚齐继位,名不正言不顺,非嫡,非长,非贤,等于是在挑战整个宗法制度,里克只是个挑头闹事的,没有他还会有别人跳出来反对!

晋国春秋,忠于国家与忠于君主,两个忠臣之间的生死对决

荀息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敢答应晋献公的托孤。里克政变,并没有针对他,但荀息得到消息后,认为自己有负先主重托,上吊自杀了,时间离晋献公之死不过两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