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輩唯一沒熬成相聲名家的就剩他!出身世家大師之徒卻未成大器

文字輩唯一沒熬成相聲名家的就剩他!出身世家大師之徒卻未成大器

  “三分逗,七分捧”,但凡是愛聽相聲的都知道這句話。好捧哏的在段子中能起到掌控全局的作用,捧哏演員正所謂一把尺子,能起到“量”的作用才能稱之為量活。中國相聲史上歷來不缺乏“大量活的”,從德字輩的周德山、馬德祿;壽字輩的郭啟儒、李壽增;寶字輩的朱相臣、王鳳山;再到文字輩的石富寬、李立山都是名噪一時的捧哏大家。好量活的話不再多,但字字珠璣,在臺上若有似無的存在。反之,臺上愛搶包袱、遞肩膀不夠尺寸、墊話插不進去、節奏把握不穩的充其量只能算會捧哏的。

文字輩唯一沒熬成相聲名家的就剩他!出身世家大師之徒卻未成大器

  在很多老觀眾心裡都會有一種觀念,自明字輩往上數的老先生中大多是身懷絕藝人才輩出,因為其中很多都從明地上使活開始,對錶演的標準極為嚴苛,畢竟包袱不響就要捱餓。的確,從舊社會走過的相聲藝人們往往更追求技藝的精進,這也催生了一大批頗有含金量的相聲名家。但也不能一概而論,說好相聲靠的是天資悟性和後天勤奮,倘若兩者皆無,光靠熬資歷是熬不出大師的。

文字輩唯一沒熬成相聲名家的就剩他!出身世家大師之徒卻未成大器

  因為德雲社和一句“有點意思”讓文字輩演員王文林重新走進觀眾視野中。如今提到王文林,必先要說他的師父是單口大王劉寶瑞、父親是肚囊寬綽的王長友、岳父是大名鼎鼎的“小迷糊”王世臣.....似乎這樣介紹才能突顯王文林的資歷。在沒加入德雲社之前,王文林一直叫王惠林,按理說8歲入門拜師12歲登臺獻藝,幾十年的舞臺經驗足以成就一個捧哏名家,然而事實上王文林在捧哏方面一直飽受爭議。

文字輩唯一沒熬成相聲名家的就剩他!出身世家大師之徒卻未成大器

  評書演員王玥波曾公開表示:“王文林先生的水平不管到哪個園子演都是底角兒!”作為同行之間、晚輩與長輩之間,這樣的評價也算對老先生的一種力挺支持。而觀眾對於王文林捧哏的表現卻並不滿意,最大的質疑聲音莫過於“站臺上聽相聲的”。

文字輩唯一沒熬成相聲名家的就剩他!出身世家大師之徒卻未成大器

  這種評價顯然是言重了,但不無道理。看過王文林捧哏的觀眾應該能回憶起他在臺上出現過的種種失誤,給郭德綱、徐德亮、田立禾、王玥波等人捧哏時都有各種紕漏,在此不便逐一列舉了。其實,王文林也有自己擅長的段子,在與搭檔使腿子活、倒口活時翻包袱的手法還是值得青年演員學習的。王文林有自知之明,對自己捧哏水平有客觀的認知,因此從不在各種場合以老前輩自居,能為平平但謙虛低調風格也不失為一種美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