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发的越多就说明一个人的学术水平越高吗?

扶摇难接

中国所有的研究机构,无论是高校,还是研究所,都把发SCI文章捧上天。

研究生毕业要发SCI,教师年终考核要数SCI,评职称要拼SCI,人才引进的硬指标,也是看有多少SCI。连研究生们在一起吃饭,谈论最多的话题也都是谁最新又发了SCI。

就连苦中作乐的科研狗们写的对联,都是SCI:

上联:SCI 天天有,一区

下联:NSC月月发,封面

横批:NB

科研圈中津津乐道的SCI,有多少人思考过其本质是什么?

两弹一星,没有发SCI,中国的科研就不出成果了?屠呦呦发明青蒿素,没有SCI,就拿不到诺贝尔奖了?

SCI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不就是KPI吗?而且是一个用了20多年不做调整的KPI。

既然本质都是KPI,看看马云怎么评价KPI的。

  • 那些用KPI去代替日常管理的领导,他的表现就用一个字来概括:懒!
  • KPI是一个结果,KPI前面的分析是极其关键。
  • KPI最忌讳的是愚蠢的分法,我们今年做五十亿,你分两亿,他分三亿,这个太粗放。
  • KPI和历史一样,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说它有用它就是有用,你说它没用它就是没用,但到底有没有用,关键在于你有没有用好它!
  • 马云是出色的管理者,论把KPI用得炉火纯青,科研人员比马云要差得远。对KPI本质的认识,科研人员同样不如。

所以,把马云对KPI的分析,套用在科研领域,尤其是被神化的SCI,照妖镜下立刻现形:

  • 用SCI去代替日常管理、去代替人才评价、去衡量科技成果价值的领导,表现就用一个字来概括:懒!

  • 发表SCI、SCI的数量,都只是一个结果,导致产生出SCI的科研过程、分析,以及科研后续的成果转化,都是极其关键。把功劳都押在SCI上,是本末倒置。

  • 科研最忌讳的,是SCI=科研成果=人才价值。数SCI,是最愚蠢、最懒惰的科研管理。

最后总结一句话:SCI,是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说它有用它就是有用,你说它没用它就是没用,但到底有没有用,关键在于你有没有用好它!


罗思扬

SCI是在科研界经常被提起并引起广泛争论的一个话题。可以说在现今的评价体系中SCI论文的发表基本决定一个科研工作的学术生命,这一点都不过分。因为SCI论文发表的数量、发表的层次决定了一个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工作人的职称(副教授、教授)职务(院长、主任)的晋升、基金项目(各省部委)的申请、各种人才帽子(百千万人、江河湖海学者)的取得及附带的收入待遇(科研启动经费、住房补贴、特殊津贴)等一系列问题。


同样地,过去几年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一直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据SCI数据库最新检索显示,去年中国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的总数已累计33万余篇,连续几年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没人敢说中国的科研水平超过了日本及欧洲的几大科技强国。


因为,SCI发表的数目并不能说明学术水平和科技实力的高低!


SCI数目不能评价一个人学术水平高低的几个原因:

  1. SCI只是对一个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的评价,并不能进行学术水平的全面评价

  2. SCI刊物良莠不齐,发表难度不一,仅仅是在SCI刊物发表文章,无法反映出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

  3. SCI主要适用于发表论文为主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对很多学科并不合适

  4. 同一学科的不同学科方向在SCI发表上也有很大差别,热门方向更加容易发表SCI论文并获取更高的引用

  5. 一些科研人员为了多发快发SCI论文,存在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甚至数据造假和剽窃他人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


南极观星人

我是硕士毕业,见过不少牛人一年能发好几篇sci,但是单纯看发表sci的数量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学术是否高。

1. 现在很多双一流高校并不单纯看发表SCI的数量,而更注重质量,一篇重量级的论文能够秒杀几篇甚至十几篇普通期刊的论文。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nature,science, PNAS等,这种量级的论文一般报道的都是一些重大发现或创新,能够真正发映出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思维。而且现在很多985高校引进人才时要求都比较高,并不是只看sci的数量,期刊在业内的影响力,知名度,认可度等相对所占比重更大。

2. 我有同学硕士时一年能发好几篇sci论文,但是创新性或实用性大吗?其实并不大,大部分论文都是换换污染物,换换模式生物等,实验方案基本都是类似的,像这种批量产出的论文意义有多大呢?能在多大程度上反应一个人的科研水平呢?我觉得是无法衡量的。

3. 科研更重要的是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或者从存在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出发的,论文只是过程中的产物,并不是最终目的,只不过由于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以及评价标准等影响,导致科研院所和个人一味追求论文数量,不过这种现象已经在慢慢改变,相信会越来越好。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发表有影响力的论文才是科研的正确方式。

总的来说,单凭sci的数量不能说明一个人的科研水平如何,是否真正解决问题,创新性以及发表论文的质量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更能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水平。


科研之路

SCI论文数量

大多数情况下,SCI论文越多,学术水平越高。

实际上,SCI论文并非《读者》之类的杂志文章。一要有内容写,二要会写,三要SCI期刊要接受。所以,一篇SCI论文能刊出,确实是不容易的事。

SCI论文质量

SCI期刊也有排名,一般按照学科排名,分成4类。我们叫它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一区最好,四区较差。

如果发表的是一区二区的,肯定比三区四区的好,相对应的,学术水平也显得高一点。

SCI论文引用

有的论文即使发表在四区,如果论文质量很好,别人就会愿意引用。相反,如果论文质量不太好,但是跟主编或者审稿人熟悉,那么即使发表在一区二区,别人引用的也会少。

所以,这里面有个论文引用的问题,这才是真正反应学术水平的指标

。SCI提供论文作者的引用指标:H指数。Google学术也提供h指数,并多一个i10指数。这些指数都反应了论文作者的论文被引用的情况。如下图:

总结

基本上,数量多可以一定程度上反应其学术水平。更准确的话,就得依靠h指数和i10指数。这些指数才能更加反映出作者的学术水平。


力学Nerd王小胖

如果仅仅只是发的SCI多,没有质量,并不能表面个人的学术水平就高。

就好比,一个人两年发了10篇SCI,但都是三区四区的。另外一个人,两年发了三四篇,都是一区的。我们肯定是认为第二个人学术水平高。

但,并不代表第一个人就没有水平。只是研究的不够深入罢了。

在科研界,要是有人能发一篇science,nature,那肯定就是学术大牛了,名声在外,可以用一辈子的。这是你发再多小文章,也没法达到的。

其实,SCI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一个博士一般毕业也能发三四篇二区以上的。如果一个导师有几个博士,几年发十几篇不是难事。以我的认知来看,判断一个人的学术水平,要看发表文章的档次,其次再看发文量。当然,真正的学术大咖,不仅有质量,也有数量。


科研界的小学生

我想说,并不是这样的。sci也是分等级的,举个例子,我师兄去南京林业大学应聘讲师,人家要求最低标准是两篇sci一区的论文,师兄因此没有应聘上。这还只是一个普通本一高校,其他那些重点大学更是要求严格。本人双控专业的,之前研究出一些新成果想去试试发个三区或者四区的杂志的,被导师拦住了,他让我憋住,等再研究出一种新的结果或者得到新的结论做对比,然后去冲击一区的杂志。我现在每天都在憋,很难受。换句话说,40个普通本一的学生也比不上一个清华的学生贡献的价值高,要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


人工智能虫

Sci论文导向害死人,国际上能在nature和science刊物上发表论文,那可以说很不错!其他英语刊物都差不多!现在国外专门针对中国人发sci论文,每篇收费一万多到二万不等!中国很多领域研究不尽得比国外差,中国人吃亏在英语写作上。但现在导向是sci论文,没办法!反映出中国人特不自信!只要老外说好的就是好!所以大家要学好英语


Clark35

1.每篇高质量的sci论文,至少都有一位作者辛勤的付出。2.在国内,现在SCI发得多,不一定说明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多高。3.一个科研工作者,SCI发得很少,那这人学术水平不行。4.一位学者,以第一作者在好些国际顶级期刊,发了很多文章,那他的学术水平是很高的。但是成名要趁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