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34岁登基,在位17年,肈造了崭新王朝,却为何称宗不称祖?

历朝历代能够肈造大一统王朝的人,必然是文治武功超凡的一代圣主。但也有不少英雄人物在问鼎天下的前夕突然崩逝,将建立不朽功勋的机会留给了后世子孙,导致他们在历史上的评价没有后世子孙高。今天就给大家说一个人,他34岁继承父亲的登基,在位17年,一生开疆拓土、大有席卷天下之势,但却功亏一篑,倒在了大功告成的前夕,令人无限惋惜。他是谁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此人34岁登基,在位17年,肈造了崭新王朝,却为何称宗不称祖?

清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在其由地方政权向大一统王朝过渡期间,经历了三个帝王,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以及清世祖顺治皇帝。在这三个皇帝当中,对于清朝问鼎中原贡献最大的是清太宗皇太极。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自幼就跟随父亲四处征战,立下了颇多功勋,位列掌握实权的四大贝勒之一。

此人34岁登基,在位17年,肈造了崭新王朝,却为何称宗不称祖?

按照道理来讲,作为第八子的皇太极本不可能登基,但他智谋武略超群,在大贝勒代善的支持下,脱颖而出继承了汗位,当时他已经34岁了。皇太极登基之后,对后金政权(清朝的前身)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而消除了宗室勋贵共议国政的局面,使朝政大全集于自己之手。

此后,皇太极开始了开疆拓土的一生,他先后征服了朝鲜和漠南蒙古,为问鼎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大金”改为“大清”,并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自己成为了清朝的开国皇帝。其后,皇太极将主要兵力用于对明朝的战争中。

此人34岁登基,在位17年,肈造了崭新王朝,却为何称宗不称祖?

崇德六年(1642年),皇太极率领八旗铁骑的松锦大战中大败明军,生擒了明朝大将洪承畴,自此明朝在山海关外的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朝入主中原已成必然之势 。可惜,天不假年,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皇太极死后庙号为清太宗。

皇太极死后不到一年,关内的明朝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农名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历史至此结束。此时,皇太极的继任者顺治皇帝年仅6岁,在摄政王多尔衮的辅佐下,率军入关并迁都北京,开始了清王朝大一统的历史。因为这一项“功绩”,顺治皇帝的庙号为清世祖,和元世祖忽必烈旗鼓相当。

此人34岁登基,在位17年,肈造了崭新王朝,却为何称宗不称祖?

俗话说,祖有功而宗有德。皇太极的功绩要比他儿子顺治皇帝的功劳大得多,但因为没能定鼎天下,所以庙号只能称宗。有人说,如果皇太极能够活的长一点,哪怕多活一年,那么他必然会跻身伟大帝王的行列。但却功亏一篑,让人非常惋惜。各位读者,你们认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