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自信起來

先讓孩子做擅長的事

每逢學校有演講比賽,有些孩子總是積極報名,而有此孩子卻極力迴避,甚至不敢與老師目光接觸,因為擔心如果老師誤以為這是渴求的眼神,那就慘了。

這種感覺我們大人應該是再熟悉不過了。直到我們成熟以後,我們才真的認識到:在別人眼裡,我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重要。

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總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受人關注。所以覺得絕對不能丟臉。前面說過,這是焦點效應在作怪。無論是自信的孩子,還是不太自信的孩子,都有這種思考錯覺,只是不太自信的孩子會更嚴重,使得他們不敢在公眾面前說話。

為了糾正孩子的這種錯覺,媽媽不能這樣說:“孩子,放心去講吧,沒有人在乎你講得好不好,因為你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重要。” 這是錯誤的,這會傳遞給孩子這樣一個信息:你沒有多大的價值。

否定價值會給孩子的自信帶來巨大的災難,因為孩子的自信完全建立在對自身價值的評估上。

讓孩子自信起來

那麼,媽媽們要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克服在公共場合露面的恐懼心理呢? 或者更深層地說,要如何才能讓孩子變得更自信呢? 尤其是孩子的性格本身就很內向時。內向的孩子在公眾面前會不知所措,但對自己喜歡的事情,或是必須完成的任務,都能非常盡力地做好。所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媽媽們可以先從孩子擅長的事開始。

孩子沒有自信,與得到權威人物的肯定太少有關。比如,在兒童時期,父母是孩子心中的權威。孩子雖然自信、勇敢地去做了,但因為方法不當或是其他原因最終失敗了、父母不是安慰,而是打擊。

“連這點事都做不好,你還能幹什麼?”

“你這個笨蛋、真丟人。”

不太自信的孩子,自我形象也是負面的。他經常會想:“我什麼都做不好,我不如某某。” 現在父母一次次不經意的打擊,只會將孩子的自信心撕得粉碎。

進人青春期後,孩子變得更加在意別人的評價,所以更沒有信心勇敢去嘗試了。正因如此,自我監控能力強的孩子,最缺乏嘗試的自信,這種孩子成年後取得的成就也很少,缺乏創意,通常喜歡選擇安穩無聊的生活。

而讓孩子從擅長的事情著手,孩子順利完成後容易獲得別人的肯定。只有得到別人的肯定,孩子才能消除負面的自我形象。所以,當孩子順利完成時,媽媽們需要反覆表揚。要鼓勵再鼓勵,讓孩子承認自己的優點,認為自己“我真的很特別” “原來我也是很不錯的孩子。"

比如某一位男同學,英語很差,但數學很好,是班上的數學王子。在英語課犯困的他,一到數學課就活躍得很。因為他在英語課上會受到老師的無意地打擊和同學們無心的嘲笑,而數學是他的拿手戲,不光老師會稱讚他,同學們也會投來欽佩的目光。

如何讓孩子在不擅長的領域更自信?

當孩子獲得相當的肯定後,家長們要開始將訓練過程轉移到孩子不擅長的領域。否則不能幫助孩子突破自信的限制。這時,家長們要注意些什麼呢?

首先是消除孩子的刻板印象帶來的壓力。

因刻板印象產生的壓力。心理學上叫作刻板印象威脅。 比如老師通常認為女生的數學、物理、化學能力不及男生,而男生的語文、英語能力比女生差。因此在訓練兒子對語文、英語的自信心時,不能將他與女生進行比較。同樣的道理,開始培養女兒對數學等理科的自信心時,不要拿男生與其比較。

心理學家早已證實,如果考數學前老師告訴女生,考試是為了和男生比較數學能力,那通常女生都會發揮得很差。如果女生不知道考數學是和男生比較,而只是在女生間進行,那女生一般都能正常發揮。

男生也有同樣的現象。這種現象甚至在黑人和白人的智力測驗也存在,因為很多人都認為黑人的智力不及白人。但事實上這個結果可能是刻板印象產生的額外壓力造成的。

讓孩子自信起來

其次,孩子在做不擅長的事情時,應單獨進行練習。

當你坐在孩子身邊看著他寫作業,他就非常緊張,半天不肯下筆。而如果你不監督他,假裝出去轉一圈後回來,發現他已經把作業都寫完了,而且還比較認真。

在數學考試中,如果監考老師站在你旁邊,即使他並沒有看你,你也會非常緊張,總覺得可能是某道題做錯了。

這是因為我們在做不擅長的事情時,本身自信心就不足,而且又在意別人的評價,所以最後搞砸了。其實這個現象:有其他人在場,並且自己的表現將會得到評估的情況下,我們能在簡單任務上表現得更好,而在複雜任務上表現得更差。心理學家把這一現象叫作社會促進效應

這是因為別人的出現會讓我們變得特別警覺和警惕,使我們對正在受到評價而感到焦慮,並使我們從眼前的任務中分心,這些心理都會消耗寶貴的認知資源,結果就導致了不能很好地處理自己不擅長的任務。

媽媽們也可以驗證一下社會促進效應的威力,可以這樣試一下,你現在要寫一篇作文,你寫了一段後,孩子的爸爸走過來站在你旁邊開始讀,這時你寫不下去了。奇怪的是,叫他走開後,你又能動筆了。

有些媽媽也許覺得是丈夫讀的時候干擾了自己思考。但真正的原因,是你底氣不足,潛意識裡害怕被丈夫嘲笑。當然,如果你本身是個作家,有個門外漢看著,你可能更是思如泉湧。

孩子練習不擅長的事時,媽媽必須知道的心理學原理:

1. 刻板印象威脅:不拿人們的一般印象評價孩子不擅長的領域,比如不說女兒天生數學差,或兒子的英語不好。

2. 社會促進效應:讓孩子單獨孩子訓練,孩子練習時不站在旁邊看,不要求孩子參加學習小組。

孩子寫他不擅長的科目作業時,也有和媽媽們一樣的心理反應。因此,這時媽媽們要離開他的視線。聰明的媽媽們還可以從這個例子得到額外的收穫:如果孩子成績不太好,那麼晚上就讓他在家自習;如果孩子成績好,就讓他去學校自習,最好是參加學習興趣小組。這種想法已經被很多心理學家用實驗證明了是正確的。

社會促進效應也提醒了家長們在為孩子制定奮鬥目標時,不能太高。有些孩子抱怨:家長當年沒能實現的心願,現在卻要我去幫她實現,這太不公平了。她都辦不到,為什麼要求我做到。我做不到。

讓孩子自信起來

家長們給孩子定的目標既不能過高,也不能太低,關鍵是要其他孩子的有不同之處,並不斷真誠地讚揚他,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因為我們所有人都想得到別人的認可,覺得自己有價值,十幾歲的孩子更是這樣。如果某人真正關心他、認可他,那麼孩子可以為了這個人改變自己,或是忍受巨大的困難。

爸爸媽媽應該知到的:

1

孩子在公開場合或不擅長的領域不自信,是因為青春期強烈的自我意識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別人關注的焦點,所以格外擔心出錯而丟臉。

2

培養孩子的自信時,首先讓孩子做擅長的事,因為孩子順利完成後容易獲得別人的肯定,只有得到別人的肯定,孩子才能消除負面的自我形象。

3

要幫助孩子突破自信的限制,就必須引導孩子進入不擅長的領域。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消除孩子的刻板印象威脅,其次要單獨進行訓練,因為孩子在做不擅長的事情時自信心本就不足、而且又在意別人的評價,所以旁觀者會給他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

4

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一般,就不要逼他晚上必須去學校上自習,也不要求他必須參加學習興趣小組。如果孩子學習好、那就鼓勵他多參加學習興趣小組,要他去教室上自習,這兩種方式都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