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變奏挑戰上市執念,「定價」高低還靠內力提升

“上市可以幫助企業提高抗風險能力、糾錯能力,但是不能挽救企業的命運。”浙江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院長、錦天城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章曉洪認為,企業的命運還是在於核心競爭力、產品、成長性乃至國際化程度。

2017年A股IPO企業總計438家,創下歷史新高。今年以來,隨著A股IPO發行數量的大幅上升以及中國證監會監管力度的加大,A股二級市場的市盈率普遍下降,許多A股股票的市盈率已經逐步開始與美國、中國香港的股票市場接軌。

根據6月30日發佈的《2018中國上市公司綜合競爭力排名評價報告》(下稱《報告》),2018年前三個月,當月過會企業最小淨利潤規模分別為4800萬元、12176萬元以及15470萬元,可以看到證監會對過會企業的淨利潤規模要求越發嚴格。

《報告》還指出,從全局看,在“加強監管,切實促進上市公司質量提升”的指引下,審核趨嚴將是未來的常態。同時在堰塞湖逐步疏通的背景下,優質企業IPO排隊時間將縮短,效率將提高,對於有IPO需求的優質創新企業在2018年將會是其發展的一個重要窗口期。

資本的逐利性固然存在,人性中貪婪的一面會使得企業在盲目逐利的路上走向希望的反面。因此,章曉洪認為,上市公司大股東首先要抵抗利益誘惑。“有些企業希望超速發展而迅速提高了負債率,在上市本身已經融到了資金的情況下繼續加大貸款。”章曉洪指出,雖然企業有一定的負債是健康發展的表現,但是在沒有看準項目的情況下不應為了擴大規模盲目投資、併購,進一步耗盡融資功能。“這是對人性的挑戰,也是對能力的挑戰。特別是公司在對一些跨行業業務和新技術不瞭解,或者人才來不及複製的情況下大力擴張,都會成為未來的隱患。”

無獨有偶,上海證券交易所首席律師盧文道在昨日舉辦的“2018中國上市公司論壇”上也提出,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是當前資本市場的重頭戲,需要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特別要建設更加包容有效的良好的上市公司監管制度。

企業在創新中推動自我成長與突破,是內力積累的表現。而建立健全資本市場發展的各項監管制度,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則是企業高質量發展極為重要的外力因素。盧文道指出,在繼續堅持從嚴監管併購重組的同時,支持有利於上市公司做大做強主業的產業整合類併購項目。“去年以來,盲目追捧 ‘重組概念’的炒作現象已經大幅改觀“,盧文道坦言,通過近幾年的治理,特別是併購重組制度的完善,產業協同類的併購多了, ‘忽悠式’、盲目跨界類的重組少了。

此外,盧文道亦表示,在新的經濟、金融和市場環境下,上市公司的發展,也正處於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轉折期。如何構建更加良好的上市公司監管制度,持續改進上市公司結構、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還有不小的空間。

談及今年以來數家獨角獸也上市後接連破發的情況,章曉洪認為,企業在自我定價時出現高估的問題確實存在,破發就是最直觀的表現。

章曉洪表示,很多上市公司以及董事長高估企業價值和股票價格的原因某種角度也是歷史性的,“國內的股票市場這麼多年一直存在泡沫,很多企業上市後反而把高估當成了標準。但是他如果深入的思考,美國、歐洲、香港的股票市場,市盈率就沒這麼高,8到15倍是正常的,除非是技術非常含量很高、成長性很好的企業。”因此章曉洪認為,經過洗牌後出現一元股、兩元股的情況在未來會是常態,亦是市場趨於健康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