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在拿下法国后就收手,不打英国也不打俄国,可以专心发展么?

Model控

一山难容二虎,希特勒和斯大林都不是和平使者,而是独裁者,怎么可能和平相处?

希特勒打英法联军时,特意放过英国,给英国一个人情,停止进军敦克而刻,让英国陆军捡了一条命,回到英国老家,英国人才在二战后对德国战俘优待,放过很多德军战犯。

德国人民支持希特勒发动战争,本身是不想做亡国奴,要推翻屈辱的《华凡赛合约》,争夺生存空间,占领法国后,德国人民是希望和平的,一直想与英国谈合。

英国不想放开对德的封锁,害怕希特勒输出革命,鼓动英殖民地造反,夺回一战德国失去的海外殖民地。

德国只能对英发动“海狮计划”,准备登陆英国,可无奈海军力量不强,无法实施登陆作战,因为百年海军,德国欠债过多,需要时间。

可斯大林不会给希特勒时间,吞并了波罗地海三国,还想吞并芬兰,打罗马利亚油田主意,军队全面进驻德苏边境地区,要逼希特勒更多让步,进军地中海。

希特勒再狂也知道德国与苏联的差距,需要时间整合占领区经济,才能与苏开战,用时间换空间,可无奈斯大林得寸进尺,还想要温暖的出海口。

如果希特勒让苏联得到温暖的出海口,未来与英国联手,德国就成了困兽。

不如借斯大林清洗苏军,造成战斗力下降之时,凭借“闪电战”放手一搏,先收拾苏联再收拾英国,先下手为强。

斯大林知道与希特勒必有一战,争夺欧州霸主地位,可不知道希特勒敢在没有冬装情况下发动战争,算错了时间,以为德军至少还要准备一年,才敢开战。

不知希特勒就是个天生的冒险家,敢做常人不敢想的事,苏联才被打的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英国只要希特勒不放苏联出海输出革命,也就不主动打德国,采取静默措施应对。

如果不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美英都不会介入苏德陆上大战,都怕斯大林胜于希特勒。因为英德是同宗,美德是同教,而斯大林不信教,只信实力。


光芒万丈34957

不可以!

以为希特勒吃了炫迈,根本停不下来!

玩笑了。

为什么停不下来呢?“静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曾做过相关分析,主要原因无外乎两点:

1、法西斯的本质决定了打不能停

法西斯政权最大的特点就是:必须发动战争,而且,只能不断打下去,停下来就是死亡!

1929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各资本主义国家深受其害。

但是社会还要继续,所以各国必须要走出经济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依靠美国巨大的体量,以国家干涉市场,最终实现了扭亏为盈。

但是德国体量太小,不具备美国的能力,所以只能通过对外掠夺实现经济的翻身。

1933年,希特勒上台。

为了尽快获得财富,希特勒宣称:日耳曼人是最优秀的民族,要对犹太人进行彻底的消灭。犹太人以经商闻名,有大量财富,希特勒通过洗劫犹太人,实现了德国的财富增值。

希特勒手腕凶狠,但很快德国出现转机,所以希特勒的支持率更高。

此时,希特勒又宣称,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于是德国开始一步步撕毁凡尔赛协定,扩军备战,1936年,德军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德国的膨胀引起英法等国的恐慌,不过他们一直幻想希特勒能打苏联,绥靖政策让希特勒如鱼得水,先吞并苏台德区,然后兼并奥地利。

德国为了能够更大作为,必须扩军,而扩军需要钱,而军队消耗大量资金势必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所以德军只能向外,不断掠夺来获取更多的权益。

而当和平的敲诈已经无法奏效时,比如遇到迷之自信的波兰,希特勒果断发起了对波兰的闪击。

而西方国家虽然也随即宣战,但是只是口头上支持一下,法国人还躲在马奇诺防线里做着德国给自己刚正面的美梦,德国在西欧的进展实在是太顺利了。比如4小时占领丹麦全境,40天消灭欧洲第一陆军强国法兰西。

2、外部威胁始终存在

主要指的是西部的英国,以及东部的苏联。

我们先不说占领西欧后,大量的德军的复员再就业问题。单是看占领西欧后的外部形势,就不能让希特勒停下脚步。

至于和平发展,更是遥不可及的神话。

法国战败投降后,1940年5月开始,德国开始了对英国的猛烈攻击,此时的英国首相换成丘吉尔,丘吉尔领导英国人坚决抵抗。

由于德国地处欧洲中部,海岸线短,因此海军的发展一直是德国的瓶颈,这一点在进攻英国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

而英国是传统海洋大国,海军力量位居欧洲第一,因此面对德军时,英国依托英吉利海峡,能够从容应对德国的攻击。

在海军掉链子后,希特勒改变策略,出动大量飞机对英国进行狂轰滥炸,德国空军和英国皇家空军在英吉利海峡上空,进行了惨烈的不列颠之战。由于英国的雷达技术发达,加上大量西欧飞行员来到英国,因此英国空军实力大增,最终德军损失飞机超过1000架,希特勒消灭英国的计划彻底泡汤。

为了防止英国反扑,

希特勒在法国海岸修建起大西洋堡垒,一直到1944年诺曼底登陆。

而东部的苏联,则更让希特勒焦虑。本来英法想要祸水东引,结果苏德签订《互不侵犯协定》,并默契地瓜分了波兰。此时虽然苏联刚刚进行了大清洗和苏芬战争的失败,但是实力仍然是欧洲第一,这是希特勒所不愿意看到的。而且,嗜领土成性的苏联,绝对不会看到德国独霸欧洲。所以即使希特勒不打苏联,苏联也迟早会进攻德国。

而对于希特勒而言,伏尔加地区的黑土地是著名粮食产区,这里的石油和煤炭也是德国梦寐以求的,而消灭苏联就可以得到这些海量资源。

所以,希特勒是停不下来的!所以,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一起探讨历史!


静夜史

上了赌场的人,不输光本钱,根本不会停下来的!

德国灭了法国后,停下来要停下来发展,世界大多数国家都不答应。

1,英国不答应。

英国在心理上,始终对德国有很强的优越感。一战时,英国说德国海军“袭击的监狱的守卫”,可见英国始终把德国当做欧洲大陆的坏孩子看待的。

到30年代,英国看到德国的崛起,居然采取绥靖政策,一个个盟友被英国出卖。奥地利被吞并,一句话不说,捷克被瓜分,英国居然来给德国帮忙。波兰被瓜分,英国高唱“西线无战事”。与法国并肩作战,掉头就跑,敦刻尔克抛弃了那么多法国战友。

在西线战场上,英国和德国有了血海深仇,如果议和,恐怕也只是短暂的休战而已。

2,苏联不答应。

苏联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瓜分了波兰。如果这时德国停下来不再西进,苏联会答应吗?

不会!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比俄罗斯更喜欢扩张领土。德国西线土地都是从东欧小国那里抢来的,苏联能不眼红吗?

3,被灭各国不答应。

不列颠之战前,法国,波兰、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这些国家已经被德国灭亡。这些被灭掉的国家,有甘心当傀儡的,也有国内打游击战的,还有流亡海外随时准备反攻回来的。


这些国家的流亡政府,大都建立在英国,如果英国和德国议和,他们一定会拼命破坏。尤其是法国和荷兰的流亡政府,还可以获得海外殖民地的大量资源,实力不容小觑。

4,德国自己不答应。

二战发生的背景是经济危机,希特勒给经济危机的解决办法就是对外侵略和掠夺。

希特勒面对经济危机中的货币短缺问题,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杀光犹太人,把他们的钱全部榨干。

面对经济危机中的生产过剩,希特勒的办法是,民用转军用,开足马力生产大炮,用大炮去抢钱,就解决了经济危机。

当然,德国国内并不是没有希特勒的反对势力,希特勒铲除异己的办法就是制造外部矛盾,加强集权,谁不服从领袖,那就是卖国叛党,必须除以死刑。

更重要的是,德国前期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德国人一致认为,没有人能够抵挡纳粹的隆隆战车。这样,战争只能越来越大。

话说回来,德国如果能够牺牲一部分利益,换取英国苏联的谅解,开展议和。说不定避开这两个强国,会有更好的发展。

德国不断扩大战争,完全是无奈之举。而日本,纯属脑残发作。

日本在二战中最大的失误有两个:

1,第一个失误是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

日本两个月之内两个方向同时进攻中国,局部抗战变成全面抗战,这是自不量力的行为,更是主动树敌的行为。

试看甲午战争日本如何利益最大化,得胜之后提出割地赔款,清朝乖乖就范。试想,日本在蒙古和满洲的行动取得阶段成功,放弃部分利益和国民党政府议和划界,软弱的蒋介石一定会答应。

气球吹大了就收住口子,如果一直吹,能不爆炸吗?

2,第二个失误是,发动珍珠港海战,和美国开战。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日本军部的人脑子一抽抽,什么事也能做出来。

也难怪,日本首相东条英机被称为东条上等兵,说的就是战略上短视。

德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政治家是俾斯麦,他对奥地利和法国都是穷寇莫追,建立了统一的德国。日本历史上最优秀的政治家是伊藤博文,他在甲午战争中及时和谈收兵,实现利益最大化。

赌场上连赢十把的赌客,股市里拿到连续十个涨停的股民,让他现在离场,他绝对不会同意的。

真正的政治家,战略家,就是要学会及时收手,你觉得呢!


历史知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国际政治,尤其是国际军事部署,就像打太极拳一样。

你不进,不要别人后退,别人就必然会压迫你后退。

如果希特勒占领法国本土以后收手,会怎么样?

首先,法国仍然会建立流亡政府,反抗希特勒。

事实上也是如此,戴高乐不就出现了吗。

当时法国并不仅仅只有本土那块巴掌大的地方,还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包括非洲、亚洲、南美洲。这些地方领土扩大,还有殖民地军队,具有相当的实力。

在英美的扶持下,这些流亡法军,完全有能力对德军造成较大威胁,也完全有能耐在英美扶持下反攻。

其次,希特勒退出法国本土只是时间问题。

英美结盟是必然的,无非是等待一个机会彻底同希特勒撕破脸。

而当时工业上来说,英国和德国差不多,美国则是德国几倍。

以钢产量为例,1941年德国2000万吨左右,英国1300万吨,而美国高达7500万吨。

就综合国力来说,美国也强于德国二三倍。

那么,只要英美联手,且不谈苏联怎么选择,打败德军就绰绰有余。

再次,苏军迟早会参战。

而苏联的斯大林是极为狡诈的人。

在德国强大且没有开战的时候,斯大林也许不会进攻。但德国和英美发动战争,斯大林一定会乘机偷袭,占便宜。当时苏联的工业实力也很强大,钢铁产量和德国差不多,不好惹。

所以,希特勒如果不先发制人,乘着苏军没有完成战备之时进攻,他就必败无疑,一定会被苏军入侵。

最后,纳粹党必须发动战争

纳粹党的特点,是团结国内所有阶层,上到贵族容克,下到普通老百姓。

显然,这需要巨大的物资和财力,以满足国内的需要,绝非容易的事情。

德军如果不进行对外入侵,抢夺外国的物资,就很难保持这个所谓国家社会主义的社会。

那么,纳粹党就会失去人民支持。德国当时毕竟是可以合法选举的社会,纳粹党和希特勒都可能被选举下台。

那么,对于希特勒来说,对外入侵几乎是唯一的办法。


萨沙



我认为完全可以,有人说德国不打苏联,苏联也会进攻德国,这个观点至少在当时是错误的。

苏联在建国初期,遭到十六国联军干预,好不容易喘过气来,正忙于抓国内稳定,搞政治清洗,同时在努力实施五年计划。斯大林跟希特勒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目的,就是不想跟德国过早摊牌,埋头致力于国内发展。连日本主动招惹苏联的诺门坎战役,苏联都仅仅进行了有效反击,而没有扩大战争规模。


因为苏联虽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是毕竟是在沙俄那个烂摊子基础上初建,工业制造、经济水平跟西欧还是有差距。苏联要实现意识形态输出,进行全球布尔什维克统筹管理,前提是自身必须强大,否则就会重演十六国干预苏联的悲剧,要知道,连我们的北洋军阀都跑去踩了一脚,实在是苏联抹不去的耻辱。

所以,希特勒短时间解决了法国,斯大林是非常害怕的,隔三差五都要给希特勒打电话确认两国和平关系。这个时候,希特勒已经整合了欧洲所有力量,包括经济、工业、人力,虽然土地规模还没有苏联大,但是也达到900多万平方公里了,综合实力实际上已经超过苏联。



德国进攻苏联时,实际上仅仅就军力对比,德军无论人力还是装备都是压倒苏联的。这也就是德军都推进了几十公里,斯大林才如梦方醒的原因。这同时是德国首次以多打少还打输了的一场战争。


所以综合分析,苏联会进攻德国的说法不成立。另外,英国在陆地上已经吃了德国的大亏,英军对德军可以用一触即溃来形容,这才有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戏码上演,所以英国主动招惹德国更不可能。再来看美国,原本一直在观望,以美军的战斗力跑到欧洲去打已经整合了欧洲力量的强大德国,那无异于飞蛾扑火,而且美国的民意也不允许。

那么实际上希特勒是完全有外部环境停下战争的脚步,致力于欧洲整合和经济建设,将已经成为雏形的很多先进军备开发出来,进一步强化军事训练和建设。在纳粹体制下,他的凝聚、动员能力是可以超过其他国家的,那么他的军事发展速度也可以超过其他国家。



即使他以后也不打苏联,他的强大也会遏制住苏联打他的欲望。一旦他的原子弹、飞碟、导弹、战机技术进一步成熟并完成升级,超级德国就真的可以天下无敌。龟缩在英伦三岛的英国,迟早都是他的。


只是可惜的是,希特勒已经被聪明蒙蔽了的智慧再也无法遏制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和野心。


谢金澎

类似的问题已经回答了很多次,结论是根本不可能。首先很多国家不答应,其次自己家经济也会崩溃。

经济上的制约成为了德国无法停留下来专心发展的一大因素。

法西斯的性质是什么,就是通过掠夺他国财富来获取利益。

德国也想跟美国一样好好发展恢复,可惜自己不具备美国的实力,也不具备美国的资源。

那怎么样能使德国快速摆脱经济危机呢?很显然,发动对外的侵略战争是一种很快捷的方式。但是国内的经济水平不足以支持德国发动战争,如果执意要发动,那无疑是会影响到德国目前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希特勒的财政部长沙赫特想到了一个办法:先赖账,后借钱。

当然这个赖账就是赖协约国的仗。不过借钱可是大有来头,先是向华尔街的资本家借钱,又向国内的军火商打白条,向银行和民众滥发国债凑了一笔资金来发动战争。

先是放倒了波兰,又放倒了法国,可是德国发现这时候的自己已经吃了炫迈,根本停不下来。因为打完波兰和法国之后,发现拿到的利润不是特别多,还不足以完全将白条还给军火商。

哦对了,德国还要面对复员军人的再就业问题。

那怎么办?当然是继续向军火商打白条,继续发动战争啊。然后再拿其中的利润连本带利一起再还给军火商。然后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之中;为了维持经济,就必须发动战争,一旦停下脚步,脚下就是万丈深渊。

德国要停下来发展,其他国家不答应,占领区内的民众也不答应。

首先,英国第一个不答应。作为欧洲最强搅屎棍,他肯定不能容忍德国就这样在欧洲大陆当霸主。反正英国已经对德国宣战了,又有着美国爸爸的援助,对付德国是没有后顾之忧的。比如随便派一两个轰炸机编队去炸掉德国的工厂。

其次美国也不答应,如果德国停下了脚步,那么自己也就发不了战争财,也肯定会搞一搞事情。

还有占领区的民众也不答应,尤其是法国,反抗军游击队可以让德国忙到崩溃。

其次中立国也不答应,比如瑞典西班牙葡萄牙,因为德国停下来发展,就意味着不再从军事方面获取利益,也就不需要很多的战略资源,而这些国家长期给德国提供资源,所以一旦德国停止了战争的步伐,意味着这些国家也不能从中获益,自然也不愿意。

最后军火商也不答应,德国停止发动侵略战争,也就意味着德国不再向军火商进行大的合作,也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战争需求,肯定是有损军火商的利益,他们也肯定不答应。


二战吐槽君

如果希特勒拿下法国就收手,会不会和英国苏联和平共处?我认为是不可能的。

当时英国和德国苏联和德国矛盾都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也就是说必须得用战争来解决。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德国打下法国后真的收手,那国际形势会怎么样?首先说英国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因为英国肯定不甘心孤悬英伦三岛,肯定还想着恢复日不落帝国,这样一来,英德矛盾不可避免,而且德国要不打英国,英国很快就会从敦刻尔克惨败中恢复元气,马上就会派兵打回欧洲,那样一来德国就会更被动。

而苏联也一样,斯大林也是乱世枭雄,怎么可能看着希特勒做大而不顾呢,如果真给希特勒几年时间,那希特勒就会训练出几百万装备精良的大军,那样苏德战争打起来,苏联必败。

最后举例说二战前的欧洲就像非洲大草原,当非洲大草原的雄狮多了时,那就肯定打架争狮王,而二战前的欧洲也一样,斯大林希特勒丘吉尔等就像大雄狮一样,谁也不会甘于曲居别人之下,都想当狮王所以打架是正常的。

希特勒其实战略是没有犯错,就是德国没那么大胃口挑战全世界。


天宇的文史情怀

其实在法国战事已经大局已定的时候,包括希特勒在内的许多纳粹高级官员已经决定战争已经结束,和平即将到来。虽然英国首相丘吉尔坚定的表示拒绝任何妥协,会继续战争。但是希特勒认为丘吉尔只是故意这么说而已,他相信只要给予英国一定有利的条件,英国政府一定会接受妥协的和平。

关于上述的证明就是希特勒已经允许西线的德军开始轮流休假,一部分陆军和空军也开始调往其他有潜在威胁的地区驻防。最为明显的就是在6月22日希特勒命令复员35个师的兵力,这一切都表明希特勒并不想一直继续他的战争步伐,我也想安心发展他的国家和占领区。

然而事与愿违,同英国的和谈希望越来越渺茫,希特勒遂又不得不考虑对英作战的继续,那就是登陆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也就是在准备入侵英国的时候,希特勒开始考虑入侵苏联的问题,战争已经不可能停下了。

即便德国放弃主动进攻苏联,同时在英国方面仍旧采取利用潜艇切断英国补给线的战术,但是德国在陆地上的和平时间也是极其有限的。东方的苏联同样在考虑进攻德国的问题,因为波兰已经灭亡,苏联和德国成为接壤的国家,冲突在所难免,而且德国赖以维继的石油来源主要是罗马尼亚的油田,而罗马尼亚距离苏联太近了,全部处于苏联轰炸机的航程之内。从苏联在1941年大规模的组建大编制的机械化军和近24000辆坦克的装备量来看,苏联不会一直保持着防御的姿态。一旦英国的力量得到恢复,苏联和英国必然会谋求联合以消灭这个一家独大的德国,预计德国在欧洲的和平不会超过1942年。



至于德国同苏联结盟问题,也不是说不可能,但是成功的可能性很低。因为德国已经占据了西欧和中欧,而意大利又谋求地中海的霸主,远东方向也是日本的地盘,根本没有苏联可插手的地方了,而德国放弃中欧的领土给苏联也同样不可能,这意味着德国放弃了自己的石油命脉和战略纵深,苏联一旦翻脸其装甲部队会一举突入德国柏林,谁知道到1942年苏联会爆出多少坦克和飞机,量变总会引起质变的。

所以德国除非打败英国和苏联中的任何一个,才可能保住自己的欧洲霸主地位,否则迟早会面临苏联和英国甚至美国的联合进攻!


小小狼王

不可能!

如果想要专心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打垮英国,同时也得占领苏联的核心区。那么为何一定要打垮英国?因为英国的背后有美国,如果英国一直不投降,或者德军始终打不进不列颠,西线战事就不会停。但是,日子拖得越久,对英国就越有利,此时美国名义上搞中立,实际上却偏袒英国,美德矛盾也日益激化,从这个时间点上看,美国参战是迟早的事件,只是美国在等一个机会,此时德国的队友日本,又正好把这个机会送上了门。有很多人天真地认为,如果日本不偷袭珍珠港,美国就不会参战,这种看法很片面,美国或许不会与日本开战,然而却一定会出兵干涉欧洲。因为对于美国来说,欧洲只要不被某个强权单独霸占,所谓的“大西洋屏障”就会一直存在,而这个“大西洋屏障”正是由英国人所构建,这也就意味着,是英国保障了美国的安全,只有英国把欧洲大陆的霸权挡住了,那个霸权才无法横渡大西洋。

因此,很多人也片面的解读了“孤立主义”,认为这是一项美国的政治传统,很难轻易改变,但事实恰恰相反,“孤立主义”必须以现实条件为基础,如果美国自身的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了,继续孤立岂不是等死吗?美国人最担心的,就是英国落入纳粹手中,然后德国会摧毁整个“大西洋屏障”,英国的海外殖民地以及军事基地也会落入德国之手,不列颠群岛上会出现一个亲德的法西斯傀儡政府,大英帝国的海军也会落入德国手中。届时,德国将整合英国和法国的资源,出兵美洲,进攻加拿大,以摧毁英国王室最后的力量,如果这种局面发生,美国和德国早晚必有一战,然而美国虽然实力雄厚,可对面的德国已经吞并了两个列强,能否战胜这个阶段的德国,美国人也没有底。

美国人必须将这种势头扼杀在萌芽状态,而最佳策略依然是支持英国,但这又取决于英国能够坚持多久,如果英国主动投降了,或者几个月就被灭掉了,美国人再有谋略也是无济于事。可事实恰巧是美国人乐意见到的,英德两国僵持在拉芒什海峡,德国无法在短期内打开局面。这对于德国来说,其百万陆军几乎没有用武之地,空军和海军却在不断的消耗,而且英国人占了便宜,尤其是德国空军,在英国上空被击落后就再也无法升空,而英国人却可以将自己的飞行员再次送上天。只要英国海空军不被消灭,德国陆军就无法入侵不列颠,机械化部队也成为了摆设,但百万大军都需要吃饭呀,德国的战争资源日益紧迫,必须以战养战,如果浪费上几年的资源,德国军事体系就提前垮了。

美国却掌握了主动权,随时可以出兵支援英国,而在战争时期,美国也从英国手里接管了很多军事基地,英国已经将海上霸权让给了美国。德国人自己也很着急,他们知道美国人不好对付,可目前却打不开局面,唯一的破局之处就是东线战场。假使美国和苏联一起支持英国,对德国形成战略包围,德国就是死路一条。因此,德国铤而走险,挑起了苏德战争。有人说,为何一定要打苏联?德国和苏联不能和平共处吗?这当然也是不可能的,苏德双方完全没有互信的基础,而且都将对方视作“死敌”,苏联最担心的就是德国和日本联合入侵,苏联也在牟足了劲的发展军事工业,同时抓住一切机会扩展战略缓冲地带,比如说苏联人曾经出兵芬兰,吞并波罗的海三国,而且瓜分了波兰,都是为了将自己的战略纵深拉长,因为苏联核心地带根本无险可守,如果德军长驱直入,唯一的指望就是钢铁般的抵抗意志。

当然了,还有那个超级武器:冬天。

但是,先发制人永远是台面上的选项,如果德国和英国耗在西线,美国和苏联就会抓住机会,英国也会主动联合苏联,在中东地区搞一系列动作,美国甚至会直接和苏联合兵,在东线给予德国致命一击。此时,德国将在西线陷入对峙,东线陷入险境,南线陷入困局,绝没有任何生存的可能。因此,德国唯一的机会,就是同时将英国和苏联打垮,而最惨的处境,就是同时面对东西两线的夹击,不巧的在于,历史恰恰是这么走的。


图维坦

不请自来……这题很有代表性,很多中国人都有一点亲德情结,多少都会有些惋惜希特勒急功近利,造成德国的失败。

首先要说的是德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其次这个假设根本无法成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法德都处于经济崩溃的边缘,英法作为战胜国一直奉行绥靖政策,即尽量避免战争。而德国比英法更糟糕,一战的戛然而止让德国陷入一片混乱,各种不平等条约让德国产生了空前的民族情绪,加上一战留下的众多士兵,很快民族主义者就占据了领导权。

希特勒上台先是解决了就业问题,接着国营企业接管了许多支柱产业,让德国的失业率大大下降。人民有了工作,资产家垄断被打破,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但仍旧不能解决德国破败的现状。希特勒将锅甩给了英法等战胜国,声称他们在窃取德国人的劳动成果,民族仇恨就此点燃。

起先德国只是突破和平条约,增加军备,并没有引起英法的注意,英法有自己的一片烂摊子要整理,无暇顾及。而后德国拿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这也让英法忍了下来。而此时英法希望的是将祸水东引,让德国对抗苏联。

苏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突然退出,就坑了英法一次,而此时的苏联强大无比,英法一直担心苏联有一天会入侵欧洲。与其让欧洲国家自相残杀,不如养狗去威慑苏联,让德国充当欧洲的看门狗,这就是英法当时的如意算盘,谁知最后养虎成患。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德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周边小国,危及英法,而此时英法仍旧做着德国入侵苏联的春秋大梦,但此时一些人例如丘吉尔等已经意识到德国的野心。

德国入侵波兰,而波兰是英法同盟国,根据条约,英法不得不向德国宣战,但英法却没有实质的动作,坐看波兰被占领,直到德国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红军和德军在波兰会师开庆功宴,英法的绥靖政策彻底宣告失败。

而后德国入侵了法国,世界第一陆军几个星期就败下阵来,让英国始料未及,只能实行大撤退固守英伦三岛。

此时德国在欧洲大路已经没有敌人,北面被扫平,西南面剩下法西斯西班牙,是盟友,南面是意大利,只能向东面的苏联或者西北的英伦三岛进军。

德国海空军远不是英国的对手,小小的海峡却阻挡了德国的脚步,一战的不平等条约严重限制了德国海空军的发展,这个问题在这里凸显了出来,结果就是德国根本无力进攻英国。

所以德国集结整个欧洲之力,攻击了苏联……

所以说,德国进攻苏联是唯一的选择,英国也不会在法国灭亡之后放任德国,这个题目的假设根本无法成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