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莉²º¹²
特意去查了一下字典:息肉按老祖宗的话说是这样理解的:《说文解字》里面有一句话叫:息,寄肉也。
按照广义来说我们人体隆起于黏膜表面的肿物都可以统称为息肉。换句话说息肉是一大类疾病的统称。并不是就是一个疾病。
按照定义来说:全身只要有黏膜组织的地方都有长息肉的可能,因为我是消化内科专业的,所以我就易胃肠道息肉来举例子详细说明。
通俗的说可以简单的理解比如同样是肺炎这种病:再细分下去肺炎还分为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性肺炎、衣原体性肺炎等等。
更通俗的说同样是车,车也具体分为汽车、火车、自行车、摩托车等。
息肉也一样,虽然说是息肉,但息肉还可以分为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无蒂锯齿状息肉,管状腺瘤样息肉、绒毛状腺瘤样息肉、还有混合腺瘤等等。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平常临床上切下来的息肉具体是怎么区分他们是什么性质的息肉?
其实是送去做病理检查来区分的。按照病理学来说息肉的本质就是人体黏膜组织的腺体异常或者间质异常。这样讲可能太专业。通俗的讲就是把切下来的息肉放在显微镜底下看,把息肉的每一个细胞都放大看,最后看到是什么息肉就是什么息肉。如下面这张图片就是下显微镜下看到增生性息肉的图片。
下图就是显微镜下看到管状腺瘤样息肉和绒毛状腺瘤息肉不同息肉长的不一样,最后病理结果也会不一样。
从这一点上面来说病理医生是很伟大的,他们在后面默默的工作,其实这些息肉最后是什么性质的息肉,有没有癌变都是他们确诊的。
当然大家最关心的应该是息肉到底会不会癌变?是否全部都会癌变。
这个问题以前有科普过:借用一句广告词:那就是“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也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哈哈
肠息肉癌变率从高到低大概排列顺序是这样子的:家族性肠息肉病(癌变率约为 100%)、绒毛状腺瘤(癌变率约为约 50%)、混合性腺瘤(癌变率约10%-30%);管状腺瘤(约1%-5%)。当然还跟息肉的大小、形态、族中有没有胃肠道肿瘤的人有密切关系,总体来说息肉越大、表面形态越难看息肉癌变率就越高,小的息肉、表面光滑的息肉癌变率更低。但及时切除也可以预防息肉癌变的。
如下图这种息肉,将来癌变概率就比较大,但如果做肠镜及时发现切除了也就不会癌变了。
下图这种超级小息肉(我圆圈画出来的地方)一般来说是不会癌变的。
消化内科叶医生
什么是息肉?
息肉是起源于腺上皮组织黏膜上突起的赘生物。 可发生于很多部位,上至鼻腔声带下至子宫直肠均可出现息肉。
医学上一般按照息肉的生长位置来给它命名,如声带息肉、胆囊息肉、宫颈息肉、直肠息肉等。如果一个位置长了两个以上的息肉,则称为多发性息肉。不知提问者所谓息肉是哪个部位,在此给各位读者介绍几种临床常见的息肉。
1. 声带息肉
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之一,临床特征为黏膜水肿、血管扩张、增生、纤维组织增生和出血等。声带息肉形成的原因是声带震动引起声带充血水肿,发炎时继续用声,从而导致声带血管外伤及出血。声带息肉临床表现为声嘶,嘶哑程度因息肉大小和部位不同而异,声带表面及悬垂于声门下的息肉声嘶不明显,生长于声带边缘的息肉可出现明显声嘶,声带边缘巨大息肉声嘶较重,甚至失音,喉镜检查可见一侧或双侧声带前中1/3交界处有半透明,白色或粉红色肿物。
2. 胆囊息肉
并非是一种单一的疾病 ,而是一类表现为胆囊粘膜向腔内呈局限性息肉样突起病变的总称。常为B超发现 ,影像学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为:1胆固醇息肉2炎性息肉3腺瘤样息肉(腺瘤)4腺肌增生症5混合性息肉。胆固醇息肉和炎性息肉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胆囊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而腺瘤性息肉多为单发,有粗短的蒂,常伴有不典型增生,容易癌变,腺肌增生症也具有恶变倾向。临床表现取决于胆汁通畅程度,多数表现为右上腹隐痛,消化不良等症状。腺肌增生症的影像诊断:胆囊壁弥漫或局限性增厚,内外壁光整,肝胆分界清楚。增强:动脉期病变区的黏膜及部分黏膜下明显强化,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沿黏膜面向浆膜面扩展,全层均匀或不均匀显著强化。增厚胆囊壁内大小不等无强化的RAS及壁内微小结石, 为胆囊腺肌增生症的特征性CT征象。
3. 结直肠息肉
是结直肠黏膜过度生长产生的新生物,是常见的结直肠疾病之一。结直肠息肉可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锯齿状息肉、腺瘤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综合征,组织学上癌变危险性从高到低依次是腺瘤性息肉、锯齿状息肉、增生性息肉,而错构瘤性息肉和炎性息肉的癌变率不高。结直肠息肉多无症状,往往是在内镜或X线检查偶尔被发现。较大的息肉可引起消化系统症状,如腹部不适、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但多因症状轻微和不典型而被人忽视。直肠的长蒂息肉在排便时可见肿物自肛门脱出。部分息肉可引起大便带血、粘液血便。息肉综合征者常有胃肠外疾病的相应表现,如口唇粘膜、口周皮肤、手脚掌面有黑褐色色素斑者,提示有Peutz-Jeghers综合征的可能。
结直肠息肉影像诊断:CT结肠造影(CTVE)对≥10 mm的结直肠息肉的敏感性为100%, 6-9 mm的为83.3%,≤5 mm的为51.3%. 由于结肠息肉直径>10 mm有潜在恶变的可能(恶变率约10%), 而直径<5 mm的结肠息肉恶变率不到0.1%, 所以CTVE为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普查提供一种有效的新途径。
放射科杨大夫
息肉,是指
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
赘生物,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腺瘤及其他肿瘤等。
息肉属于
良性肿瘤的一种,这些病变虽属良性,但其中一部分有恶变倾向。
倩Sur
息肉常发于肠道的远端,也就是结肠处,是一种突出于结肠肠腔的黏膜脚样突起物,又叫结肠息肉。结肠息肉大致有肿瘤性与非肿瘤性两大类型,在病理学上又会根据不同的特点分成很多种类型。
约半数以上息肉没有任何症状,常因肠镜普查中发现,或者发生了并发症时才被发现,其症状有:肠道刺激症状、便血、肠套叠或伴肠梗阻;腹部检查可触及包块伴压痛,大多属套叠肠襻,肠鸣音亢进等,亦可能无明显腹部体征。结肠息肉和息肉病如果并发贫血,就可能具有明显的癌变倾向。
发生结肠息肉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
1、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2、胆汁代谢紊乱,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
3、肠道炎性疾病,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
4、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曾经患过其他部位癌肿,如消化道癌、乳腺癌、子宫癌以及膀胱癌的患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5、基因异常,家族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第5对染色体长臂内一种被称为APC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和缺陷有关。
息肉病具有明显的癌变倾向。有专家曾预言:“每个息肉病者,如果任其自然发展,最终会发生为癌变。”年龄、病程的长短与息肉病癌变率呈正比的关系,上述人群应定期排查。
药疗君
通常来讲,息肉是由起源于黏膜的细胞生长聚集形成的一团“肉”球。但是,准确地来说,息肉中一般没有“肉”——肌肉。
肠息肉,意思是指一类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通常称为息肉。
肠息肉的类别主要有哪些?
(1)炎症性息肉:由于肠粘膜长期慢性炎症,所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该种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息肉病、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中。
(2)淋巴性息肉:这种类型的肠息肉多发于直肠,尤其是下段直肠。淋巴息肉不发生癌变。 其多见于 20~40 岁成人,在儿童也可能会发生,以男性多见。
(3)幼年性息肉:90% 生长于距肛门 25 厘米的范围内,直径多数小于 1 厘米。主要是 多见于幼儿,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
(4)增生性息肉:是肠息肉种最常见的一种,多分布在远侧结肠。不发生恶变。
(5)腺瘤:结肠的良性上皮肿瘤,根据其组织学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 1) 管状腺瘤,癌变率在 5% 左右。 2) 绒毛状腺瘤,如触及硬结或固定,则表示有癌变可能。 3) 混合型腺瘤为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结构的腺瘤,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肠息肉是怎么引起的呢?
引发肠息肉的因素很多,可能是因为原发疾病,比如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吸病等引起,也可能是由于饮食习惯、环境、情绪等因素影响而诱发所致。
近年来肠息肉逐渐年轻化,与不健康的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密切相关。部分微量元素的缺乏也可能导致息肉多发,这主要与锌、铁的缺乏在息肉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部分肠息肉有遗传倾向,具有家族聚集性,一家人中可能有多人存在肠息肉。
便宝宝大肠癌早期筛查
关注ICU张医生,健康咨询,随时恭候。
张医生在线
这个问题又问到点子上了,因为我就是一名胆囊息肉患者,这个息肉啊看着不大,却是不可小看啊!
因为被它折磨着,我没事就学习了息肉的相关知识,看看怎么战胜它。我先跟大家说说大概念的息肉,再说说我自己的胆囊息肉吧!
一般来说息肉就是指人体表面长出的赘生物,说俗话就是小肉疙瘩。包括增生性的,炎症刺激性的,腺体瘤和错构瘤,还有其他类型的也包括在内。
一般情况下息肉都是良性的赘生物,但是你可不能小看它,它可是会增长,会变异的。在某些部位的息肉大小是有标准的,大了要动手术割掉,以防变异成恶性肿瘤。
一般息肉的病因可能与炎症刺激或遗传因素影响,也可能与饮食和外部环境有关,到现在为止没有准确的研究结果。人体多部位都可能发病,比如肠道,子宫,宫颈,结肠,大肠,胆囊等,我就是胆囊息肉,也是备受折磨啊!现在一般都是定期观察,在其达到手术指标的时候进行切除,这是目前西医防止其癌变的最好的办法了!
也希望患有息肉的朋友不要害怕,平时密切观察,定时复查。西医不行就找中医,祝大家最后都能早日康复。
养生不糊涂
杨飞136057595
现代医学认为息肉与遗传因素及慢性刺激相关,故应注意保持卫生,避免感染,戒烟限酒,避免吃刺激性的食物,多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薇健康
【临床表现】患者除了胃肠有多发性的息肉新生、腹痛、腹泻或有精液、便血之外,往往还在手指掌面、口腔周围等散发有许多黑色素斑点,常被误为雀斑。其颜色为暗棕色或黑色,圆形不规则。边界清晰,而且此色素斑可随年龄增加而消失。
【食疗处方】处方:薏米60克,玉竹20克,旱莲草15克,桃仁9克。将后三味布包煎水后去渣,再入薏米煮粥食。每天1剂,连服20~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