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王子》: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式缠绕

《公鸡王子》: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式缠绕

《公鸡王子》: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式缠绕

如果不看介绍只看《公鸡王子》这个书名,相信应该没几个人会把它很近年来媒体上大火的人工智能、AI 技术所联系起来,也很难想到这会是一本科幻小说。

《公鸡王子》: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式缠绕

正所谓该来的还是该来的,就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年纪大了无法懒床而百无聊赖的我决定出门过一个相对充实的周末。于是上午的第一站就是“未来事务管理局”办的“亚太科幻大会”……的外场市集。(没钱买票嘛)

《公鸡王子》: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式缠绕

△ 熊孩子的家长:“看,机器人!”

远观了软子哥的伟岸身躯并悄悄从 Nadya 灼热而迫切的销售目光中观摩了吉考斯工业的新品之后(甚至没偷拍),逛了一圈(各种到处都是《三体》和其延伸物品)其他展位,最终还是停在了会场的签售展位,实在碍不过面子,支持了一本《公鸡王子》作者签名本。

刚刚翻看《公鸡王子》,就能看到德高望重的韩松老师在前面序言中写到,双翅目的作品和(又是)《三体》一样把其他的中国科幻“碾的粉碎”,并称之为“伟大”。恩,我觉得这一定是营销辞令。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在读第一篇故事的时候,就完全被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事节奏所折服了!

而当我读完了《公鸡王子》所有的四个故事,返回序言看到韩松老师以下叙述:

她的小说像迷宫一样让人深深陷入。读完后我头脑里翻腾着无数星星般的想法,却始终无法整理出完整的语言来归纳。它们是太可言说了,却又充满无尽的解释,阅读的愉快和绝望同时升起。

实在不能同意更多。

语言贫乏如我,从没写过书评,也不会写书评,但还是忍不住要抱着狂喜的心情把《公鸡王子》疯狂安利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原因很简单,好看疯了!!

《公鸡王子》: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式缠绕

△ 真是太兴奋了!

《公鸡王子》全书包括“精神采样”、“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公鸡王子”和“空间围棋”四个完全独立的故事。

先抛开剧情不谈,作者在四篇故事中使用了各不相同的语言叙事节奏,使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搭乘过山车。

作为第一个故事的“精神采样”,不知是不是考虑到要迅速地吸引读者,剧情的展开速度极快,甚至快到像在读其他的网络爽文。

主角的故事,完全不在乎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而作者的文字也挣脱了时空的束缚,叙事的速度快到让人几乎察觉不到剧情中实际上是存在对话桥段的。一气呵成的剧情,让人无比兴奋地想要开始看下一个故事。

第二故事“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作者的笔却突然停顿了下来,仿佛开始构造一个相对老套的伪造文物的故事,围绕着复制技术的谜题抽丝剥茧,解开背后的秘密。(我的妈,感觉自己写的好像《走近科学》)

第三个故事,也就是全书的书名“公鸡王子”,似乎采用了双线叙事的手法,将战火纷飞的战场和解决疑难病症的研究缠绕在一起。

而最后的“空间围棋”,正如名称一样,文字的叙述仿佛脱离二维线性逻辑,如同立体的棋局展开在我们的眼前。 而最后,又在艾舍尔版画式的首尾呼应中戛然而止。

《公鸡王子》: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式缠绕

读完全书,久违的感受,中文还能如此之美。

可能我读书少,上次读的科幻作品让我惊叹语言还能如此之美的还是罗杰·格拉兹尼的《光明王》——而在《公鸡王子》这里,摆脱了翻译的现实困境,显然更加容易理解、阅读也更加顺畅。

正如陈楸帆在第二篇序言中写道:

在双翅目自诩为“哲学式缠绕”的叙事中,我们随着人物由日常出发,不断深入世界的结构深处,像是循着埃舍尔式的阶梯旋转、上升、回到原点,如孩童漫步于闪烁金光的日落沙滩,拾捡新奇,得到领悟,遇见美。

如同她在《精神采样》中所写到的:“记忆并不按照时序排列。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沉入时间长河,只有几个片段能够结成晶体,于日后熠熠生辉。

再抛开剧情不谈(因为姿势水平不够,根本没法谈),在阅读《公鸡王子》的过程中,总会自动脑补一些其他伟大作品的画面。

“精神采样”中的人类,已经可以随便打开自己的天灵盖插拔芯片——壳中之魂的概念呼之欲出。

《公鸡王子》: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式缠绕

而当我读到这段时,重轻老师在乐理讲座和《西部世界》文艺基础座谈会上的侃侃而谈再次浮现在耳边。( 他真知性,他真博学,他真美!)

蕾拉几天前问尼古拉斯,哪一种音乐最能锻炼人的智慧……他恍惚了一阵,才回答道:“巴赫。“蕾拉问:“为什么是巴赫?”尼古拉斯便如同打了一针兴奋剂,滔滔不绝地讲述了数学与音乐的对称结构,细数了巴洛克音乐的对位框架……巴洛克的曲调有着无穷的变化与复杂的纵深,巴赫代表了巴洛克的巅峰,人类能在他的音乐中找到莫测的精神结构,如同生命的谜题。

在描写主角的精神内核的变化时,仿佛让人看到了 san 值的下降和上古之神蠕动的触须:

他从前空荡荡的精神内核被那两个疯狂的家伙占据了。珍珠正在其上结晶,一颗一颗粘连在一起,不断生长,成为让人无法辨识的异物。

而作为“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的关键道具,读完之后惊觉自己曾在意大利的乌菲齐美术馆一睹米开朗基罗的真迹。

《公鸡王子》: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式缠绕

△ 《圣杜利家族》,摄于乌菲齐美术馆,米开朗基罗式的肌肉感太瞩目了!

而我在佛罗伦萨还有曾看过三尊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一件正品两件复制品)的经历,和这个故事探讨的艺术真迹和复制之间的关系竟隐约不谋而合。

同时作为作者立意的思想源头的本雅明,恩,自己毕竟还学过一点传播学,对法兰克福学派也略知一二。

同样的共鸣感,贯穿着整个阅读过程,实在不胜枚举。于是读罢全书,我在豆瓣阅读的评价中这样写到:

我看到了艾舍尔版画的矛盾空间,

《公鸡王子》: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式缠绕

巴赫乐章音符在自我重复和无限上升中赞美上帝的荣光,

《公鸡王子》: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式缠绕

上古之神的触角蠕动增长,

《公鸡王子》: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式缠绕

巴特和陀古萨站在金色大殿水边面对自己的倒影,

《公鸡王子》: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式缠绕

《西部世界》中的 3D 打印机隆隆发动,

《公鸡王子》: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式缠绕

《趁生命之息逗留中》机器变人的瞬间,

猎户座熊熊燃烧的火焰,

《公鸡王子》: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式缠绕

以及遥远东方云山雾罩的仙境中无限棋局……

而这一切,却又只不过是单纯的一场虚幻飘渺的梦。

这些瑰丽的画面和他们独有的美感,在阅读《公鸡王子》这样一本小说的文字中得到再现。

最后说到全书的剧情和精神内核,实在深深感到自己如此的浅薄、无力。作者想表达的, 一也定比我自己能够想到的要多的多。

正如书的腰封中介绍,这是一本关于人工智能的思考的小说。而这种思考,并不是常见的,从技术的角度去探讨可能性、从对抗的角度去引发人们的危机感,或者更加讨巧地将现实的世俗矛盾披上科幻的外衣来引发社会共鸣。

作者触及的,可能,我只能说可能,还是哲学的元问题之一,即认识自我。

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制作了人类,人类于是无限地去试图接近上帝的荣光。从上帝的角度,又将如何看待人类呢?

《公鸡王子》: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式缠绕

反过来,正因为《公鸡王子》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也引发了一些评论称其剧情设定不足,行文缺乏逻辑。殊不知,这正是其绝妙之处:《公鸡王子》的故事,并没有观察与思考之后某个牢不可破的结论,真正的价值所在,是复杂而艰苦的观察与思考本身。

正如韩松老师(再次偷懒搬运)在序言中深情地写到:

他们不再仅仅是写一个点子,而是在自酿一种趣味,写自己思考或玩味的东西,品位人类心灵的深邃、复杂与别致……或许这就是中国的新浪潮。

正如艾舍尔的版画和巴赫的音乐,《公鸡王子》的文字如同阶梯般螺旋上升而又循环往复,适合重复阅读。

而之余我自己,读完后一个更加具体的念头是,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趟西班牙,一睹摩尔人的阿尔罕布拉宫。

| 作者 | 不知14

| 原文 | 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98690(有删改)

《公鸡王子》: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式缠绕《公鸡王子》: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式缠绕
《公鸡王子》: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式缠绕《公鸡王子》: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式缠绕
《公鸡王子》: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式缠绕《公鸡王子》: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式缠绕
《公鸡王子》: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式缠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