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尋戰友!軍嫂眼中的戰友情是這樣的……

我的丈夫是一名轉業老兵,70年代曾在原上海警備區某團防化連服役。

前段時間,我有幸參與了我先生原部隊部分戰友組織的“千里尋戰友”活動,先後到了河南淮陽、孟州,山東滕州,江蘇靖江、南通、常熟等地。

每到一地,我的情緒都會被老戰友久別重逢的喜悅所感染,也為當地戰友的熱情所感動。

河南·淮陽

40多年沒見面,

腦中風的老人還能一一叫出戰友的名字

在淮陽,有一戰友因病住院10來天了,聽說我們來了,還沒痊癒就非要出院,還讓自己的兒子、女兒、外甥開車前來接送,並且足足等候了兩個多小時。當我們從長途汽車上下來,第一位下車的首長與其激動地擁抱在一起,場面催人淚下。

中午就餐時,問起有一位叫劉文進的戰友為什麼沒有來,當地戰友回答是身體不好,腦中風了,只能坐在輪椅上,所以來不了,並勸說我們並非一定去看他,因為這位戰友住得比較遠,路況也不太好,車很難開。他們會把我們的問候帶給他的。但我們一行一致認為,既然來了,就要和每一位戰友見一面,一個都不能落下。

於是,吃好中飯,我們立即驅車出發,在淮陽的鄉村公路上行駛了將近兩個小時,來到這位戰友的家裡,這位戰友坐著輪椅在自家院子裡迎接我們。看到我們來了,異常激動。

奇怪的是,雖然時隔40多年沒見面,但對於看望他的戰友,他都能一一叫出名字,甚至對有些戰友的特長、愛好、在部隊時的工作崗位都記得清清楚楚,對於其在部隊的經歷,講起來更是滔滔不絕。

千里尋戰友!軍嫂眼中的戰友情是這樣的……

劉文進(前排右三)和戰友合影

我退休前是從事醫務工作的,深知腦中風的人記憶力是有障礙的,而且會經常犯糊塗,而眼前這位戰友對於40多年前部隊的情形記得竟然如此清晰,沒有對部隊生活和對戰友刻骨銘心的懷念,這是不可能做到的。說軍旅生活已經融化在他的血液中,結合在他的靈魂裡也不為過。

聽我先生講,這位戰友在部隊時,當過首長的警衛員,是個標準的帥哥。現在看到他身體狀況不太好,好幾位戰友流下了痛惜的淚水。

面對此情此景,我感慨萬分,也感動於真摯的戰友情。但願我們的探望,能給他增加一些生活的勇氣,堅強地走完人生道路的後半程。

河南·孟州

北京和西安的兩名戰友,專程趕來孟州相見

在河南孟州,我們見到了兩位原本在外地生活的戰友,前者從部隊退伍後一直在西安工作至退休,並且已經在當地安家;後者長期在北京兒子處照看孫子。

事先我們一行並沒有告知他們要去孟州,但聽說有戰友要去探望,兩人就分別提前從西安和北京回到孟州,全程陪同我們兩天。

千里尋戰友!軍嫂眼中的戰友情是這樣的……

老戰友在河南孟州相聚。

結束行程後,我們到旅店服務檯結賬時,服務員講已經有人結了,當我們要留下錢讓其轉交時,服務員說什麼也不收,說付錢的人有交代,收了錢她不好辦。

問她付錢的人是誰,也不肯說,後我們把錢硬要給前來送行的戰友,遭到了拒絕。迫於上車時間已到,我們只好無奈地離開。

這事使我感到有些不安。我們想尋訪戰友的本意是享受久別重逢的喜悅,延續在部隊時的戰友情誼,但不能加重當地戰友的經濟負擔。我想其他戰友和首長一定也是這麼想的。

江蘇·常熟

聽77歲老連副講述防化連往事

在常熟,我們去探望老副連長吳如寶。吳老1959年入伍當兵,1979年轉業回地方工作,今年已經77歲高齡,身體非常硬朗,精神也很好,軍人氣質不減當年。

看到我們一行千里迢迢去看望他,吳老激動得像個年輕人。對這些當年在他眼中的兵娃子們問長問短,有說不完的話。

千里尋戰友!軍嫂眼中的戰友情是這樣的……

吳如寶

聽戰友們講,由於吳老經歷了連隊從組建到撤編二十幾年間的大部分時間,在這段時間裡連隊發生的大小事件,都記在他的腦子裡,因此他就是連隊的活檔案。

他回憶說,1959年5月,防化連組建不久,就接到上級支援上海寶山縣瀏河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的命令。這是一場時間緊、任務重的硬仗。

一個多月時間裡,全連指戰員發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日夜奮戰,用鐵鍬挖、雙肩挑、小車拉,最終提前完成了任務。

老鄉們說,以前只是聽說人民解放軍如何英勇,這次親眼目睹他們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如此玩命地幹,真是好樣的!

吳老還說,防化連不僅在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上毫不含糊,而且在軍事技術上也是響噹噹的,在全軍小有名氣……

在一次原南京軍區司令部組織的大比武上,連隊派出了技術尖兵參加。比武中兩名戰士表現突出,力克對手大獲全勝,其中一名戰士的“立姿噴火術”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被譽為“噴火英雄”,為連隊贏得了榮譽。

吳老在連隊時,軍齡最長、年齡最大。而他們有些戰友入伍時只有十六七歲,在入伍前過著從家門到校門的生活,從未離開過父母。

入伍後面對部隊嚴格的紀律和艱苦的訓練一時適應不了,吳老就會像兄長一樣去關心照顧,所以大家都很喜歡他、尊重他。

江蘇·南通

老班長朱方明:

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親歷者

離開江蘇常熟,我們一行又去南通探望老班長朱方明。驅車到了朱班長的家鄉竹行鎮,朱班長和他弟弟開車前來迎接。而他愛人、兒子、媳婦已在飯店為我們訂下了豐盛的午餐 。

千里尋戰友!軍嫂眼中的戰友情是這樣的……

老班長朱方明(左一)

在交談中我瞭解到朱班長在部隊時當過防化偵察兵,訓練刻苦,待人熱情,關心戰友。遇到搶險救災、抓捕罪犯等危險係數較高的突擊性任務時,總是毫不猶豫地衝在最前面。

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時,他曾帶著防化偵察器材到祖國西北大漠現場對氫彈爆炸產生的各項數據進行採集、記錄、分析。

因為保密需要,當時上級下達任務時說的是專業培訓。2個月後任務完成,回到部隊,他從未向戰友們提起此事,大家也只當他完成專業培訓任務後歸隊了。

千里尋戰友!軍嫂眼中的戰友情是這樣的……

資料圖: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在場的工作人員歡呼雀躍。

1982年,朱班長從部隊轉業到地方,被安排在一家輕工機械廠做行政工作,默默工作了20多年,也沒有向親友同事講起過此事。直至這次戰友聚會,才第一次向我們詳細地講述了他這段終身難忘的經歷。

當我們問他為什麼會把這段經歷在心底埋藏了整整50年?他的回答是當年接受任務時,上級首長要求保密。普通的語言,卻是一個老兵無論到了什麼地方都不忘初心,對部隊紀律執著堅守的最佳詮釋。

千里尋戰友!軍嫂眼中的戰友情是這樣的……

尋訪老戰友的一行人合影(前排右三為朱方明)

通過尋訪,我對我先生的這些老戰友的生存狀態也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其中不乏通過自己艱苦努力,小有成就的戰友。

孟州的張恆玉,經過二十幾年打拼,自己生產醫用玻璃器材的企業有了一定規模;

靖江的嚴仲和,從一名普通的汽車駕駛員,成長為企業老總;

滕州的梁西銀,擔任村支書二十幾年,帶領村民把一個一窮二白的貧困村建設成為文明富裕的新農村,被評為當地的明星村支書;

同是滕州的孫處順,從小飯館起家,發展到徵用幾畝土地,建造農家樂形式的酒店,並且親自掌勺,學習鑽研食譜,做出了大飯店也難得一見的美味佳餚,經常有外國人慕名前去就餐,其生意可見一斑。

經過這次尋訪,我對“戰友”二字有了新的理解。在部隊服役時,他們朝夕相處。一同學習,一同訓練,一同站崗,一同成長。遇到榮譽,互相謙讓;遇到危險,爭搶上前。如在戰場上,面臨生死抉擇,我想他們一定會用犧牲自己生命的代價來換取戰友的安全。

感謝現代科技把我們帶入網絡時代,使戰友們又享受到相聚的歡樂。如今,他們雖然有的已經步入老年,有的正在邁向老年的行列,但他們的軍人風采依舊,當年軍旅生涯錘鍊而成的軍人血性猶存。一旦發生戰爭,只要部隊首長一聲令下,身體條件允許的戰友們一定會聽從祖國召喚,重新集結在八一軍旗下,奔赴前線並肩戰鬥。若有戰,召必回!

這就是戰友,不是兄弟,勝似兄弟。

千里尋戰友!軍嫂眼中的戰友情是這樣的……

作者朱彩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