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狄仁傑是個什麼樣的人?

孤裡凹

很多人都看過神探狄仁傑,那麼歷史上真實的狄仁傑又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狄仁傑生於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人。

狄仁傑參加科舉考試,明經科及第,明經科自然比不上進士科,被任命為汴州判佐,判佐就是判官的副職,從七品下,後來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的推薦,擔任幷州都督府法曹,而這個閻立本就是那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畫像的那個畫家。

狄仁傑後來擔任大理寺寺丞,從六品,大理寺就相當於現在的最高法院,主要負責刑獄案件的審理,大理寺寺丞主要負責大理寺的各項事務,狄仁傑在一年之內處理了大量的積壓的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後擔任侍御史,從六品下。

調露元年,公元679年,狄仁傑擔任度支郎中,從五品下,度支部也就是後來的戶部。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狄仁傑外放擔任寧州刺史,正四品下,很受百姓愛戴,寧州百姓還為狄仁傑立碑,以頌揚狄仁傑。

御史郭翰巡察隴西,彈劾了很多州縣的官縣,到了寧州之後,聽到當地百姓都在稱讚狄仁傑,郭翰就上表推薦狄仁傑,狄仁傑被任命為冬官侍郎,也就是工部侍郎,正四品下。

垂拱四年,狄仁傑擔任江南巡撫使,當時江南遍地都是自行設立的祠廟,狄仁傑上表停掉了一千七百所祠廟,只留下祭祀大禹,太伯,季札,伍子胥這四個祠堂。

九月,狄仁傑擔任豫州刺史,正四品下,越王李貞起兵反對武則天,宰相張光輔率軍平亂,但卻縱容士兵滋擾鄉里,狄仁傑斥責張光輔,說張光輔之罪勝過李貞,張光輔回朝彈劾狄仁傑,狄仁傑因此被貶為復州刺史。

天授二年,公元691年,狄仁傑擔任地官侍郎,也就是戶部侍郎,正四品上,代理尚書事務,並加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也就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三品,這個就意味著狄仁傑成為宰相了。

長壽元年,公元692年,來俊臣誣告狄仁傑謀反,狄仁傑向獄卒借了筆墨,然後把被子撕下一塊帛,寫了自己的冤屈,然後放在棉衣裡,交給了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狄光遠就帶著這塊帛書找武則天申冤。

武則天派周綝去獄中查看,但是周綝害怕來俊臣,不敢如實調查,就向武則天覆命了。武則天決定親自審理狄仁傑的案件,最後查實狄仁傑是被誣告的。狄仁傑被貶到彭澤縣令,魏王武承嗣多次請求處死狄仁傑,武則天都拒絕了。

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首領孫萬榮攻陷冀州,武則天任命狄仁傑為魏州刺史,孫萬榮聽說狄仁傑到任,就退兵了。狄仁傑被任命為幽州都督,從三品。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狄仁傑擔任鸞臺侍郎,也就是門下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也就是說狄仁傑再次擔任宰相,後又代理納言,也就是侍中,兼任御史大夫。

久視元年,公元700年,狄仁傑擔任內史,也就是中書令,正三品,真正的宰相,而且唐朝一二品都是虛銜,正三品就是最高的了。九月,狄仁傑病逝,享年七十一歲,武則天專門為狄仁傑停朝三天,追贈為文昌右相,諡號文惠。

唐中宗時,追贈為司空,唐叡宗時,追為梁國公,唐玄宗時,與張柬之等八人配享太廟,後晉時,石敬瑭追封其為太師。


歷史簡單說

簡述:

狄仁傑是中國古代難得一遇的賢臣名相,他歷經唐高宗,武則天兩個朝代,在武則天治下的險惡朝局中,依舊取得了傑出的功業,的確有過人之處。當時的人稱讚他“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就連史學家也說他:功之莫大,人無以師。

鐵錘用一句話來形容狄仁傑:唐代智勇雙全的政治家。

狄仁傑同志的一生,是充滿坎坷的一生,兩次被誣陷,一次坐牢,一次被貶,差點丟了腦袋,但是依舊不屈不撓的向惡勢力作鬥爭,最終兩次登上宰相之位,並且重塑了唐朝政治格局,把江山送還到老東家李家人手裡,你可以說他是愚忠李唐,但是從當時的實情來看,李家人才的確比武則天的後人要出眾,開元盛世的出現,就是最好的證明。

從歷史記載來看,狄仁傑具有才幹出眾,嚴格執法,擅長薦賢和敢於諍諫的四大特點。

第一,才幹出眾。

狄仁傑諳熟唐朝法律,在擔任幷州法曹和大理丞期間處理過大量案件,曾經在一年之內,判處拖延不決的案件一萬七千人次,居然沒有一個當事人不服的。這恐怕就是電視劇裡面把狄老師塑造成斷案高手的原因。現在有本書叫《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如果狄仁傑同志活在今天,第一個採訪的人就應該是他吧,啥叫高效能,這才是高效能吧。狄仁傑老師曾經擔任寧州刺史,在今天甘肅省境內,屬於少數民族和漢族雜居的地方,民族矛盾很多,但是狄仁傑老師圓融處理了各方矛盾,竟然將一個邊疆之地搞得一團和氣,當時有個御史大夫,就是專門到地方挑刺的難纏角色,一路走來到處批評,唯有到了寧州地面上,看到這裡人民安居樂業,誰不說咱仁杰好。於是這個大夫感慨的說:狄老師,我一到你這一畝三分地就知道你是個人物,回去我就給你寫表揚稿讓您升官!(入其境,其政可知,願成使君之美,無為久留)。

第二,狄仁傑執法嚴格,不鳥權貴。

儀鳳元年,兩位將軍誤砍了唐太宗陵墓前 的柏樹,按照大唐法律理應除名,可是唐高宗非常不爽,認為這是把自己置於不孝的境地,點明狄仁傑要砍這兩位倒黴蛋的腦袋,狄仁傑居然生生的給頂了回去,還說了:今天你丫砍的爽,明天百姓罵你娘!(千載之後,謂陛下何主?),算是救了兩位將軍的小命兒。單就這事兒來講,狄仁傑老師是個爺們,純的。

第三,狄仁傑擅長薦舉賢良。

李世民曾經講過,一個合格的宰相,可以不管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只要擅長薦舉人才和規勸皇帝就完全OK。(至治之術,在於得賢。主納忠諫,臣進直言。)開元盛世的名相姚崇,就是狄老師推薦的人才;最有意思的是張柬之小朋友,被狄仁傑舉薦的時候都是七十多歲的老人家了,前列腺都不行了,但是愣是被狄仁傑看出他別的地方很行,後來果然在武則天手下從洛陽司馬一直做到當朝宰相。而最能體現狄仁傑勇氣的是,他居然直接把自己的兒子狄光嗣推薦給朝廷。正所謂內不避親是也。

第四,狄仁傑敢於諍諫。

狄仁傑較真的時候,不鳥唐高宗,也不鳥武則天。武則天晚年的時候,武三思和武承嗣都希望被立為太子,這時候包括狄仁傑在內許多大臣全力反對,但是別人都用一些華而不實的大道理,武則天這樣的人物根本不care,而狄仁傑拿出來的理由,直接擊中武則天的G點:立李顯為太子,武則天死後可以享受宗廟祭祀,因為她是皇帝的母親;如果立武家那兩個子侄為太子,立廟不立姑,武則天作為姑媽根本沒有資格享受後人祭祀的待遇。這對於武則天來講,是一個不可接受的結局。so ,李顯被立太子。可以說,狄仁傑用這種巧妙的方式,把江山再次挪回到了李家人的手上。

當然了,狄仁傑之所以能在則天一朝大放異彩,和武則天對他的器重和信任息息相關。所以每當狄仁傑據理力爭的時候,武則天難得會表現出溫柔的一面:你說啥就是啥好啦,你高興就好。(仁杰好面行廷爭,則天每曲意從之)。而狄仁傑去世之後,武則天哀嘆:朝堂空矣! 後來每當遇到重要國事,大臣們拿不出決定的時候,武則天也會嘆息:天奪吾國老何太早邪!

總結:狄仁傑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才華出眾,忠於職守,不僅穩定了武則天時代的天下政局穩定,也為隨後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PS吐槽:提問者搞了一張海瑞的雕像,是幾個意思?


鐵錘歷史

狄仁傑(630至700),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朝武周時期的政治家,宰相,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剌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剌史、復州剌史、洛陽司馬等職。所任之處,皆秉公執法,不畏權貴,受到黎民百姓的稱讚。

天授二年(691),武則天授狄仁傑宰相之職,並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不位僅四個月就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受冤下獄,受盡折磨。平反之後,被貶為彭澤縣令。營州之亂後,狄仁傑再次被起用,並於神功元年(697)再次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因個性耿直,直言不諱,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可使大唐江山社稷能世代香火,綿延不斷。久視元年(700),狄仁傑進拜內史,於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唐中宗復辟後,追贈司空,梁國公。

秉公執法,明察秋毫,是狄仁傑明快的辦事作風。不畏強權,就事論理,不偏不倚,直中要害,是狄仁傑的做人原則。

儀鳳年間,狄仁傑升任大理寺寺丞,他在一年內判決書處理大量積壓案件,涉案人員一萬七千人,沒有一個人冤訴。狄仁傑還善於處理與各個民族的關係,以公正平等,和睦相處為原則,受到百姓愛戴,百姓立碑勒石,以為讚揚。

累職拜相,卻能以江山社稷為重,置自身安危於不顧,犯顏直諫,拚死護國,表現出一代忠臣的崇高精神風貌。中國歷史上,像這樣的賢臣良相真的不多,更何況是在武則天的治下!景仰!景仰!!!


綺閣書生

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