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毛的凤凰不如鸡:中国古代逊位皇帝的命运

古话说得好:自古以来就没有不灭亡的国家或朝代!但是它们的灭亡有很多种方式:一是被民众起义所推翻,比如秦、新、明;二是被敌国(包括外族)入侵所吞并,比如西晋、北齐、陈、宋;三是被内部叛乱所颠覆,比如前秦;四是被权臣所篡夺,比如两汉、曹魏等等。

这篇文章所要讨论的逊位皇帝,就是指的被权臣所逼迫而"禅让"皇位下台的皇帝。仅就二十五史所承认的正统王朝来讲,被权臣篡位而灭亡的就有西汉、东汉、曹魏、东晋、刘宋、南齐、梁、东魏、西魏、北周、隋、唐、后周共13个朝代,相应地就产生了13位逊位皇帝,分别是西汉孺子刘婴、东汉献帝刘协、曹魏元帝曹奂、东晋恭帝司马德文、刘宋顺帝刘准、南齐和帝萧宝融、梁敬帝萧方智、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西魏恭帝元廓、北周静帝宇文衍、隋恭帝杨侑、唐哀帝李柷、后周恭帝柴宗训。著名的末代皇帝溥仪也是逊位皇帝,但是他逊位后,中国走向共和了,所以在此不计。

这些皇帝下台的过程,虽说都有个好听的名字"禅让",表面上看就像上古圣君尧、舜主动让贤那样,但当时和后世的人们都知道,"禅让"无非是漂亮的说辞而已。这些皇帝的皇位,都是列祖列宗一代代传下来的,哪一个好端端地想让给别人坐呢,连亲父子兄弟都不行,更何况让给外姓人!无非是形势比人强,让也得让、不让也得让,被逼无奈罢了。不然,别说皇位保不住,恐怕性命也堪忧。用魏征等人的话说就是:"你就是想不像唐尧、虞舜那样禅位,但办得到吗!"

这些下了台的皇帝,在新王朝的命运如何呢,我们挑几个有特点或者代表性的说说,也是别有一番故事的。 落毛的凤凰不如鸡:中国古代逊位皇帝的命运

第一个,西汉孺子刘婴。

刘婴是汉宣帝刘询玄孙、楚孝王刘嚣曾孙、广戚炀侯刘勋之孙、广戚侯刘显之子,生于西汉平帝刘衎元始五年(5年)。那时,正是王莽秉政的时候。逐渐长大的汉平帝逐渐表现出对王莽专权的不满,王莽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就毒死了在位5年、年仅14岁,且是自己女婿的汉平帝。

汉平帝死了,又没有儿子,必然要从西汉皇族中选一位出来继承皇位。但是如果选从平帝的堂兄弟中选的话,这些人的年纪都比较大了,恐怕不那么好控制,弄不好又会像汉平帝那样对王莽不满。王莽挑来挑去,在汉平帝侄子一辈的人看中了刚1岁多、虚岁2岁的刘婴,立为皇太子。这么小的孩子,还处于吃奶的年龄,当然啥都不懂,正好有利于王莽专权。

说来也奇怪,刘婴虽然被立为皇太子、而且整个帝国没有真正的皇帝,但是王莽始终没有让刘婴正式登基称帝,所以刘婴在历史上的称号只是一个"孺子"。当然,刘婴在名义上相当于皇帝,可称为"准皇帝"吧。

这都是王莽制造的怪现象。王莽向太皇太后(也就是他的姑妈、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以及满朝大臣、刘氏皇族解释说,刘婴年纪太小,没有办法继承帝位,只能由他来辅政,暂时代行皇帝的职责,等到刘婴长大、有能力处理政事之后再让刘婴登基、并归政于刘婴,就像周公辅成王那样。

当时西汉正处于末世,有关王朝有灭亡之危、需要贤能之人来拯救的谶纬之言满天飞,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相信,几乎成为了社会的共识。而王莽呢,平时克己奉公、大义灭亲、夙兴夜寐、宵衣旰食,可以说为了维持西汉王朝的统治鞠躬尽瘁,博得了众多王公大臣和平民百姓的好感,可以说,那时几乎人人都认为王莽是王朝的大救星。

王莽就利用这种舆论氛围,不断扩充自己的权势,先是自称"摄皇帝",一切礼仪、排场与皇帝没有差别,只是在见刘婴及太后时必须称臣、居住的府邸还是诸侯的规格。为进一步控制朝政大权,在请示太皇太后王政君并得到允许后,王莽又以汉朝的名义封自己为安汉公,以周公、伊尹自居,改元"居摄"。

初始元年(8年),王莽将"摄皇帝"称号改称"假皇帝",即代理皇帝。当年冬天,王莽自称汉高祖刘邦要他做皇帝,便强迫皇太子刘婴禅位给他,改国号为"新",西汉王朝不复存在。王莽将刘婴封为定安公,并将平原郡的平原、安德、漯阴、鬲、重丘等5个县作为安定公国,在国中立汉朝祖宗之庙,世代祭祀。

王莽封了刘婴,但不准他回到封国,把首都长安的大鸿胪府改建为安定公府,将刘婴软禁里面,又禁止任何人与他讲话。这样,刘婴长大后,连猪、狗、牛、羊都不认识,话也说不清楚,相当于一个傻子。说句题外话。明成祖朱棣夺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之后,将朱允炆的仅剩的儿子、2岁的朱文圭软禁在明朝中都凤阳的广安宫中。一直到57年之后的天顺三年(1459年),复辟成功重登皇位的明英宗朱祁镇深知被软禁的痛苦,才大发慈悲将朱文圭放出来。重获自由的朱文圭,也是啥都不懂,跟刘婴一样。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王莽虽然把刘婴软禁了,但没有把他杀掉。从这一点看,王莽还是挺有度量的。刘婴就在软禁中度过了16个年头。新朝地皇四年(刘玄更始元年,23年),起义军攻入首都长安,杀死了王莽,拥立西汉宗室刘玄为帝,新朝灭亡。

更始帝刘玄昏庸无能,朝政极为混乱。平陵人方望预料更始帝必然会败亡,便对安陵人弓林等说:"前分封安定公的孺子刘婴,是汉平帝的继承人,因王莽篡位而没有当成汉朝皇帝。现在天下人都说,刘氏应当再受命称帝,我们何不立他为皇帝,建立大功?"弓林等人都很赞成。于是,他们聚集了几千人,并派人赴长安把刘婴秘密接来,在临泾城(今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立为皇帝。方望担任丞相,弓林担任大司马。刘婴在临泾称帝,对更始政权是一个大威胁。因此,更始帝派遣丞相李松与讨难将军苏茂等带兵讨伐刘婴等人。刘婴、方望、弓林等人战败被杀。

可以说,刘婴的一生是很奇葩的一生,他没有死在谋朝篡位的异姓人手里,反倒被同一家族的人所杀,真是可叹。 落毛的凤凰不如鸡:中国古代逊位皇帝的命运

第二个,东汉献帝刘协。

由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这部名著脍炙人口,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又经常热播,加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成语妇孺皆知,可以说,汉献帝的知名度,别说在13个逊帝中,就是在中国古代所有的皇帝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因此,汉献帝禅位的过程我就不讲了,只说一说他下台之后的情况。

话说东汉延康元年(220年)十月,在曹魏势力的逼迫下,刘协告祭祖庙后,下诏禅位于时任魏王、曹操的儿子曹丕,是为魏文帝。魏文帝即皇帝位后,封逊帝刘协为山阳公,地位在诸侯王之上,以兖州山阳郡为山阳公国,并允许他在其封地采用汉正朔和服色,建立汉朝历代皇帝的宗庙以延续汉朝的香火,祭祖和祭天地时穿的衣服、乘坐的车可以享用天子的规格,对曹魏皇帝不称臣、接受诏书不跪拜等等。

魏文帝还同时给刘协留了句客气话:"天下的奇珍异宝,我要与山阳公共同享受。"这种话,恐怕只能听听而已,当不得真。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看看魏文帝是怎么对待曹植、曹彪、曹彰等亲兄弟的就知道了。

魏明帝曹叡青龙二年(234年)三月,刘协病死,魏明帝率群臣亲自哭祭。八月,曹魏以汉朝天子的礼仪葬刘协于禅陵,并将其谥为孝献皇帝。

刘协同学9岁登基,先后在董卓、李傕、曹操等强人的控制下战战兢兢地当了31年皇帝,没有一天能够自己做主,还要时刻当心那些强人冷不丁看他不顺眼,把他杀掉,可以说是遭受了31年的煎熬。逊位之后,虽说在名义上有了一定的政治待遇,但如果哪天曹魏皇帝一翻脸,完全可以化为乌有。所以,刘协依旧在提心吊胆中当了14年的山阳公,最终能够寿终正寝,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啊。

汉献帝刘协逊位后的政治待遇,成为以后几乎所有逊帝的样板。汉献帝之后的十余位逊帝,基本上都是:被新朝皇帝封为公爵或者王爵,地位超过一般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内可以采用本朝正朔,建本朝宗庙,对新朝皇帝不称臣等等。就连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之后的待遇,也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这样的传统。政治待遇虽然都差不多,但是生命待遇可就大不一样了。请继续往下看。 落毛的凤凰不如鸡:中国古代逊位皇帝的命运

第三个,东晋恭帝司马德文。

晋恭帝司马德文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二儿子,也是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同胞弟弟。晋安帝时期,刘裕逐步掌握了朝政大权,眼看有谋朝篡位的趋势。本来皇帝的位子跟司马德文没什么关系,因为晋安帝是个傻子,刘裕的权势又已经达到了可以篡位称帝的程度,要篡就篡呗。但是当时有谶纬传言说:"昌明之后有二帝"。昌明,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字。这个谶纬的意思就是说孝武帝之后晋朝还有两位皇帝。刘裕也相信谶纬,所以一心等着晋安帝死了之后再立一个皇帝过渡一下就行了(关于谶纬,可以参看本人的另一篇文章《这个皇帝真坦率——开国皇帝预言王朝的灭亡》)。

但是晋安帝傻人有傻福,他没心没肺、能吃能睡,浑浑噩噩当了22年皇帝,经历了桓玄篡权那样的大风大浪都还不死。这在晋朝已经仅次于晋武帝司马炎的25年和晋孝武帝司马曜的24年了,他再继续当下去,完全有可能勇夺第一,也完全有可能把刘裕给耗死。

到了义熙十四年十二月(阴历还是418年,公历已经是419年),晋安帝依然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但是刘裕实在是耗不起了,因为他自己已经56岁了,于是派人毒死了晋安帝,把时任琅琊王司马德文扶上了皇帝的位子。

可以说,司马德文当皇帝的唯一价值就在于凑个数,以满足谶纬的条件,为权臣代晋称帝扫清道路。果然,司马德文仅仅在皇帝的位子上坐了一年半,刘裕就等不及了。

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在外征战的权臣、宋王刘裕回到首都健康,专程办理篡位事宜。他的党羽傅亮按照刘裕的秘密指示,劝诱晋恭帝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并拿出早就拟好的禅位诏书,请晋恭帝亲手抄一遍,然后签字。晋恭帝不像他的傻哥哥晋安帝那样糊里糊涂,可是个聪明人,他欣然对左右的人说:"晋朝早就把皇位丢了,幸亏宋王刘裕剿灭了卢循、桓玄等乱臣贼子,又使晋朝延续了近20年。现在他让我让位,有什么遗憾的呢。"于是写了禅位诏书,回到自己以前当诸侯王时的琅琊王府。

刘裕登基称帝,建立了宋朝,封晋恭帝为零陵王,同样可以在封地内采用晋朝正朔,建晋朝宗庙,对宋朝皇帝不称臣等等。但是刘裕把没让晋恭帝去自己的封地零陵,而是安置在秣陵(今南京市江宁区),并派冠军将军刘遵考带兵监视,那些表面上光鲜的政治待遇等于一张废纸。

但是晋恭帝并没有像汉献帝、魏元帝那样幸运地寿终正寝,因为新皇帝刘裕始终不放心这个前朝皇帝,生怕有人利用晋恭帝的影响力反宋复晋。在这种情况下,晋恭帝整天提心吊胆,时时刻刻担心有杀身之祸,所以细心防备,整天和他老婆褚皇后待在一起,吃的喝的全部都由褚皇后亲手制作,不给刘裕派去的人下手的机会。

但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该来的,迟早要来。褚皇后的两个哥哥褚秀之、褚淡之,在晋朝分别担任太常卿和侍中的高官。这时见新主宋武帝登基,故主妹夫和妹妹落难,他们就六亲不认、卖主求荣,甘当宋武帝的走狗,协助监视晋恭帝和褚皇后。褚皇后曾经生下一个儿子,褚秀之兄弟遵照刘裕命令,将这个襁褓中的外甥残忍地害死。

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九月,宋武帝派晋恭帝当琅琊王时的侍中张伟携带毒酒一瓶,到秣陵毒死司马德文。张伟不忍心谋害故主,但回去又难以向宋武帝交差,于是叹道:"要毒杀故主才能让自己活下去,那还不如自己死了算了。"竟然在路上喝下毒酒自尽。宋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大怒,又派褚淡之假意去探望褚皇后,把褚皇后骗出来。褚皇后听到哥哥来了,出门与他见面。不一会儿,宋武帝派来的士兵乘机跳墙进入司马德文房内,将毒酒放在他面前,强迫他快点喝下去。晋恭帝摇头拒绝说:"佛教说'自杀的人,转世后不能再做人',我不喝。"士兵便把他拖到床上,用被子蒙住他的脸面,把他闷死了,年仅36岁。

宋武帝想杀晋恭帝,又不敢公开杀,还搞得那样偷偷摸摸、鬼鬼祟祟,你说猥琐不猥琐、卑鄙不卑鄙。

宋武帝杀害晋恭帝的行为,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从这时一直到唐末五代的五百年间,前朝逊帝无一例外地都被新朝皇帝杀掉了。俗话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宋武帝这种残忍的行为,很快就应验在了他的子孙身上,真可谓天道不爽。下面我们接着讲。 落毛的凤凰不如鸡:中国古代逊位皇帝的命运

第四个,刘宋顺帝刘准。

宋顺帝刘准,是宋武帝刘裕的曾孙、宋文帝刘义隆的孙子、宋明帝刘彧的第三个儿子。史书上还有一种说法,说刘准是宋明帝之弟桂阳王刘休范的儿子。因为宋明帝晚年得了阳痿,失去了生育能力,各位弟弟的妻妾有怀孕的,他就弄到皇宫里来。等到生了男孩,就杀死产妇,而将男孩给自己宠爱的后妃们抚养。所以宋顺帝实际上是刘休范的儿子、宋明帝的养子。

这种说法对不对,我们无从考证,恐怕需要用现代基因技术做个亲子鉴定才行。但是宋明帝和宋顺帝死了1500多年了,恐怕连骨头渣都不剩了,所以只能存疑。

《宋书》的作者沈约之父叫沈璞,本来是宋朝的淮南太守。宋文帝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刘劭发动政变,弑杀宋文帝自己称帝。在外任职的宋孝武帝刘骏举兵讨伐,杀向首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沈璞这时候恰好生了重病,没有及时迎接,直到孝武帝到达建康的边境,才动身前去迎接,结果被人在孝武帝面前说了坏话:"沈璞这个人,首鼠两端,没有及时站队。"孝武帝一怒之下,就把沈璞给杀了。

再往前说,沈约的曾祖父沈穆夫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曽参加过孙恩起义,担任过孙恩的余姚县令和前部参军,同年因为起义军战败而被捕处死,家人都四处逃亡躲藏。沈约的高祖父、也就是沈穆夫的老爹沈警平时非常讨厌人品低劣的同宗沈预,沈预对此怀恨不已,就向东晋官府告发了逃匿的沈警,于是沈警和四个儿子沈仲夫、沈任夫、沈预夫、沈佩夫都被捕杀。

这等于说,晋、宋两朝对沈约有杀父、杀祖的深仇大恨,所以沈约对这两个王朝很有意见,他的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晋、宋皇帝的丑行、暴行,比如:东晋元帝司马睿是他妈与姓牛的小吏通奸所生(此事可以参见本人的另一篇文章《关于晋朝的大谣言——"牛继马后"的故事》);刘宋孝武帝刘骏跟他妈路太后乱伦,宋明帝派自己的爱妃到李道儿那里借种生了后废帝,等等。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卷五《采撰》篇中就批评道:"沈约这人写书,喜欢污蔑前朝。对晋朝,则故意制造奇闻异说;对宋朝,则喜欢诽谤别人,特别是刘宋的皇帝。前人已经讥讽过他的荒谬了。"可见,《宋书》中记载的那些事,不能全信。

言归正传。宋顺帝是被权臣萧道成扶上皇位的。萧道成,是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四世孙,出生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按说,萧道成也算是外戚:宋武帝刘裕的继母萧文寿是跟萧道成是同宗。但仅仅靠远房外戚的身份,显然没有多大前途,所以萧道成确确实实是靠军功一步一步起家的。

萧道成参加工作比较早,15岁时就带兵打仗,在宋文帝、孝武帝和前废帝时代,参加了一些军事活动,积累了一些战功。萧道成真正崛起,是从宋明帝时代开始的。

宋前废帝刘子业是孝武帝的儿子,也是有名的顽主和暴君,在位期间大肆杀害王公大臣,迫害各位叔叔,还与同族女性乱伦,搞得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宋明帝也被前废帝虐待,捉起来关在笼子里,称为"猪王",准备哪天就杀掉。宋明帝一不做二不休,联合自己的心腹以及前废帝左右的人,发动政变杀死了前废帝,自己登基称帝。

按古代正统理论,杀了前废帝,要么立前废帝的儿子、要么立前废帝的弟弟,因为皇统在孝武帝一脉,否则就跟弑杀宋文帝的刘劭一样,属于篡位。因此,宋明帝擅自称帝,引起了以孝武帝的各位儿子为主的诸侯王在四处发动叛乱。当时宋明帝在兵力和控制范围上都处于劣势,但在萧道成等人的大力协助下,最终平定了一个个叛乱,坐稳了皇帝的位子。萧道成积累了不少战功,成为封疆大吏。

宋明帝多疑得很,经常怀疑萧道成的相貌不像臣子。当时民间又有传言说"萧道成当为天子",宋明帝就更加怀疑了。我觉得即使真有这种传言,也不会这么直白,应该比较隐晦。宋明帝是什么人?心狠手辣之辈!

他老爹宋文帝有19个儿子,除孝武帝和明帝之外,还有17人,其中:1个在前废帝时逃往北魏,2人弑父被杀,4个被孝武帝所杀,5个在明帝即位前病死。明帝即位时,还剩5个。其中又有4个被明帝所杀,只有智商有点欠缺的刘休范被明帝认为没有啥威胁而被放过(刘休范被后废帝所杀)。他哥哥孝武帝有28个儿子,其中:10个年幼时病死,1个被前废帝所杀,都没活到明帝即位;剩下17个(包括前废帝),不管有罪无罪、不管长幼大小,全被明帝杀了个干干净净!明帝对亲兄弟子侄尚且如此,你说要是有那么直白的传言,他会放过萧道成吗?

宋明帝派遣冠军将军吴喜带领三千人出使北方,并命令吴喜经过破釜这个地方的时候停留一下,亲自捧着银壶装的酒"赏赐"给在此镇守的萧道成。萧道成身着军衣,出门迎接,当场倒酒喝下。吴喜回来汇报后,宋明帝的担忧才减轻了。泰始七年(471年),萧道成被调往京师,部下们劝他不要去就任,以防万一。萧道成说:"各位没看清眼下的局势。皇帝诛杀几个弟弟,是因为太子还很幼弱,要防止弟弟们夺位,这不关其他家族的事。现在我应该马上出发回朝,倘若慢了,必然会受到怀疑。不过,现在皇帝残害兄弟子侄,也不是长久之象,恐怕不久就会有祸难发生,再和各位共同完成大业吧!"

宋明帝不久就病死了,遗诏任命萧道成担任右卫将军,领卫尉。与尚书令袁粲、护军褚渊、领军刘勔共同掌握军国大事,又另外主管东北方面(幽、冀、青、兖、徐等州)的人事,不久解除卫尉之职而加侍中,领石头戍军事。

后废帝继位之后,萧道成又接连主持了平定桂阳王刘休范、建平王刘景素的叛乱,权势和名声更加显赫。但是,后废帝与前废帝一样,又是一个有名的顽主、暴君加变态狂,一天不杀人就不舒服,还换着花样杀,简直比前废帝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王公大臣和前废帝左右的人又是人人自危。

有几件事让萧道成感受到了直接的威胁。因为萧道成功劳大、声望高,越来越被后废帝猜忌。有一天,他突然进入萧道成的领军府中,当时天气比较热,萧道成正光着膀子躺在屋里睡午觉,后废帝指着萧道成的肚子说:"好大的肚子。"接着命令萧道成站立在屋里,在他的肚子上画了一个靶心,然后拉开弓箭要射。萧道成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祸吓了个半死,慌忙说:"老臣没有罪啊。"还幸亏后废帝左右的人平时跟萧道成关系不错,都劝后废帝说:"萧领军肚子大,是个难得的靶子。皇上这么好的箭法,一箭就会射死他,那以后就不能再射了。不如将箭头包起来再射。"后废帝换了一支包起箭头的箭射去,正中萧道成的肚脐,然后得意地大笑说:"我这手怎么样?"后废帝还亲自磨刀说:"明日就杀了萧道成。"后废帝的老娘陈太妃骂他:"萧道成是国家的大功臣,如果把他杀了,以后谁还会为你卖命?"后废帝这才稍微收敛了一些。

萧道成越想越害怕,这个小皇帝脾气太古怪了,指不定哪天又想杀我了,不如先下手为强吧。于是安排自己的心腹勾结后废帝身边但也痛恨后废帝的杨玉夫等人,趁后废帝醉酒熟睡的时候,杀了后废帝。

萧道成接着立11岁的安成王刘准为皇帝,是为宋顺帝,改元升明。萧道成于升明三年三月(479年)被封为齐公,仅仅过了一个月,就于当年四月被晋封为齐王。又仅仅过了19天,萧道成就逼迫宋顺帝禅位,自己登基,建立了南齐,是为齐高帝。齐高帝封宋顺帝为汝阴王,政治待遇与前几位逊帝一样。

禅位后第二天,齐高帝派手下将领辅国将军王敬则,带兵到皇宫里去督促宋顺帝迁出皇宫。宋顺帝听说后,以为是来杀他的,大为惊恐,就躲到佛盖下面不出去。太后亲自带着太监们把他找了出来。左右侍从中有人催促宋顺帝快点儿,宋顺帝大怒,抄起一把刀就朝那人扔去,结果刺中了那人的脖子,一命呜呼。

王敬则等得不耐烦,带兵硬闯进去把他抬出宫,放到车上。顺帝还是不肯上,含泪问王敬则说:"我要被杀了吗?"王敬则回答说:"出宫换个地方住罢了,你家祖宗以前对司马家也是这样做的。"年仅10岁的宋顺帝哭着发誓:"我只希望投胎转世后,生生世世不再生在帝王家里!"("唯愿后身生生世世不复天王作因缘")宫内的人都大哭,哭声震动皇宫内外。宋顺帝又拍王敬则手说:"如果能保我不死,我可以送你十万钱的感谢费。"宋顺帝乘着画轮车,出了皇宫东掖门,忽然问:"今天为什么没有奏乐啊?"左右的人没有人回答。宋顺帝出宫后,被齐高帝迁到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监视居住。

宋顺帝是很傻很天真,可是他面对的政敌却很黄很暴力。他死不死,决定权在于齐高帝,王敬则是做不了主的。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五月,宋顺帝居住的宫门外忽然有杂乱的马蹄声,监视刘准的兵士以为发生了变乱,怕宋顺帝乘乱逃走,就一刀将宋顺帝砍死,事后上报说宋顺帝病死。齐高帝听说后,大为高兴,因为这等于帮他了却了一桩心病,又不用他承担骂名,于是给了监视者丰厚的赏赐。宋顺帝死的那天,离逊位的那天只有27天。

史书上说宋顺帝五官端正,相貌堂堂,特别是眉毛眼睛像画儿一样,是个小帅哥,见到他的人都以为他像神仙一样(要我说,其实神仙也分美丑,既有二郎神、嫦娥那样的帅哥美女,也有赤脚大仙、天蓬元帅那样的矬男)。然而帅不能当饭吃,也救不了命呀。

"生生世世不愿再生在帝王家里",道尽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和末代皇帝的悲惨命运。

说句后话。齐高帝的儿子齐武帝萧赜死后,因为齐武帝的长子、文惠太子萧长懋早死,于是由萧长懋的儿子萧昭文继位。齐高帝的侄儿萧鸾逐渐掌握朝政大权,不到一年,先后废掉了萧昭文及其弟弟萧昭业,篡夺了皇帝之位,是为齐明帝。

齐明帝死后,他的儿子东昏侯萧宝卷即位。东昏侯又是一个有名的顽主和暴君,尽干些令人发指的事情。齐永元三年(501年),雍州刺史萧衍在襄阳起兵,拥立齐明帝的另一个儿子齐和帝萧宝融在荆州即位,然后率领大军顺流而下,杀向首都建康。东昏侯众叛亲离,兵败被杀。次年,也就是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三月,萧衍也如法炮制,将齐和帝赶下了台,登基建立梁朝,是为梁武帝,封齐和帝为巴陵王,迁到姑孰监视居住。

杀不杀齐和帝呢?梁武帝还有点犹豫。沈约却对梁武帝说:"古今不同。当年魏武帝曹操曾经说过:'不可以慕虚名而受实祸。'你不杀萧宝融,或许能得到一个仁慈的名声,但是万一有人想拥立萧宝融来叛乱,那岂不是个大麻烦?"梁武帝点头深表赞同,坚定了杀心。第二天就亲信郑伯禽到姑孰,强迫齐和帝吞金自杀。齐和帝自知免不了一死,反倒是很淡定,说:"我死不须要用金子,有醇酒就行了。"郑伯禽心想,只要你痛痛快快地死了就行了,我好回去交差,管你用哪种方式死!于是满足了他的要求。齐和帝喝的烂醉,在酒精的麻醉中被郑伯禽等人杀死杀死,少了很多痛苦,时年十五岁。这天,离他逊位只有12天,离他被封为巴陵王只有一天!

齐和帝之父齐明帝与宋明帝一样,也是心狠手辣的主儿。因为皇位得来不正,他生怕齐高帝、齐武帝的子孙威胁到他和他儿子的皇位,于是大开杀戒,把高、武子孙杀了个昏天黑地,只有齐高帝之孙、豫章文献王萧嶷的儿子萧子恪、萧子范、萧子显(《南齐书》的作者)等少数人由于种种原因逃过一劫。

后来梁武帝对萧子恪及其弟弟萧子范说:"齐明帝大肆屠杀你们家的人,导致你们家族遭受大祸。我率兵起义推翻齐明帝的儿子,不仅仅是雪洗自家在东昏侯时代遭受的耻辱(萧衍的哥哥、在朝中担任尚书令的萧懿被东昏侯所杀),也是为你们兄弟报仇。你若能在齐明帝、东昏侯时代拨乱反正,我就是在樊城、邓县起兵,怎能不投到你的麾下拥戴你当皇帝呢?即使没办法拥戴你,那也会师出无名,很有可能失败。我现在为你们报了仇,而且时代已经变了,希望你们兄弟忠心报答我。况且我是借着天下大乱,取代了齐明帝家的天下,不是取代的你们家的天下。" 落毛的凤凰不如鸡:中国古代逊位皇帝的命运

第五个,后周恭帝柴宗训。

后周恭帝柴宗训,是五代著名的明君后周世宗柴荣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后周太祖郭威广顺三年(953年)。

要说柴家人能当上皇帝,也是纯属意外。柴荣是郭威之妻柴氏的侄子,也就是说,郭威是柴荣的姑父。郭威和柴氏一直没有生儿子,就把柴荣弄过来当养子,改姓郭。郭荣随着养父郭威从军征战,立下不少战功。在后汉时代,郭威担任枢密副使,柴荣曾担任左监门卫大将军。后来,郭威被外放,担任任邺都(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留守、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柴荣也被任为天雄牙内指挥使、领贵州刺史、检校右仆射,继续在郭威麾下效力。后汉乾佑三年(950年),因为猜忌大臣和武将,汉隐帝刘承祐诬陷大臣和将领们谋反,将他们全部杀掉。郭威和柴荣因不在首都而幸免于难,但家属全都被屠杀。

郭威听到这个噩耗之后,气愤不已,他想,老子在外面为你卖命,你居然能做出那么残忍的事情,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以清君侧为名率军杀向首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柴荣受命留守邺都,主持邺都事务。郭威灭掉后汉,建立后周。后周显德元年,太祖郭威病死,晋王郭荣继位,又恢复原姓,皇统就从郭家人手里和平地转到了柴家人手里。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例。

世宗在位期间,积极招抚流亡百姓,减轻赋税,整顿吏治,让百姓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使五代以来屡被战乱摧残的国力逐渐恢复起来。同时,积极整顿军队,淘汰老弱病残,练出了一支英勇善战的精兵。世宗胸怀大志,一心想完成统一大业,凭借着强大的国力和精锐的军队,发动了一次次统一战争,先后夺取了后蜀的秦、凤、成、阶4个州和南唐在江北、淮南的全部14个州。然后,世宗挥师掉头北上,进攻辽国,准备恢复被后晋皇帝石敬瑭割让出去的燕云十六州,连克二州三关,势如破竹你。不料,正在在商议取幽州的时候,世宗突发重病,班师回到首都开封,不久去世,年仅39岁。真可谓天妒英才。

世宗前三个儿子都被后汉皇帝刘承祐所杀,所以他的第四个儿子梁王成柴宗训继位,由宰相范质、王溥等人辅佐。五代时期,是一个混乱分裂的时代,武将叛乱事件层出不穷。武将们信奉的是武力,可不管你什么皇帝不皇帝。有的军阀公然说:"皇帝难道是天生的吗?兵强马壮的人都可以做!"这种思想在那时可是深入人心。

这种局面,可不是年幼的君主所能控制的。所以7岁的柴宗训登基之后,朝廷上下大伙儿的心里都不踏实,总觉得

又会有什么强人会跳出来叛乱或者篡位夺权。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世宗在北伐辽国途中批阅文件的时候,从一个皮口袋发现一块三尺多长的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世宗感到十分奇怪。不久,世宗因病班师回京,解除了他的姐夫、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职务,任命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恭帝继位后,又改任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调出首都。后周政府对担任殿前都点检这一职务的人频繁作出调整,就是为了防范"点检作天子"这一传言得到应验。

然而,此时就真有人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篡位的准备工作。这个人就是当过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有时候,我们还真得佩服那些制造传言或者谶言的人,因为这是需要有强大的政治敏锐性的。不过,这些传言也有可能就是那些想篡位的野心家放出来的,既可以试探舆论,也可以扰乱人心。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皇帝和文武大臣正举行元旦朝贺大典德时候,镇(今河北省正定县)、定(今河北省定县)两州忽然有人来报说,辽和北汉合兵南侵。慌乱之中,辅政的范质、王溥等宰相们不辨真假,就命令赵匡胤率领禁军北上抵御外敌。

正月初二,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开封,第一晚驻扎在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东南陈桥镇)。当晚,赵匡胤的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现在幼弱,不能亲自主持朝政,我们为国家卖力破敌,有谁知道呢?不如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可见"皇帝难道是天生的吗,兵强马壮的人都可以做"这一思想的强大影响力。立一个皇帝、废一个皇帝,建一个王朝、灭一个王朝,在那个时代是常事,大家都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将士们关心的不是皇帝谁来做、国号叫什么,而是自己能不能从中得到好处。

正月初三,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宋朝建立后,改名赵光义,即宋太宗)和亲信赵普看到火候差不多了,时机已经成熟了,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然后都跪拜于庭下喊"万岁"。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这些人自己贪图荣华富贵,拥立我当天子,但要服从我的命令才行,不然的话我就不能当你们的皇帝。"

兵变将士们一齐表示绝对服从赵匡胤的命令。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师开封后,不得惊扰侵犯后周的太后和皇帝,不得欺凌后周的公卿大臣,不得掠夺朝廷府库和百姓家里。服从命令的有赏,违反命令的族诛。"将士们都答应。

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首都开封。开封守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主要禁军将领都是赵匡胤过去的江湖兄弟,早就想拥立赵匡胤了,听说赵匡胤兵变成功后就打开城门接应。只有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把军队召集起来,就被手下的军校王彦升杀死在自己家里。赵匡胤轻而易举地就控制了首都开封。

赵匡胤派潘美将他被兵变士兵拥立当皇帝的消息告诉后周宰相范质等人。当时早朝还没有结束,后周大臣们都在,听到这个消息,不啻于晴天霹雳。宰相范质才知道上了大当,抓住另一位宰相王溥的手说:"没有弄清情况就匆忙派遣将领、调动军队,结果造成了这样严重的后果,是我们的大罪啊。"手指掐入王溥的手,几乎出血。王溥一句话也不敢说。

范质等人被士兵押到赵匡胤面前。赵匡胤见他们的时候,装出为难的样子说:"世宗待我恩义深重。我也是被将士们逼成这样的,你们说怎么办?"范质还没回答,有个叫罗彦瑰的将领手里按着佩剑厉声说:"我们没有主人,今天一定要确定天子!"这意思很明确,不容置疑。范质等人相顾无言,一点办法都没有,只得赶紧朝赵匡胤下拜。

搞定了范质、王溥,后面就很顺畅了,很快就召集文武百官举行"禅让"仪式。人到齐之后,后周翰林承旨陶谷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禅位诏书,宣布后周恭帝禅位给赵匡胤。赵匡胤正式登基即位,因其任归德军节度使的治所在宋州,就以"宋"为国号,依旧定都开封。

逊帝柴宗训被宋太祖赵匡胤封为郑王,不久被迁到房州(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居住,北宋开宝六年(973年)逝世,终年20岁。虽然后周恭帝死的时候还很年轻,但毕竟没有像东晋以来的逊帝们那样死于非命,算是历史的幸运儿。

据说,宋太祖称帝后曾在太庙寝殿的夹室中立下石碑,后来的新天子即位都要到去拜碑,并默诵誓词。新皇帝去拜碑时,只让一个不识字的太监跟随,所以誓词的内容除了北宋历代皇帝,别人都不知道知。直到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宫门被金兵打开,人们才直到誓词的内容:一是保全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二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三是子孙不得背弃上述誓言,否则即遭天罚。

宋太祖果断结束了五百年来各朝残杀前朝逊帝的恶劣传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是值得肯定的。

最后总结一下,为什么从汉朝到晋朝,新朝皇帝都不杀旧朝逊帝呢?为什么从刘宋到五代,新朝皇帝都残杀旧朝逊帝的事件一个接一个呢?我想原因有三个:

第一,古代贵族政治遗风的影响。刘宋之前的政治有古代贵族政治的遗风,对前朝的君主还比较尊重。在春秋战国时代,一国灭掉另一国,很少把别人的国君杀掉的,一般都是迁到一个地方养起来。虽然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秦国对这个传统有短时间的破坏,但传统的力量还是强大的。

第二,现实政治利益的考量。刘宋之前通过篡位取得政权的新朝皇帝本身就是大族望族,政治根基就很深厚,不怕旧朝逊帝及其家族掀起什么大浪。比如王莽、曹操、司马炎等,家族势力都很强大,而西汉、东汉、曹魏从皇帝到宗室都没有什么大德政治力量了。刘宋却不同,刘裕是一个寒门子弟,通过军功一步步登上了皇位,家族势力根本还不足以全面压倒东晋皇族和拥护司马家族的士家大族,所以要大开杀戒,斩草除根。

第三,刘宋以来残杀前朝逊帝的的恶劣传统的影响。从刘宋开始,皇室内部的政治斗争比前朝更加残酷,前面说过刘宋明帝、南齐明帝为了保证皇位不旁落,把兄弟和侄儿杀了个遍,那前朝逊帝又算什么呢。所以,只要有人开这个头,后来的皇帝都照着葫芦画瓢。整个社会对这种行为的认可程度也越来越高,只觉得斩草除根是理所当然的,使新朝皇帝杀前朝逊帝时心理上没有任何道德负担。宋太祖赵匡胤,可以说是以个人的宽容性格扭转了这个恶劣的传统,善莫大焉。

注: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请在下方留言,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