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盗为子延师

「传奇」盗为子延师

有位姓黄的私塾老师,因东家不让他教学了,今后生计无着,不免心中凄凉,一人独自行走在路上。

途中,一个老翁关切地问他道“先生,明年可有主顾请先生坐馆?”

黄先生摇头道“没有!”

老翁热情地说“老汉有个远房亲戚,正想请人教他的儿子,先生如不嫌弃,我来当个介绍人,如何?”

黄先生一听十分高兴,真是求之不得,便道“好!好!”

黄先生问老翁家住何处,老翁说道“先生不必来找我。到时候我会来请你的。”说罢拱手而别。

黄先生回到家里,与妻子谈及明年已有主顾聘请任教之事,两夫妇都格外欣慰,因此年也过得很愉快。元宵之后,有一天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果然是老翁来了。

他进门就说“敝戚命我前来迎接先生。”

说罢,又从袖中取出聘金,放在桌上道“一点小意思,权且作为聘礼!”黄先生一看,聘金足有纹银百两,大喜过望,庆幸遇到了一个富有而又慷慨的东家,穷酸日子将会改观了。

老翁请黄先生马上动身,黄先生便要妻子打点行装,老翁连忙制止道“不必了,东家已经一应备妥。”

于是,黄先生别过妻子,便与老翁出门上路。来到河岸码头,那里早有备好的船等候。二人登船,解缆急划。河道弯曲,蜿蜒数百里之遥,都是黄先生从来没有到过的地方。约行三昼夜,老翁方才说“到了。”

船靠码头,二人登岸续行,约走半里,即入羊肠小道,眼前树林蓊郁,山岗起伏。又走了里许,方才看见房舍。但见高楼华厦,朱门雕檐,饶有大户人家气派。老翁引先生进门,再经过一座花园,那里曲径通幽,山石花木错落有致,美不胜收。中间有屋数间,清洁雅观,老翁告诉他说“这里就是书馆,先生请在这里下榻。”

没过多久,老翁从里边领来一个少年,对黄先生说“这孩子就是先生的学子。”说罢命他行拜师礼,跪地叩首。

黄先生看他相貌端正,服饰华贵,显然是富家子弟。略问年龄、姓名,一一对答如流,因此感到孺子可教。旋即,僮仆摆上酒肴,款待先生。老翁殷勤地请黄上坐,恭敬地道“聊备薄酒,为先生洗尘。因主人出门在外,归无定期,只好改日再为先生接风。”

先生面对美酒、佳肴,赞不绝口,益感此番能在如此富有的人家任教,实属三生有幸。薄暮席散,僮仆又送上香茗。先生连日劳顿,甚是疲倦,便上床歇息,衾褥柔软无比,更觉格外舒心。

第二天开始授课,老翁领少年来,拿出一摞书说“请先生就教他读这些。”

先生一看,这些书乃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一些侠义英雄方面的小说书,一本启蒙读本和古文、诗词都无,更不用说四书五经之类的书了,便感到十分惊讶,问老翁道“少东家为何只读这些闲书?”

老翁答道“先生切莫见疑,这孩子无志于功名,但求能识几个字,明白事理,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便足够了,先生就照我说的教吧!”

黄先生不再追究,便开始教学。从这天起,书馆中除老翁不时来关照一下外,就只有僮仆前来倒茶送饭。每餐饭食均甚精美,堪称佳肴。而这个学生也很聪明,领悟颇快,先生对他十分钟爱,施教不遗余力。课余之时,询问其家世,这孩子则秘而不告。先生感到奇怪,为了释疑,又问僮仆,可得到的答复仍是不知。

先生执教很久,仍未见主人露面,只是有一天从窗纸罅隙间,仿佛看见一个雄赳赳的大汉,身穿铠甲,头插鸡羽,俨然一副草头王的气派,不知其何许人也。

光阴荏苒,不觉又至岁暮,东家设盛宴款待老师,以示尊崇。老翁和少年均出席作陪,礼节十分周到。席间,招来优伶演戏助兴,其乐融融。首演《盗御马》,绿林英雄窦尔墩上场,架子花脸,唱做俱工,两眼奕奕有神。演至排道送天霸一折,窦尔墩振衣抖擞,部下健儿夹道肃立,更是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少年看到此处,不禁眉飞色舞,鼓掌叫好。

演毕,老翁持戏单请老师点戏。黄先生以为他的学生爱看武打戏,便迎合其兴趣,点了一出《白水滩》。这出戏演的却是绿林豪杰青面虎先被官军所擒,遇救后又被官军杀败的故事。当青面虎脚镣手铐,狼狈狂呼上场时,少年就面呈不悦之色,及至演到青面虎失败而逃,少年就如坐针毡,竟然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惊呼“阿爹没命了!”

老翁当即制止少年“孩童之辈,不明事理,休要胡言乱语。”可少年无意中透露出的信息,却使黄先生惊异万分,顿时明白了这家主人的身份,因而心里感到十分害怕,担心受其连累而致祸。于是,看完戏后,便乘无人之际,偷偷地离开了东家。

黄先生寻路而返,走出十余里,心情犹自惶恐不安。忽然,遥闻身后有马蹄得得之声传来,更加感到紧张。回头一看,果有轻骑追来,一个壮汉翻身下马奔到面前,躬身一揖,口称“奉主人之命,特来敬送先生!”说罢呈上一封书信。黄先生迟疑一下,启封而视,只见上面写道“山居简陋,多承先生不嫌,来此设馆执教,时将一载,尚未与先生谋面,实感遗憾。如今先生仓促离去,不辞而别,不知有何得罪先生?当今国事维艰,世风日下,乱臣贼子,窃据高位,贪官污吏,屡见不鲜。此等人名为民之父母,实为以权谋私之徒。其势力弱者如同胠箧穿窬之盗,强者则如杀人行劫之贼。先生对其为何视而不责,惟独对敝人则耻与为伍,悄然他去呢?当然,人各有志,不能勉强。幸亏一年来小儿受教良多,先生讲解明晰。小儿对其中谋略策划颇有领会,志气日益轩昂,毫不畏首畏尾。在下感到先生所赐良多,无以报答。仅赠白银五百两,以略表心意,请先生笑纳!”末尾署名“心”具。

黄先生看罢,不知对来人说什么好,遂收下赠银,称谢而返。

选自《清稗类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