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孩子,优秀的标准不只是成绩

01

“毕业典礼只有10% “优秀毕业生” 才能去天佑会堂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现场听到校长的讲话,而剩下的人需要坐在教室里观看毕业典礼的直播,父母甚至需要坐在另一间教室观看直播。”

“杀死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孩子,优秀的标准不只是成绩

近日,北京交大学生因为学校毕业典礼的要求,写下一封名为《对不起,我不是那10%》的信,引发了许多网友的关注。

起因是北京交大校方认为学校礼堂位置不够,只能容纳一千人完成毕业典礼,于是想了一个主意:让各个二级学院各自选取成绩比较优秀,预计10%的“优秀毕业生”去礼堂参加毕业典礼,其他90%的非优秀学生只能坐在教室看直播。

这一下瞬间引起轩然大波,说真的,在学校这么多年里,老师和学校官方常常以成绩为标准,把学生划分三六九等,这也是很多网友的回忆里的潜规则了,但如此光明正大搞阶级分层,这还是第一回吧!

面对这样的事情,很多网友感慨:

难道你还没习惯吗?这么多年,我早就习惯学校、老师,甚至家长都以成绩为标准,把我们划分三六九等了。

这一套标准,我们实在太熟悉了,如今大多数标准不都是这样吗?特别是对于尚在学校的孩子来说,家长经常说的一句话是:

好成绩=学习好,学习好=好学生,好学生=好名校,好名校=好前途。

孩子的成绩对家长来说,太重要了。为了提高孩子成绩,不择手段的家长忧心忡忡,闹得鸡飞狗跳的中国家庭也不少。

可是,当家长眼里优秀孩子的标准变成了成绩,孩子的教育都是以“成绩”为指挥棒,全家人都围绕着“成绩”团团转。

然后,你就会发现,家长特别关心考试的范围,特别关心考试排名的高低,特别关心考试内容的变化,特别关心考试分数的好坏,却唯独忘记了关心考试主体——孩子。

“杀死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孩子,优秀的标准不只是成绩

久而久之,孩子的优秀与否、评价标准,就变成了以分数论成败。你考试高分,排名靠前,你就是好孩子,家长夸你棒,学校说你优秀;当你发挥失常,排名落后,你就无法接受所有人失落的眼神,于是,你心里渐渐起了变化,“我一定要考第一。”

最终,也许可能演变成这样的新闻:“杀掉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

2018年6月5日,在中国山东淄博市某小区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中学生杀人案。

某学校初三班级里,有两个非常出色的男生:一个马同学长期第一,一个秦同学稍稍略逊一筹,经常屈居第二。

可谁知到,有的时候仅仅只是高一个名次,就能成为别人埋伏杀人的动机了。

五月一次考试,秦同学又屈居第二了,这一次他再也无法接受自己成绩不如人的结果,于是他策划好杀人方案,藏匿在马同学家楼下的单元楼里,像一条毒蛇默默地等待着。

那天,和往常一样,马同学放学照常回家,等他走到自家楼栋口,伸手打开单元门之时,一条黑影从楼道阴影的角落里冲出来,手起刀落,一刀插进心脏。

马同学忍着疼痛,凭着求生本能,挣扎着跑到门外,但已经丧失理智的秦同学怎么会放过一直排在自己上头,害自己得不到第一的人呢。

他又追着马同学继续狂砍,又起一刀将马某颈动脉砍断,又在胸前和背后连捅数十刀,刀刀致命,总计十三刀,凶残程度惨不忍睹!

“杀死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孩子,优秀的标准不只是成绩

其母从楼上家中赶下来,抱着儿子尸体痛哭的画面曾一度被网友疯传,惹人落泪。

面对此情此景,秦同学却松了一口气说:“杀了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

14岁的年纪,本该是青春年少、恣意潇洒的当头,却未曾想他的内心却被成绩这套标准扭曲成一个邪魔,他放不下成绩,放不下自己的失败,也就看不惯别人的成功。

这样狭隘的心理,单一的优秀观,被嫉妒操纵的恶魔,自己一步步走上绝路;可杀了第一名,自己就真能成为赢家?

02

我明白,所有人都会怕输,怕失败,怕一败涂地一无所有。只是我们的孩子背负着家长给予的太多的压力,更怕被比下去,更加怕输。

去年,江苏10岁女童因成绩差,家中服药轻生,留下374字的2页遗书。

“杀死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孩子,优秀的标准不只是成绩

女童在遗书中写道:

“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可能不在世了,因为我学习不好,我死不是因为爸妈,也不是因为老师,是因为我自己……”

“我走了你们也不用天天打我骂我了,虽然爸爸妈妈打我骂我,但我知道都是为了我好。”

“老师不让我考试了,我活在世上也没有意义了。”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孩子自杀的理由很可笑,可这难道不是某些家长一直在潜移默化地给孩子强调:成绩就是一切。

可孩子内心的枷锁不都是这个社会、学校、家长给她套上了的?曾经有个所谓的励志说法是:“我们都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可谁知道世界第二高峰是什么?你不站在第一的位置上,永远没人知道你的实力。”

这纯粹是扯淡,第一名是重要,可真正能达到第一名的有多少,只有一个。这种极端的追求第一名的歪门邪说,教坏了无数孩子,扭曲了他们的价值观。

白岩松曾说:“不但要教孩子如何去赢,更要教会他们如何漂亮地输” 。

“杀死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孩子,优秀的标准不只是成绩

但现在很多家长只要求孩子赢,只允许自家孩子考第一,动辄说“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或者全力催促着孩子进行补习辅导等等。

甚至一些家长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代言人”了,和孩子的成绩表现“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一旦孩子成绩不如人,就觉得自己不如人。

于是,家长无法接纳成绩差的孩子,孩子也成了输不起的人。

刘震云在他的书中写道:生活本没有输赢,但如果你一旦有了胜负心,那就便是输家。

我想对孩子说,赢未必可喜,输未必可悲,胜负并不重要,跌倒了还有站起来的勇气,还有继续坚持的力量才最重要。

现在赢的人,以后未必能一直赢,但现在输不起的孩子,长大了一定赢不了。

对家长而言,比起成绩,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失败,面对比自己强的人,如何化解内心嫉妒的情绪,比考个好分数重要100倍。

03

吴镇宇在《爸爸去哪儿》里有一句话让无数观众很感动,他说, “由于自己已经50多岁,孩子还小,一直怕有一天离孩子而去还没有教好孩子”。

是啊,父母不可能永远守在孩子的身边,帮孩子挡掉所有波浪和荆棘,孩子更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父母能够做到的,就是教孩子一些,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

第一点,对孩子寄予厚望的同时,不拿成绩随意比较,多肯定和鼓励,给孩子自信。

在平时与家长的交流中我发现,相比挖空心思、因人而异去挖掘鼓励孩子的方式,更多的家长通常选择以成绩作“比较”这种更简单粗暴、更能短期见效的方法。

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我们可以理解。但采用比较式的方法,对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而言,“别人家的孩子”是从父母嘴里的优秀,是父母口中的完美,却是孩子内心最可怕的重压和恶魔。

最近,有一档综艺节目叫《少年说》,其中有一个初一女孩袁璟颐说的一段话特别让人心疼:

妈妈总拿隔壁家的孩子和自己比较,给自己造成了很大压力。

“杀死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孩子,优秀的标准不只是成绩

而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正好就是自己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校第一的学霸女闺蜜。

讽刺的是,作为一个考试第一的学霸,她的父母却不断苛责她:“你们班每个人体育都及格了,而你什么都不行。”

有些父母总是会抓住孩子的不足和缺点无限放大,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从孩子的弱点痛击孩子的自尊心,企图唤醒孩子的进取心。

可是,不好意思,你这样的打击,只会严重伤害孩子的信心,只会告诉孩子,你无论做什么,都不够好,都不够完美和优秀。在这样错误的压力引导,只会让孩子敌视和嫉妒同伴的优秀。

越来越烈的竞争压力,让很多人焦虑也让孩子失去方向和理智,分数是优秀的唯一标准,很多家长灌输给孩子的这种认知越来越走向极端,最终只会引发前文中的悲剧。

第二,教孩子不执拗,懂得赢,但也输得起。

海明威说:在人生或者职业的各种事务中,性格的作用比智力大得多,头脑的作用不如心情,天资不如由判断力所节制着的自制,耐心和规律。

分数只是考核标准,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更不是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

我希望我们的父母能够告诉孩子:学习很重要,分数也重要,但学习是没有输赢的,优于别人,并不高贵,落后于人,也不可耻。

余生很长,前途漫漫,一时的成绩决定不了什么,哪怕是高考成绩也根本无法决定你的一生。人活着,千万别执拗,不争一时输赢,不比眼前高低,只要努力,一切都会是最好的安排。

“杀死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孩子,优秀的标准不只是成绩

最后,赠予家长们几句话:

不要紧紧盯着孩子每天的作业好坏和每次考试的成绩高低;

多关心孩子生活和兴趣,教会孩子怎么做人比怎么做题更重要;

帮助孩子找到他人生的价值所在,让他的生命从此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这就是家长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而且,每个家长其实都可以做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