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孩子,優秀的標準不只是成績

01

“畢業典禮只有10% “優秀畢業生” 才能去天佑會堂參加學校的畢業典禮,現場聽到校長的講話,而剩下的人需要坐在教室裡觀看畢業典禮的直播,父母甚至需要坐在另一間教室觀看直播。”

“殺死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孩子,優秀的標準不只是成績

近日,北京交大學生因為學校畢業典禮的要求,寫下一封名為《對不起,我不是那10%》的信,引發了許多網友的關注。

起因是北京交大校方認為學校禮堂位置不夠,只能容納一千人完成畢業典禮,於是想了一個主意:讓各個二級學院各自選取成績比較優秀,預計10%的“優秀畢業生”去禮堂參加畢業典禮,其他90%的非優秀學生只能坐在教室看直播。

這一下瞬間引起軒然大波,說真的,在學校這麼多年裡,老師和學校官方常常以成績為標準,把學生劃分三六九等,這也是很多網友的回憶裡的潛規則了,但如此光明正大搞階級分層,這還是第一回吧!

面對這樣的事情,很多網友感慨:

難道你還沒習慣嗎?這麼多年,我早就習慣學校、老師,甚至家長都以成績為標準,把我們劃分三六九等了。

這一套標準,我們實在太熟悉了,如今大多數標準不都是這樣嗎?特別是對於尚在學校的孩子來說,家長經常說的一句話是:

好成績=學習好,學習好=好學生,好學生=好名校,好名校=好前途。

孩子的成績對家長來說,太重要了。為了提高孩子成績,不擇手段的家長憂心忡忡,鬧得雞飛狗跳的中國家庭也不少。

可是,當家長眼裡優秀孩子的標準變成了成績,孩子的教育都是以“成績”為指揮棒,全家人都圍繞著“成績”團團轉。

然後,你就會發現,家長特別關心考試的範圍,特別關心考試排名的高低,特別關心考試內容的變化,特別關心考試分數的好壞,卻唯獨忘記了關心考試主體——孩子。

“殺死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孩子,優秀的標準不只是成績

久而久之,孩子的優秀與否、評價標準,就變成了以分數論成敗。你考試高分,排名靠前,你就是好孩子,家長誇你棒,學校說你優秀;當你發揮失常,排名落後,你就無法接受所有人失落的眼神,於是,你心裡漸漸起了變化,“我一定要考第一。”

最終,也許可能演變成這樣的新聞:“殺掉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

2018年6月5日,在中國山東淄博市某小區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中學生殺人案。

某學校初三班級裡,有兩個非常出色的男生:一個馬同學長期第一,一個秦同學稍稍略遜一籌,經常屈居第二。

可誰知到,有的時候僅僅只是高一個名次,就能成為別人埋伏殺人的動機了。

五月一次考試,秦同學又屈居第二了,這一次他再也無法接受自己成績不如人的結果,於是他策劃好殺人方案,藏匿在馬同學家樓下的單元樓裡,像一條毒蛇默默地等待著。

那天,和往常一樣,馬同學放學照常回家,等他走到自家樓棟口,伸手打開單元門之時,一條黑影從樓道陰影的角落裡衝出來,手起刀落,一刀插進心臟。

馬同學忍著疼痛,憑著求生本能,掙扎著跑到門外,但已經喪失理智的秦同學怎麼會放過一直排在自己上頭,害自己得不到第一的人呢。

他又追著馬同學繼續狂砍,又起一刀將馬某頸動脈砍斷,又在胸前和背後連捅數十刀,刀刀致命,總計十三刀,兇殘程度慘不忍睹!

“殺死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孩子,優秀的標準不只是成績

其母從樓上家中趕下來,抱著兒子屍體痛哭的畫面曾一度被網友瘋傳,惹人落淚。

面對此情此景,秦同學卻鬆了一口氣說:“殺了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

14歲的年紀,本該是青春年少、恣意瀟灑的當頭,卻未曾想他的內心卻被成績這套標準扭曲成一個邪魔,他放不下成績,放不下自己的失敗,也就看不慣別人的成功。

這樣狹隘的心理,單一的優秀觀,被嫉妒操縱的惡魔,自己一步步走上絕路;可殺了第一名,自己就真能成為贏家?

02

我明白,所有人都會怕輸,怕失敗,怕一敗塗地一無所有。只是我們的孩子揹負著家長給予的太多的壓力,更怕被比下去,更加怕輸。

去年,江蘇10歲女童因成績差,家中服藥輕生,留下374字的2頁遺書。

“殺死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孩子,優秀的標準不只是成績

女童在遺書中寫道:

“當你們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可能不在世了,因為我學習不好,我死不是因為爸媽,也不是因為老師,是因為我自己……”

“我走了你們也不用天天打我罵我了,雖然爸爸媽媽打我罵我,但我知道都是為了我好。”

“老師不讓我考試了,我活在世上也沒有意義了。”

也許在很多人眼裡,孩子自殺的理由很可笑,可這難道不是某些家長一直在潛移默化地給孩子強調:成績就是一切。

可孩子內心的枷鎖不都是這個社會、學校、家長給她套上了的?曾經有個所謂的勵志說法是:“我們都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瑪峰,可誰知道世界第二高峰是什麼?你不站在第一的位置上,永遠沒人知道你的實力。”

這純粹是扯淡,第一名是重要,可真正能達到第一名的有多少,只有一個。這種極端的追求第一名的歪門邪說,教壞了無數孩子,扭曲了他們的價值觀。

白巖松曾說:“不但要教孩子如何去贏,更要教會他們如何漂亮地輸” 。

“殺死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孩子,優秀的標準不只是成績

但現在很多家長只要求孩子贏,只允許自家孩子考第一,動輒說“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或者全力催促著孩子進行補習輔導等等。

甚至一些家長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代言人”了,和孩子的成績表現“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一旦孩子成績不如人,就覺得自己不如人。

於是,家長無法接納成績差的孩子,孩子也成了輸不起的人。

劉震雲在他的書中寫道:生活本沒有輸贏,但如果你一旦有了勝負心,那就便是輸家。

我想對孩子說,贏未必可喜,輸未必可悲,勝負並不重要,跌倒了還有站起來的勇氣,還有繼續堅持的力量才最重要。

現在贏的人,以後未必能一直贏,但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了一定贏不了。

對家長而言,比起成績,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失敗,面對比自己強的人,如何化解內心嫉妒的情緒,比考個好分數重要100倍。

03

吳鎮宇在《爸爸去哪兒》裡有一句話讓無數觀眾很感動,他說, “由於自己已經50多歲,孩子還小,一直怕有一天離孩子而去還沒有教好孩子”。

是啊,父母不可能永遠守在孩子的身邊,幫孩子擋掉所有波浪和荊棘,孩子更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父母能夠做到的,就是教孩子一些,比成績更重要的東西。

第一點,對孩子寄予厚望的同時,不拿成績隨意比較,多肯定和鼓勵,給孩子自信。

在平時與家長的交流中我發現,相比挖空心思、因人而異去挖掘鼓勵孩子的方式,更多的家長通常選擇以成績作“比較”這種更簡單粗暴、更能短期見效的方法。

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態,我們可以理解。但採用比較式的方法,對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而言,“別人家的孩子”是從父母嘴裡的優秀,是父母口中的完美,卻是孩子內心最可怕的重壓和惡魔。

最近,有一檔綜藝節目叫《少年說》,其中有一個初一女孩袁璟頤說的一段話特別讓人心疼:

媽媽總拿隔壁家的孩子和自己比較,給自己造成了很大壓力。

“殺死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孩子,優秀的標準不只是成績

而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正好就是自己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校第一的學霸女閨蜜。

諷刺的是,作為一個考試第一的學霸,她的父母卻不斷苛責她:“你們班每個人體育都及格了,而你什麼都不行。”

有些父母總是會抓住孩子的不足和缺點無限放大,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從孩子的弱點痛擊孩子的自尊心,企圖喚醒孩子的進取心。

可是,不好意思,你這樣的打擊,只會嚴重傷害孩子的信心,只會告訴孩子,你無論做什麼,都不夠好,都不夠完美和優秀。在這樣錯誤的壓力引導,只會讓孩子敵視和嫉妒同伴的優秀。

越來越烈的競爭壓力,讓很多人焦慮也讓孩子失去方向和理智,分數是優秀的唯一標準,很多家長灌輸給孩子的這種認知越來越走向極端,最終只會引發前文中的悲劇。

第二,教孩子不執拗,懂得贏,但也輸得起。

海明威說:在人生或者職業的各種事務中,性格的作用比智力大得多,頭腦的作用不如心情,天資不如由判斷力所節制著的自制,耐心和規律。

分數只是考核標準,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更不是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

我希望我們的父母能夠告訴孩子:學習很重要,分數也重要,但學習是沒有輸贏的,優於別人,並不高貴,落後於人,也不可恥。

餘生很長,前途漫漫,一時的成績決定不了什麼,哪怕是高考成績也根本無法決定你的一生。人活著,千萬別執拗,不爭一時輸贏,不比眼前高低,只要努力,一切都會是最好的安排。

“殺死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孩子,優秀的標準不只是成績

最後,贈予家長們幾句話:

不要緊緊盯著孩子每天的作業好壞和每次考試的成績高低;

多關心孩子生活和興趣,教會孩子怎麼做人比怎麼做題更重要;

幫助孩子找到他人生的價值所在,讓他的生命從此有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這就是家長能夠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而且,每個家長其實都可以做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