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爲什麼被有些人稱之爲「中國最後一位世界性大帝」?

秋泓月

明成祖,也被後世尊稱為永樂大帝,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有爭議性的人物,厭惡他的人將他描述成惡魔,而仰慕他的人卻指出,無論如何,今天的東亞仍舊在這個男子的影響之下。

長陵,明成祖銅像。

明成祖一生最大的功業可以說是按照《尚書•禹貢》和《荀子•正論篇》的構想建立了延續了五百年的朝貢體系,併成就了今天的東亞。

其實早在大唐,東亞就出現了以唐為中心的國際關係,也就是華夷秩序,可以說大唐是東亞歷史上第一個世界性帝國。唐朝滅亡之後,由於大一統的超級帝國不復存在,政治上呈現多極化狀態,而以契丹、女真、蒙古為代表的“夷狄”卻越來越強勢,並在最後滅亡了宋朝,建立了大元。自此,中華與夷狄地位完全逆轉,這在歷史上是影響空前的大事件。 而大明王朝作為漢唐宋等中原王朝的繼承者,就有義務重建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華夷秩序,這些工作最終由明成祖完成,並升級為朝貢體系。 經過明成祖一朝的努力,整個中亞政治格局就像“五服圖”中所展現的一樣完美。

五服圖,古代理想的國家組織形式。

鹿苑院太上天皇&日本國恭獻王足利義滿,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藝術家,但被當做朝貢體系的始作俑者之一而被左翼歷史學家“永遠的釘上歷史的恥辱柱”。

而這實現一切的基礎就是“海禁-朝貢”制度。 這種制度的特點就是以周邊國家對中原的物資需求作為籌碼,將以大明為中心的推廣遍及整個東亞。周邊的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想和中原進行貿易往來,那就必須將自身納入大明王朝制定的華夷秩序框架之中,受其規範。 大明王朝向十五個外國頒發了“堪合”,也就是貿易許可證,這說明即使是要在政治上接受明朝的影響,但以此換取貿易利益的國家仍舊很多。這其中就包括當時統治著日本的室町幕府。

以明成祖為首的永樂君臣在五百多年前的東亞世界建立起一個以明朝為中心的政治、經濟一體化的高效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中華與夷狄的關係被秩序化,並以朝貢的利潤為媒介維持著華夷秩序的穩定。正是憑藉著明朝的絕對政治經濟實力,一個以中華獨尊的開放性國際組織才得以成為現實。 所以後人完善於永樂朝的東亞國際秩序成為中華“世界體系”。

明成祖賜足利義滿詩,認為日本是個非常文明的邦國。


陳大舍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一手打造了明朝的巔峰永樂盛世。甚至被很多人稱之為中國最後一位世界性大帝。

至於為何這樣說呢,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我們先來說說朱棣所處的明清時代。

明朝之後是清朝,因為清朝在很多地方清承明制,兩個朝代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並且兩個朝代同為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所以很多人都習慣稱呼這段時間為明清。

明清兩個朝代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明朝的海禁與清朝的閉關鎖國。

當然明朝的海禁並不嚴重,最初是指自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為了防止倭寇侵襲沿海從而禁止民間商人出海貿易的政策。但明朝與外界的交流還有完整的朝貢體系,而且隨著年代的不同海禁的力度也不同,在明晚明倭寇之患消除以後還主動進行了隆慶開關。

清朝的閉關鎖國也可以說是清承明制的一種體現之一,可以說是明朝海禁的全面加強升級版。具體來說明朝海禁主要是在於限制對外貿易,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不僅限制了對外貿易,還在文化思想上乃至政治上都嚴加管控,徹底自封自閉。

明清可以說是越來越封閉的時代,而明成祖朱棣的所作所為在那種封閉的時代中卻是格格不入,不僅沒有自封自閉,反而前所未有的加強了中國對外交流,因此被人稱之為最後一位世界性大帝,因為一位合格的皇帝不只是要侷限於中國及其周邊一地,還要放眼世界。


朱棣的放眼世界表現具體如下。

一、鄭和下西洋,中國古代最大規模的遠航活動,最遠到達過非洲。極大的加強了明朝與世界各國的交流。甚至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過程中還發現過美洲存在。

二、明朝曾經在今天的印度尼西亞設舊港緬甸宣慰司,有著極其明顯的軍事用途,及其為鄭和下西洋做補充後勤的作用。

三、在武器裝備上朱棣特別積極,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支成建制的火器部隊神機營。

四、朱棣還收回了自宋初就獨立出中國幾百年的安南,有人認為朱棣收安南的用意之一就是與當時的舊港緬甸宣慰司遙相呼應,來達到更大的戰略意圖。

結合朱棣的一生對外作為還有國內的文治武功來說,在明清越來越封閉的社會中,他的作為的確有資格稱的上中國最後一位世界性大帝。


宋安之

不能否認,朱棣確實有本事,但是大帝,他還不夠格。

大帝字面理解為“偉大的皇帝”、“偉大的帝王”,通常是對建立偉大功業的君主的美稱,不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有這種美稱。但是說朱棣是大帝,那就純屬於捧臭腳了。

一般提到朱棣,總有人津津樂道的是五徵蒙古、修《永樂大典》以及下西洋。從紙面上看,這個數據確實很不錯,但是如果仔細看一下的話,我們就會發現,這三項數據都無法說明問題。

先說五徵蒙古。其實,網上有人吹捧朱棣是“軍事天才”,不可否認,朱棣發動靖難的時候確實經常以少勝多,並且最終逼死建文,黃袍加身。但是這並不能說明朱棣是軍事天才,實際上這個名號是在建文皇帝愚蠢的指揮以及明軍過早衰落的襯托下才成立。而且,朱棣靖難的主要傷害輸出,是其收容的蒙古騎兵。至於朱棣五徵蒙古,那純屬被誇大的結果。其中,第一次和第二次征伐蒙古確實功勳顯著,但是之後幾次蒙古玩了堅壁清野的戰術,往往只能在草原上轉一圈無功而返,可以用勞民傷財來形容。其中還有邱福全軍覆沒作為點綴。歷來平定帝王偉大功業,往往少不了開疆拓土這一標準,而朱棣五徵蒙古確實沒做到這一點。不可否認,朱棣五徵蒙古確實建立了一番功業,但是一沒有開疆拓土,二沒有解決蒙古南下的問題,所以,五徵蒙古實在不宜過分誇大。

再說說《永樂大典》。至於《永樂大典》,經常被某些人掛在嘴邊,還得意洋洋的同乾隆的《四庫全書》相比較。不錯,《永樂大典》的編撰是一個不錯的文化工程,只可惜,朱棣為了編撰《永樂大典》而查禁天下之圖書,編成後鎖於深宮,僅供皇帝翻閱,並沒有流通於社會,絲毫沒有體現出《永樂大典》的文化價值。再者其鎖於深宮,明末諸如談遷、朱彝尊等人都一度認為《永樂大典》毀於戰火。而且,《大典》的編撰還起到了一個反作用,由於其查禁天下之圖書,致使明朝私刻古書之風盛行,用顧炎武的話說就是——明人好刻古書而古書亡。一直到了清朝,由於輯軼學的興起以及乾隆朝編撰《四庫全書》,通過《大典》的副本搶救了大批亡軼的古書。可以這麼說,《永樂大典》的文化價值恰恰是通過《四庫全書》才得以體現。

至於鄭和下西洋,網絡上更是吹的神乎其神,不過最搞笑的是清修《明史》裡關於寶船的描述——長44丈,寬18丈——其實這個數據是引用自玄幻小說《三寶太監下西洋通俗演義》,我很好奇明史的總裁官們是怎麼想的,畢竟這個尺寸不用說當時人根本造不出來,換算一下都差不多和現代航空母艦一個大小了。更何況,根據《武備志》和《天妃經》,可以具體瞭解鄭和寶船不過是2000料三桅帆船,換算一下噸位不過是500噸而已。好了,這個先不表,我們只說鄭和下西洋的影響:第一、鄭和下西洋不過是沿著阿拉伯商人的路線走了幾圈,不僅沒有開闢新航路,也沒有帶來任何收益,更何況鄭和出去一圈相當於散財童子,四處撒幣買附屬國,可以說是賠本買賣。對於那些西洋小國來說,有錢不賺王八蛋,誰會和錢過不去;第二,鄭和下西洋標誌著民間海外貿易以及中國人被徹底禁絕,海外貿易轉而成為朝廷所主導的朝貢貿易,這分明是閉關鎖國的表現;第三,鄭和一路上拔除了東南亞大量的華人據點,不少據點都歷經了宋元兩朝,由華人經營了上百年的時間,如果可以的話,完全可以利用這些據點向東南亞施加影響力,只不過,海禁的體制下,海外華人被統治者視為自外於王化的賤民,這些賤民如果不肯回國,留著做什麼。呵呵。

綜上所述,朱棣被稱為大帝,實在是名不副實。還世界性大帝,真是吹牛不上稅。


北洋海軍陸戰隊

皇帝雖多,大帝卻少,世界性的大帝更少。

首先,要看這個世界性的大帝怎麼定義?國家安定統一之外,是征戰的步伐拓展的疆域?還是統治的國土成為世界的樞紐,國際的中心?亦或是經濟文化政治的影響力遠渡重洋,跨國越境,輻射世界?我想在這些當中必然要具備其中至少一到兩個條件才行。綜合考察下來,煌煌五千年曆史,世界性大帝,實在少矣。

中國真正輻射世界的影響力應該是在唐朝開始,而在唐朝,最傑出兩位大帝就是唐太宗和唐玄宗。這二位一位開創“貞觀之治”,成為天可汗。另一位一手締造“開元盛世”,使中國真正成為世界的經濟文化中心,也將長安打造成為當時全球最有影響力和全世界最有魅力,匯聚異邦人士最多的城市。同時,在整個唐朝,陸上絲綢之路,也將整個亞歐大陸鏈接了起來,促進了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深度交流。


第二位應該是忽必烈,隨著成吉思汗和他子孫的鐵騎蕩平蒙古草原,征服中原,碾壓亞歐大陸,忽必烈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王朝,一舉一動都決定著全球無數曾經是獨立,然而現在卻被佔領的土地和人民的命運。如果唐太宗和唐玄宗是經濟和文化的世界性帝王,那麼忽必烈便是鐵血征服和統治性的世界性帝王。

最後,我非常同意永樂大帝朱棣。他雖是奪位而來,然而卻能使得國家大治,國力強盛,並且強抵倭寇,收回獨立出中國數百年的土地安南,又在緬甸遠設宣慰司。最重要的是他支持鄭和下西洋,開闢和完善海上絲綢之路之路,推動中國和世界的商貿交流的同時,也將全球的文化藝術帶入中國。


可惜,明成祖之後閉關鎖國,尤其是進行海禁,一直髮展到清朝,開始做著天朝上國的,終於使得中國失去了保持作為世界樞紐的機會,在康乾盛世的迴光返照之後,終於走向了沒落和終結。康乾盛世雖然偉大和光輝,但再也不是世界舞臺上的那光彩奪目,開放包容,匯通天下的氣象了。可悲可嘆。


盛唐豪歌李藝泓

公元1399年(明建文元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歷四年征戰,佔領南京,取代其侄朱允炆,登基成為大明皇帝,即永樂皇帝。其在位二十二年,文治武功,皆有建樹,成就了同歷史上“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齊名的"永樂盛世"。那麼,永樂皇帝朱棣都做了那些事業呢?

一,數次親征漠北,消滅殘元勢力,安定邊疆。在這個過程中,他也注意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

二,設置了擁有數十萬人的特務組織一東廠,將全國官民置於其嚴密的控制之下。

三,下令修建了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宮殿一北京紫禁城。

四,下令組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成就了七下西洋的壯舉,威震四海。

五,下令鑄成了永樂大鐘,至今世界第一。

六,集全國之書籍,編纂成就了曠世名著《永樂大典》

七,剿滅倭寇,平定沿海達數百年之久。

八,疏通大運河,使南北貫通,物暢其流,受益至今。

在中國歷史上,永樂盛世具有獨特的光彩,而永樂皇帝朱棣也因此而堪為世界級的大帝。



WM曉奇

在我看來朱棣是中華民族最後一位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帝王,儘管朱棣之後明朝還有十三位皇帝,而明朝之後還有清朝,然而這些帝王都不具有世界性影響力。在明成祖朱棣之前的數千年間中華民族一直遙遙領先於世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無一不是享譽世界的華夏帝王,隋文帝楊堅被美國學者邁克爾·H·哈特評為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之一。那麼從什麼時候起西方人不再羨慕華夏文明瞭呢?這其實並沒一個絕對準確的時間點,而只有一個標誌性事件——這一標誌性事件就是新航路的開闢、海洋貿易時代的到來。

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五徵漠北;七下西洋;通使西域;開拓東北;冊封朝鮮、琉球、日本;平定安南;編修《永樂大典》;遷都北京,修建紫禁城,天子守國門。大明王朝的赫赫威名一度推進到東非沿岸。事實上開啟人類大航海時代歷史序幕的並不是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而是中國的鄭和,遺憾的是在朱棣和鄭和死後中國人的身影迅速從海洋上消失了,此後就是延續明、清兩代的”片帆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與此同時迪亞士發現了非洲南部的好望角;達伽馬開闢了由歐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麥哲倫完成了人類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對這一切當時的中國人一無所知。

如今國際史學界以1500年作為世界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分界點:在此之前西方人是以充滿豔羨的目光看待繁榮富庶文明昌盛的東方的;而在此之後西方人已自視為世界的中心。儘管這種變化並不是在1500年就瞬間完成的——事實上直到工業革命前西方國家仍不具備完全壓制東方文明的實力,所以明末清初的傳教士們依然對中華文明抱有足夠的尊重。然而東西方之間的分野已然形成:一方是儘管看似仍然強大,但卻日益故步自封的老大帝國;一方是冉冉升起的新興殖民國家。事實上在雙方的早期接觸中東方文明仍佔有極大的優勢,然而西方已不再發自內心的崇拜景仰東方文明。明成祖朱棣成為人類大航海時代前夕中華民族最後一位令世界發自內心景仰讚歎的偉大君主,此後的康熙、乾隆儘管西方人也一度認為他們統治的帝國足夠強大,但已明確看出:這是一個註定要被時代淘汰的老大帝國,不過在維持著最後的輝煌而已。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首先中國的世界性大帝是什麼意思?我認為,就是具有除了能夠影響到中原地區以外,還能將自己的影響力擴展至東亞,東南亞,南亞以及中亞等周邊甚至歐洲地區的皇帝。這樣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可以稱得上是世界性的大帝。

為什麼說朱棣是世界性的大帝?其實最主要的一點恐怕就是永樂年間的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大家應該都聽說過。為了對外傳播大明的文化,宣揚國威,使得萬國來朝。

鄭和到達的最遠的地方就是非洲東海岸,紅海和麥加,更不用說東南亞和南亞地區了,並且很多史學家研究得出鄭和的船隊很有可能還到達過澳大利亞地區。可以說這段時期的明朝的影響力是真正意義上的擴展到了世界範圍。3000多艘船隻和2萬多人的浩浩蕩蕩的船隊,所經之處的人們無不為之讚歎。

朱棣在這段時間確實眼光非凡,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我們還是不太清楚,或許不會僅僅是想要向外國宣揚國威那麼簡單。但是朱棣將中國的影響力擴展到了以前從來沒有到達過的地方,比如東非,紅海等地。這些地方,西方要等到100多年後才發現。但是可惜的是中國的地理大發現就像曇花一現,很快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這是中國離走向近現代強國最近的一次機會。中國甚至可以率先開啟地理大發現的時代,而不是歐洲的哥倫布。這一次過後,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再也沒有過這樣能將自己的影響力擴展到那麼遠地方的機會了。往後的皇帝也都沒有像朱棣這樣能夠將自己的影響力擴展到除了中國以外的地方的人了。唯一可以說得上的就只有光緒皇帝了。但是那個時候就不能叫做影響力了,只能說知名度在世界範圍內比較高。


阿元看歷史

鄭和下西洋連滅8國,是環球航行第一人,永樂大帝時期,關西諸衛,烏斯藏都司,奴兒干都司,舊港宣慰司,緬甸宣慰司,腳趾布政使司,大骨刺宣慰司,木邦宣慰司等等等等附屬國遠到非洲,中華版圖達到有史以來最大。永樂大帝還五徵蒙古,七下西洋二下東洋,修長城,修故宮,修永樂大典,疏通運河,這一樁樁一件件,任何一個事情放在其他朝代那都是留名青史的,永樂大帝一人做完了,世界第一大帝一點不為過。


樂樂3262417834829

中國歷史上皇帝按照歷朝歷代來算也有400多位皇帝,但是能稱的上大帝的也就屈指可數,比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

明成祖朱棣,作為大明王朝開疆拓土從而奠定最大疆域的始作俑者,在位期間5伐蒙古、在南方收復了淪陷幾百年的安南、還有派遣鄭和下西洋從而奠定了大明王朝對於其他諸國的朝貢體系、在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修永樂大典。

雖然明清對外都是閉關鎖國的政策,但是在成組年間,海洋活動和各國使節來華都是非常活躍的,永樂大帝還舉辦過盛大的閱兵儀式用來震懾周邊諸國,鄭和下西洋還設立舊港宣慰司,作為大明在南洋的據點,征伐安南也是為了和其遙相呼應。

成組建立了大明神機營,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火器化部隊,具有非凡的戰略眼光。

綜合來看,在明清越來越封閉的大環境下,成組開疆拓土,縱橫南洋,具有廣闊的眼光和宏大的抱負,也完成了中國歷史上太祖開國太宗開疆的歷史使命!被稱為中國最好一位世界性大帝也是合理的。


Sylar弈

大明啊!

乘機揮師西進擊敗帖木兒,或者趁帖木兒病故西進拿下西域和中亞後培養訓練明朝哥薩克。

從奴兒干都司大迂迴西進至烏拉爾山脈;既把蒙古包了餃子,又得到北亞地區;必須把毛子擋死在烏拉爾山脈以西。

大明啊!

開海疆吧!再不開,以後沒機會了;衰敗沒落之時,往哪裡逃?不能指望清朝。

培養訓練海上哥薩克開啟海疆,海陸並進先拿下南島語系(東南亞群島,西、南、東太平洋諸島,大洋洲)。

屯其兵、移其民、陪以秦法,如滾雪球一般、或如奧斯曼一般,再向東進入美洲或向西進入馬達加斯加島、非洲、美洲。

後人思之,感慨萬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