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處的鐘聲迴蕩,演奏太平盛世

在清脆而不失渾厚的編鐘聲中,似乎穿越千年,看到了劉邦“奮劍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禪,不階湯武之王,龍行虎變,率從風雲,徵亂伐暴”的霸才身影。

遠處的鐘聲迴盪,演奏太平盛世

天賜玉緣—王彬作品 太平盛世

編鐘之音

編鐘,又叫歌鐘,是一種打擊樂器,其歷史可以上溯到3500年前的殷商。最初的編鐘較為簡單,多為三枚一套,而後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套編鐘的個數不斷增加,如現存的稀世珍寶“曾侯乙編鐘”就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

編鐘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秦漢以前,編鐘是統治者專用的樂器,被視作等級和權力的象徵。

作為古代禮樂制度的一部分,征戰、朝見亦或是祭祀,都不能缺少編鐘奏之儀式,故而編鐘又有“堂下之樂,以鍾為重”的說法。

遠處的鐘聲迴盪,演奏太平盛世

編鐘之音,沒有重金屬、沒有朋克、沒有歇斯底里,只有緩緩而來的穿透人心、直擊心靈,這是編鐘的震撼力。因為編鐘的出世,有人甚至論斷說,中國古代在音樂領域的創造力,不亞於四大發明。

英國著名漢學家李約瑟博士曾說:“中國人對樂器在音樂領域的應用與研究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歷史都悠久,且有更高的造詣。”

遠處的鐘聲迴盪,演奏太平盛世

大漢雄風

漢朝是中國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對後世影響深遠。大漢的氣質雄大、閎放而又深沉。“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是那個時代的最強音。

及至幾百年後,盛世大唐的使臣仍被西方各國稱為漢使。到現在,漢人也仍是多數國人的自稱,華夏族被稱為漢族,華夏文字被定名為漢字。

遠處的鐘聲迴盪,演奏太平盛世

劉邦,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

他建立的王朝有著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建立的王朝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建立的王朝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

建立後趙,稱霸北方的明皇帝石勒(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奴隸皇帝)評價:“若遇劉邦,必匍匐跪拜,與韓彭並驅。”

臨川先生評價:“後世循高祖則鮮有敗事,不循則失。”

蘇子瞻評價:“古之英主,無出漢高。”

蘇子由評價:“夫古之英雄,唯漢高帝為不可及也夫。”

李贄評價:“故漢祖之神聖,堯以後一人也。”

毛澤東評價:“劉邦是封建帝王最厲害的一個。”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約瑟·湯恩評價:“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羅馬帝國的愷撒大帝,另一位便是創建大漢文明的漢太祖劉邦。”

遠處的鐘聲迴盪,演奏太平盛世

太平盛世

劉邦氣魄豪壯揮軍戰收於戰場,雄邁飛揚打下了他的一片疆土。“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英雄豪邁、氣吞山河、蕩氣迴腸。

古有流長之年,今仍漢風延綿。回眸千年、熔古鑄今,當融合了漢文化元素的編鐘奏響,娓娓道來的是漢高帝劉邦豪壯千古的一生。

遠處的鐘聲迴盪,演奏太平盛世

當編鐘樂響,項王的桀驁、韓信的豪氣、子房的奇謀,都化作過往雲煙;童年時盧綰的笑容、少年時張耳的交遊,也隨著未央宮的流雲飄散。

當編鐘樂響,歌舞昇平,國泰安康,講述的是那一代天子四處征伐立下的赫赫戰功,他的功績被永世傳唱。

遠處的鐘聲迴盪,演奏太平盛世

當編鐘樂響,宛如禮樂的溫潤清越在渾厚輪廓中碰撞、迸發、融合、回想、沉澱,在文明與虔誠間蜿蜒盤旋,構織成礫石般的斑駁色彩。

當編鐘樂響,其音正雅。紛雜之聲化作編鐘的清潤渾厚從心底湧出,平和而浩渺。這是編鐘的聲音,這是漢文化的力量,生生不息、永遠流傳。

遠處的鐘聲迴盪,演奏太平盛世

| 策劃:尋玉團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