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元上都:忽必烈的龍興之地,爲何被西方稱爲「仙境」?

熊崧策

地理|元上都:忽必烈的龍興之地,為何被西方稱為“仙境”?

元上都遺址坐落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的金蓮川草原,這裡水草豐美,牛羊成群,是遼、金兩代帝王的避暑勝地。

地理|元上都:忽必烈的龍興之地,為何被西方稱為“仙境”?

元上都遺址

忽必烈大展宏圖的起點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之後,金蓮川成為溝通漠北和中原重要的孔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公元 1251 年,成吉思汗之孫、拖雷長子蒙哥即蒙古大汗位,命令其弟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

此時忽必烈36歲,他與眾多的蒙古王子有著不同的政治抱負,青年時期便“思大有為於天下”,開始著力物色人才。早在1242年,忽必烈將中原佛教領袖海雲請到漠北,這是現在所見史料中,忽必烈與中原人物接觸的最早記載。海雲有個徒弟叫劉秉忠,是個兼通儒、釋、道的人物,尤精於易經,至於天文地理律歷,奇門遁甲之術,無不精通。忽必烈大為賞識,把劉秉忠留在身邊當了高參。在劉秉忠的推薦下,大批中原儒者投到忽必烈帳下,忽必烈對漢文化漸漸有了較深的認識。

請橫屏觀看圖片

地理|元上都:忽必烈的龍興之地,為何被西方稱為“仙境”?

元上都東側保存最好的約 300 米長的城牆

忽必烈從漠北南下,駐帳於金蓮川地區,開府建牙,廣徵天下名士,建立了著名的金蓮川幕府。現在能考證出來的幕僚大約有六十人,可謂是三教九流、文武兼備。趙復、許衡、姚樞、竇默是程朱理學的信徒,八思巴是藏傳佛教薩迦派教主,而天文學家札馬魯丁信奉伊斯蘭教;廉希憲善於出謀劃策、阿里海牙勇於衝鋒陷陣……後來忽必烈即位,其左右大臣基本出自金蓮川幕府,元朝建國的大政方針也多由他們謀劃和制定,這些人被忽必烈稱為“潛邸舊臣”,享受著特殊的待遇。

請橫屏觀看圖片

地理|元上都:忽必烈的龍興之地,為何被西方稱為“仙境”?

元上都遺址概況

並立兩都,最初統治重心在上都

1259年7月,蒙哥死於重慶合川釣魚臺,此時的忽必烈在鄂州前線指揮作戰,他的弟弟阿里不哥留守漠北,兄弟倆都開始了謀取汗位的行動。廉希憲秘密進言:“先發制人,後發人制。天命不敢辭,人情不敢違。事機一失,萬巧莫追。”力促忽必烈迅速北上,漢人謀士郝經也勸忽必烈“斷然北返”。忽必烈與南宋右丞相賈似道議和,率軍北還,爭奪帝位。年底,忽必烈抵達燕京,在這裡停留了三個月,名義上是過冬,實際上是等待自己北撤的部隊。1260年三月初一,他回到開平。

按照蒙古國的傳統,新大汗的產生要經過忽裡勒臺大會的推戴,參加大會的都是宗王、貴戚、大臣等。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各有支持者,因此,兩個忽裡勒臺大會分別在開平與和林召開,蒙古帝國也就有了兩個大汗。雙方的敵對矛盾,一觸即發。忽必烈在開平集結了蒙古和漢軍精銳,儲備了大量糧草,親自率兵北上。雙方交戰後,懾於忽必烈的軍鋒,阿里不哥逃跑到了葉尼塞河上游。

忽必烈佔領了和林,但是他很快放棄了這裡。因為和林的糧食供應依賴漢地,如此長的補給線限制了帝國都城的發展規模。木華黎的後人霸突魯建議忽必烈定都燕京,忽必烈採納了。

然而當時局勢還未定,山東軍閥李璮發動了叛亂,阿里不哥問題又沒有最終解決,開平作為聯繫中原與漠北的樞紐,其重要性再次凸顯,忽必烈遂決定開平和燕京兩都並立。1263年6月16日,開平正式升為都城,定名上都,第二年,燕京改名為中都,後改名為大都。中統四年(1263年)二月十三日,忽必烈從大都啟程赴上都,八月二十五返回大都。從此,元代皇帝每年北巡上都成為固定制度。對於元朝而言,上都存在的意義不言而喻,它讓馬背上的民族既是草原的主人也是城市的主人,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相兼容。

1264年,地處新疆中亞一代的察合臺汗國投向忽必烈,腹背受敵的阿里不哥勢窮力竭,跑到上都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處死了阿里不哥臣屬十人,但沒有殺自己的親弟弟,把他囚禁起來。忽必烈取得徹底的勝利,完全控制了漠北地區。

兩都制確立以後,忽必烈對大都和上都進行了大規模建設。上都的擴建和改造,持續了五六年。上都採用了外城、皇城、宮城三層相套的結構,整體呈正方形。外城邊牆長2220米,城牆是黃土夯築,經過長久的歲月侵蝕,現殘高6米。皇城位於外城的東南部,大致呈方形,每邊長1400餘米, 牆體兩側用石塊包砌,高約10米,四角建有高大的角樓和登城的踏道。宮城位於皇城正中偏北處,與皇城呈“回”字形。宮城為長方形,南北長605米,東西寬542米,牆兩側均用青磚包砌,四角建有角樓。三重城垣相套,是前代都城所沒有的,併為元大都和明清北京都城所繼承。目前,元上都遺址是我國草原城市遺址中規模最大、級別最高、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上都作為元王朝的重要都城,其軍事防禦體系十分完備,在城外四周的山頭上,都建有預警的烽火臺。城外四周挖有寬約26米的護城河,並築有石堤護坡,以防坍塌。

現在,上都城池內的建築物大都不復存在,但是它們的臺基都留了下來,通過這些遺址和文獻的記載,人們還是可以遙想當年的輝煌。上都宮城最重要的建築物為大安閣。1266年,蒙古軍隊攻下了汴京,將那裡的熙春閣拆遷到了上都,起名大安閣。有一次,大臣阿沙布花早朝時,因露水多而光著腳行走,忽必烈自大安閣望見,命門衛不許放其入朝,阿沙布花只好從牆下水道鑽入。這說明在大安閣上可以居高遠眺,同時元上都有引排水的通道。

馬可·波羅把元上都介紹給西方

蒙古族從成吉思汗時代開始,就對各種宗教採取兼容幷蓄的保護政策。上都皇城有四大佛寺,有道觀也有回回寺,還有孔廟和國子監。當時,中國與世界的交往通道,除了東南部的海上絲綢之路之外,還有以元上都為起點的草原絲綢之路。外國使者、旅行家、商人、教士等經常來中國訪問,這些人之中,有一個人讓元上都廣為西方所知,他就是馬可·波羅。

1275年,馬可·波羅隨同其父親、叔叔,從意大利威尼斯來到中國。在上都的宮殿裡,他們覲見了忽必烈。馬可·波羅在中國僑居17年,他多次去上都,對這座草原都城十分熟悉。他的《馬可·波羅遊記》專門有《上都城》一章,是這樣描述的:“上都城是現在在位的忽必烈汗所建,城內有一座美輪美奐的大理石宮殿,整個殿堂全部描金塗彩,金碧輝煌;殿內房舍繪有成千上萬種花草樹木、鳥獸魚蟲,做工精細,技藝精湛,觀之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上都被馬可·波羅介紹給西方,從那以後,這裡就成為歐洲人夢幻中的東方城市。

1797年,英國詩人柯勒律治在閱讀了《馬可·波羅遊記》之後,在悠然神往中寫下了一首詩《忽必烈汗》。在詩中,由宮殿、草原、森林、溪流構成的夢境中的上都,名字叫“仙那度”(Xanadu)

在西方文學中,這個詞逐漸有了象徵意味,用來形容神秘美麗的地方,亦有宛如仙境、世外桃源之意。影史經典《公民凱恩》中,凱恩在加州的豪華莊園就叫“仙那度”;科學家用天文望遠鏡拍攝了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上面有一塊大約澳洲大小的發光區域,人們不知道那是什麼,稱那個神秘的地方為“仙那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