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們預測《我不是藥神》能賣到30億+?

“要爆了!要爆了!《我不是藥神》要賣到30億!”這是筆者朋友圈一位影城經理點映後發的朋友圈。

不用懷疑,《我不是藥神》點映評分高達9.6分,週日點映上座率甚至達到36%,兩日點映累積突破5000萬,是國產影片點映綜合成績中最佳之一。所有的數字都指向一個字:爆。

最早,這部在上海電影節千人首映後收穫滿滿讚譽的影片,大家對其預測在10億左右,大規模的點映、首映禮後預估值則是提升到20億,但我們可以確認,他已經無懸念要賣到30億,並具備衝擊今年暑期檔乃至於年度冠軍的能力了!

為什麼我們預測《我不是藥神》能賣到30億+?

更重要的是,我們總去概嘆韓國和印度電影不斷去用現實主義題材來試圖講述社會的弊端,也總說近些年內地電影一直都過著渾渾僵僵、醉生夢死的日子,缺乏對人對己的關懷。

《我不是藥神》出現扭轉了這個局面。

為什麼我們預測《我不是藥神》能賣到30億+?

「30億起,《我不是藥神》將成為今年暑期檔超現象級影片

其實整體來,《我不是藥神》前期在整個暑期檔之中,熱度絕對不是最高的,就想看指數、題材、演員陣容等多方面看,該片只能排列到暑期檔前5名左右。

上週末的點映只不過是小小的預熱,從今天開始,工作日的三連擊才是影片口碑和話題性最有效的散播。

為什麼我們預測《我不是藥神》能賣到30億+?

可以發現,《我不是藥神》有兩個指數提升很恐怖,一個是貓眼的想看指數的日增,對於一部前兩天想看指數僅僅不到9萬的影片,昨日一天想看指數拉昇了1.8萬人,這可能是有統計以來,單日增幅比例最大的一次。

另一個是,影片的畫像比例男女觀眾的佔比也更趨於合理,評分都在9.5分,並沒有出現一頭沉的現象,在此情況下,男女觀眾能夠形成相互促進和共同觀影的良好氛圍。

為什麼我們預測《我不是藥神》能賣到30億+?

而站在院線影城排片的角度,本週末除目前上映的《動物世界》和《超人總動員2》之外,其他影片和新片均沒有較強的競爭力,《我不是藥神》有望拿下今年國產片開畫最高的市場佔有率,接近一半以上的銀幕都將放映這部口碑佳作。

要知道以往國產片能夠拿到35%的份額已經實屬不易,在市場空間有限,多部影片共享市場的前提下,好口碑&話題性&高佔比影片首周可以處於絕對主導地位的重要因素。

為什麼我們預測《我不是藥神》能賣到30億+?

但高開也並不會消耗他下沉和擴散的能力,該片仍然會做到類似《紅海行動》的走線,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來看,《紅海行動》首周票房5億左右、想看指數也僅僅16萬人,但這不妨礙該片能夠在後續不斷憑藉口碑和質量拉昇票房空間。

通常情況下,一部影片首周票房會佔到整體的6-7成左右,口碑好這個佔比會更低,《摔跤吧!爸爸》首周票房不足億元,但最終票房接近13億,《我不是藥神》甚至有可能去複製這個更完美的走線。

我們都在慨嘆今年暑期雖然可能有不錯的總體票房空間,但可能是缺乏絕對的引領作品和現象級影片,《我不是藥神》目前已經具備成為超現象級影片拿到30億+的一切因素了。

為什麼我們預測《我不是藥神》能賣到30億+?

「《我不是藥神》找到了中國現實題材電影最好的表現平衡點

至少在《我不是藥神》出現之前,中國電影人最執拗的一個命題就是,“我們很多題材不讓拍”。

那麼到底是不讓拍、還是不敢拍、還是不去拍?

其實仔細回想一下,我們真正去有勇氣去觸碰的題材還是少數,紅線自然不會鬆動,真正有悖於主流價值觀的作品也註定是沒有市場的。

這兩天《我不是藥神》各種的刷屏,電影從業者、媒體和影迷都很驚歎影片的尺度突破,畢竟敢於去揭露醫療、醫藥等敏感話題在以往內地電影中是罕見的。

被拿來對比最多的影片是美國電影《達拉斯買傢俱樂部》,媒體也指出《我不是藥神》整體風格、宣傳物料、海報等很貼近韓日的電影風格,更像韓國電影《熔爐》和《素媛》等。

為什麼我們預測《我不是藥神》能賣到30億+?

雖然普通觀眾對這幾部影片並不熟悉, 但這並不妨礙《我不是藥神》在目前觀眾口口相傳的火爆速度。

在市場情況尚不明朗的前提下,國內的電影人第一不敢、第二也懶得去拍攝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但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使得我們重新審視內地觀眾對現實題材影片接受能力的突破。

畢竟沒人想去惹麻煩試探市場、也沒有人去能夠潛心去研究現實題材會否有觀眾接受,好在於當《摔爸》出現之後,觀眾也認識到打打殺殺和視覺效果的衝擊總歸是短暫的。

值得讓我們玩味的是,這個缺口反而是進口片幫我們打開的。

為什麼我們預測《我不是藥神》能賣到30億+?

拍攝現實主義題材,對於當下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人是一種責任和擔當,在中國較為特殊的政治環境下,找到表達的平衡點也是極為困難的,但這種創作難度其他國家地區的電影人也是一樣需要面對的。

《我不是藥神》有其故事原型,編劇也根據原型做了適當的藝術化創造,也使得全片的人物更飽滿和真實可信,更容易被中國觀眾所能接受。

故事原型中,徐崢飾演角色程勇原名叫陸勇,其本身也是一名慢粒白血病的患者,和影片後面的劇情一樣,是一家針織品企業的小老闆。

即便原型是收入不菲的私營企業主,也面臨到高昂藥價所面臨的壓力,但當陸勇發現印度仿製版的格列衛價格僅僅4000元,但正版的瑞士諾華藥品高達2.35萬一盒。

和片中一樣,藉助網絡,陸勇把低價購得的仿製版格列衛在網上販賣,在十多年前,網絡支付遠比現在要麻煩繁瑣,在支付和交易過程中,陸勇的借記卡出現問題,繼而因涉嫌信用卡管理和銷售假藥被起訴。

為什麼我們預測《我不是藥神》能賣到30億+?

影片中最後的一幕也同樣發生到了真實故事的庭審之上,近千名白血病患者聯名寫信,請求對陸勇免於刑事處罰。

可以看到,對比原型案例,《我不是藥神》本身的劇情顯得更為殘酷、其主角程勇的個人成長更為完整,雖然影片長度僅僅為117分,但影片在徐徐展開的前提下,並沒有顯得拖沓和冗長,整體控制異常恰當。

我們之前總去說,中國人不能拍現實主義題材,問題是種種、原因種種,但客觀來看,在之前內地一直沒能找到拍攝現實題材的切入和出發點。

當下中國最主要的矛盾是什麼?

並不是貧富差距、也不是社會環境的不公待遇。

有錢沒錢都能活著,但如果遭遇到生老病死這些無法避免的災禍,上帝的天平是公允的。

更何況不管有錢沒錢,在遭遇到重大疾病的情況下,有錢也不過是可以殘喘幾日,病人是沒有任何尊嚴可言的。

那麼可以看到,《我不是藥神》恰好切入到當下中國現實電影絕佳的切入點,那就是醫藥和醫療體系系統。

有人說,住房、教育同樣是社會主要的矛盾,但沒命活下去,這一切都是空談了。

《我不是藥神》中程勇的角色其實更像《辛德勒名單》中的辛德勒,最初都是為了賺錢,但當看到受難者所經歷的苦痛,其潛在的人性善良的一面被激活,憑藉一己之力去試圖完成對他人救贖和自我的救贖。

為什麼我們預測《我不是藥神》能賣到30億+?

這種具備完整可信成長經歷的人物,在中國電影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這種處理方式也更容易被中國觀眾所能接受,畢竟他更符合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價值觀。

為什麼我們預測《我不是藥神》能賣到30億+?

「《我不是藥神》之外的思考:電影人能為這個時代做些什麼

這次《我不是藥神》的製片、出品、發行和宣傳方多達近20家,除花滿山、乾坤星宇之外,其他多家出品方都相互之間有密不可分的多次合作。

為什麼我們預測《我不是藥神》能賣到30億+?

為什麼我們預測《我不是藥神》能賣到30億+?

本次負責《我不是藥神》全國範圍內主要發行工作的京西文化恰好是四年前甯浩導演、徐崢,黃渤主演《心花路放》的出品方之一。

像真樂道和壞猴子恰好也是影片監製徐崢和甯浩各自的公司、聯合發行聚合影聯也參與到去年京西文化出品的《戰狼2》的發行工作之中。

影片另外一個聯合出品方啟泰遠洋也參與到前面公司的多個項目,其大多數影片也都交付給聚合影聯來負責發行。

為什麼我們預測《我不是藥神》能賣到30億+?

《我不是藥神》則是在這三部影片中,影片的質量、話題性,包括整合營銷、多家公司參與等方面做得最為完善的。

同時影片的主力票務合作也落位到淘票票,萬達影業也是影片重要的聯合出品方之一,影片的全案營銷也是業內翹楚麥特文化。

可以看到,和之前成功的《戰狼2》一樣,《我不是藥神》集合了多家彼此相互信任、合作多次、親密無間的夥伴,大家彼此之間的信賴和共同對電影的熱忱促使《我不是藥神》能夠以較為順利的方式製作完成。

要知道,很多老闆對於明星較少、沒有暴力和性的商業片是一直“say no”的,在他們看來,電影就應該是小鮮肉在銀幕上的炫酷表演。

《我不是藥神》就目前來看,雖然影片並非由傳統的發行大佬和互聯網背景公司作為主控發行,但這種彼此有較深度合作和相互分工明確的團體更容易將影片的多方面能效擴到最大。

我們都說現在中國拍不了《摔跤吧!爸爸》,中國沒有阿米爾汗,但《我不是藥神》的出現則更多讓中國電影人看到了美好的未來。這也更加鼓勵我們去思考:電影人、電影公司改為這個時代做些什麼。

從世界各國來看,很多國家和地區其最賣座的影片差不多都是能夠表現自己國家人和事的劇情片,中國在最初的幾代電影人都一直致力於此,經歷過上個世紀末短暫低迷的內地電影市場,在藉助近些年多個層面的整體拉昇後,已經迎來了“現實主義”題材新的創作高峰。

這個起點可能就是《我不是藥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