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看懂人工智慧

三分鐘看懂人工智能

2017 年,AlphaGo 的勝利震驚了世界。而人工智能的大規模商品化、產品化應用,更是讓 2017 年成為人工智能的“元年”。但在這之前,人工智能已經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

三分鐘看懂人工智能

一,什麼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 AI。對於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者來說,它是一門新的技術科學,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應用系統。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試圖瞭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智能機器,這種機器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應。

對於人工智能的具體定義,有許多位研究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美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尼爾遜教授是這樣定義人工智能的:“人工智能是關於知識的學科——怎樣表示知識以及怎樣獲得知識並使用知識的科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溫斯頓教授認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計算機去做過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人工智能之父”馬文· 明斯基則認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讓機器來完成那些如果由人來做則需要智能的事情’的科學。

雖然在一些細節上,研究者們有著不同的看法,但對於人工智能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內容,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人工智能是研究人類智能活動的規律、構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統。簡單來說,人工智能作為一門科學,它就是一個自我感知和反應的人造系統。

科學家們提出並定義了人工智能,但在仔細品讀後,我們發現,他們所提出的“人工智能”似乎和我們印象中的人工智能有著一些差別。究其原因,還是在於科學家將目光著眼於技術層面,而我們所關心的,則是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新時代和新趨勢。

三分鐘看懂人工智能

二,跌宕起伏的發展史

人工智能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歷經了半個多世紀。隨著諸多關鍵技術的成熟和發展,它終於從最初的研發階段走到如今的巔峰期。人工智能在發展過程中,經歷過黃金時代也曾遭遇過低谷——就像蒸汽機、電氣、內燃機、原子能等曾經為人類帶來新時代的技術那樣。

人工智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40 年代。當時以維納、羅素等為代表發展起來的數理邏輯,和以丘奇、圖靈等人為先驅提出的計算思維,促進了智能計算方法的萌生。

1950 年,許多科學家開始將目光投到圍繞人工智能的討論上來。數學家、哲學家諾伯特· 維納被稱為早期人工智能理論的奠基人,他認為所有的智能行為都是反饋控制的結果。諾伯特· 維納從理論上證明,人類的所有邏輯思維活動都是反饋控制的結果,而反饋控制可以用計算機模擬。

諾伯特· 維納關於人工智能的想法,幾乎適用於所有人類活動。後來,計算機科學家艾倫· 紐維爾和赫伯特· 西蒙一起設計了首個人工智能程序“邏輯理論家”,其靈感來源就是諾伯特· 維納的反饋控制論。

1956 年夏天,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舉行了歷史上第一次人工智能研討會,這次會議被認為是人工智能誕生的標誌。

在研討會上,麥卡錫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馬文· 明斯基則提出了他對智能機器的看法:智能機器能夠創建周圍環境的抽象模型,如果遇到問題,能夠從抽象模型中尋找解決方法。馬文· 明斯基的這個定義,影響了以後 30 年智能機器人的研究方向。

1958 年,美國科學家約瑟夫· 英格伯格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機器人制造廠——Unimation 公司。1959 年,約瑟夫· 英格伯格和喬治· 德沃爾聯手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在技術還不夠強大的時代,第一代機器人可謂是名副其實的“機器”,它們通過計算機的控制,反覆重複人類教授的動作,不能對外界環境產生任何感知。

1965 年,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研製出 Beast 機器人。在聲吶系統、光電管等裝置的控制下,Beast 能根據環境校正自己的位置,這意味著人工智能的研發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1966 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魏澤鮑姆發佈了世界上第一個聊天機器人 ELIZA。ELIZA 能通過腳本理解簡單的自然語言,並能產生類似人類的互動。

1966年到1972年間,美國斯坦福國 際研究所研製出機器人Shakey,它是首臺採用人工智能的移動機器人,帶有視覺傳感器,能根據人的指令發現並抓取積木。

進入 20 世紀 70 年代以後,人工智能開始了一段艱難歲月。雖然在這一階段,日本早稻田大學和美國斯坦福大學都製造出了一些對後來具有啟發意義的人工智能機器,但整體來說,20 世紀 70 年代的人工智能研究已經處於衰退狀態。

當時人工智能研究面臨的技術難題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計算機性能不足,在人工智能領域,很多程序無法得到使用;二是早期人工智能程序主要是解決特定的問題,一旦問題上升維度,程序就不堪重負了;三是數據量嚴重缺失,這就導致了機器無法讀取足夠量的數據進行智能化。

20 世紀 90 年代,人工智能的話題又被人們重新提起。隨著技術的發展終於達到了人們的要求,人們開始開發機器學習和算法,這些算法可以在非常基礎的水平上進行自學。研究人員和科技巨頭突破界限開始聯手研發,人工智能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1995 年,理查德· 華萊士研發出聊天機器人 Alice,在其中加入了自然語言,並抽取了數千個數據點,創造出了類似人工智能的機器。兩年後,計算機“深藍”在比賽中擊敗了國際象棋冠軍加里· 卡斯帕羅夫。這在人工智能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000 年,本田製造了“ASIMO(阿西莫)”機器人,它擁有基本的智能水平,能表現出和人類相似的某些功能,它是最早出現的模仿人類互動的技術之一。

2005 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發起了一項全球性挑戰,創造出一種可以在沙漠中行駛 200 多公里的自動機器人。這為人工智能的研究打了一針強心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術感興趣。

此後,越來越多的 IT(信息技術)巨頭也開始加入人工智能的戰局之中,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谷歌研究的無人駕駛汽車和 AlphaGo 了。目前,已經有許多人工智能產品投入到實際生產應用中。

三分鐘看懂人工智能

三,人工智能的未來趨勢

《失控》的作者凱文· 凱利,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曾作出一系列大膽預測。在他看來,未來 10 年到 20 年,給世界帶來顛覆性變化的就是人工智能。

在一篇寫給畢業生的寄語中,比爾· 蓋茨把當今時代稱為“一個非常好的時代”,慶幸自己有機會參與到那場改變世界的數字革命的同時,他還直言:在今天,如果尋找和當年那場數字革命一樣能夠對世界帶來巨大影響的機會,我第一個考慮的就是人工智能。

與此同時,另外一種聲音也在蔓延:來自未知的力量也讓人們有些無所適從,擔憂、不安甚至惶恐的情緒,也讓人們深受困擾。人們不知道人工智能究竟像潘多拉的盒子那樣裝滿了災難,還是像一部電梯,帶著人們通向更高級的人類文明。

當然,如今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也並不是無跡可尋。在很多科學家和研究者看來,人工智能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將呈現出如下四個主要發展趨勢:

1,AI技術產品化

在智能手機方面,華為作為中國通信巨頭,已經發布了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芯片,並且將這些人工智能芯片應用在旗下智能手機產品中。三星最新發布的語音助手 Bixby,在軟件層面對語音助手進行了升級,改變了語音系統長期停留於“你問我答”的模式。基於智能手機的人工智能,已經與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密切。

在人形機器人市場,從 2015 年 6 月開始,日本軟銀公司開始把研發的人形情感機器人 Pepper 面向普通消費者發售,1000 臺機器人很快就被搶購一空。國內創業者也因為人工智能機器人背後隱藏著的巨大商業機會,而陷入了同樣的狂熱中,目前國內人工智能機器人團隊已經超過100 家。圖靈機器人 CEO 俞志晨預言:“人們將會像挑選智能手機一樣挑選機器人。”

在科學家和學者看來,售價並不是人工智能機器人難以打開消費市場的關鍵,因為隨著產業和技術日趨成熟,成本下降是必然趨勢。與此同時,市場競爭因素也將進一步拉低人工智能機器人產品的售價。人工智能機器人打開市場的關鍵,是吸引更多開發者,豐富產品功能和使用場景。

2,AI將達到專家顧問級別

依賴於機器的深度學習能力的提升和大數據的積累,“認知專家顧問”在高德納(Gartner,全球極具權威的 IT 研究與顧問諮詢公司)的報告中被列為未來 2-5 年被主流採用的新興技術。

目前,國內一家創業團隊正將人工智能技術介入保險業。他們對保險產品數據庫進行分析,搭建知識圖譜、收集保險語料,為人工智能問答系統做數據儲備。最終,把用戶和保險產品連接起來。這對目前的中國保險市場而言,顯然是個顛覆性的消息,因為它很可能造成大規模的銷售人員失業。

關於人工智能的學習能力,凱文· 凱利曾說:“使用人工智能的人越多,它就越聰明。人工智能越聰明,使用它的人就越多。”就像人類專家顧問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身的經驗一樣,人工智能的經驗就是數據以及處理數據的經歷。

使用人工智能專家顧問的人越來越多,人工智能的認知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未來 2-5 年,人工智能有望達到人類專家顧問的水平。

3,AI技術實用化

人工智能機器人尤金首次通過圖靈測試,AlphaGo 接連戰勝了我們人類的圍棋冠軍,這些史無前例的事件,讓我們感覺到,人工智能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

人工智能與不同產業的結合,這讓人工智能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可以購買的商品。美籍華人吳恩達博士,他是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領域國際上最權威的學者之一,他曾把人工智能比作未來的電能。在將來,人工智能將像電一樣,被我們買回家中,為我們做飯、洗衣服。在未來,我們可以用購買的人工智能來打造一個智能的家居系統。

不同產業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也加劇了人工智能的實用主義傾向。比如特斯拉公司就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來提升自動駕駛技術,再比如用人工智能技術為用戶規劃出行路線的地圖導航軟件。

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用人工智能診斷疾病,更多的汽車製造公司開始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無人駕駛汽車,也有越來越多普通人在投資、保險等決策的時候,開始使用人工智能。這一切都意味著,人工智能將進入真正的實用階段。

4,AI終將改變經濟生態

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發展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另一方面,關於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威脅論,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包括比爾· 蓋茨、埃隆· 馬斯克等人,都曾對人工智能發展作出警告。從目前來看,儘管人工智能對人類造成威脅的擔憂好像為時過早,但是在有些行業,人工智能正在搶勞動者的飯碗,這是不爭的事實。

馬雲在一場大數據峰會上說:“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我們的孩子們將找不到工作。”劉強東則信誓旦旦地表示:“五年後,給你送貨的都將是機器人。

在未來,人工智能導致的大規模失業,將率先從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如製造業,在主要依賴勞動力的階段,其商業模式本質上是賺取勞動力的剩餘價值。所以當技術成本低於僱傭勞動力的成本時,勞動力就會被無情淘汰,製造企業的商業模式也將隨之發生改變。

目前的中國,正處於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過渡階段,我們無法避免地要受到人工智能技術的衝擊。相對來說,經濟相對落後的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受人工智能技術衝擊要小一些。

世界經濟論壇2016 年的調研數據預測:2020 年,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的崛起,將導致全球 15 個主要的工業化國家 510 萬個就業崗位的流失 。

人工智能終將改變世界,而由其導致的大規模失業和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顯然也屬於改變世界的一部分。

——摘自周曉垣《人工智能:開啟顛覆性智能時代》

推薦圖書

《人工智能:開啟顛覆性智能時代》

面對著已經到來的人工智能大潮,《人工智能:開啟顛覆性智能時代》告訴你:人工智能不會是我們的敵人,而會是我們得力的夥伴。而即將迎接新時代的我們,到底該做些什麼,才能讓這位夥伴不會取代我們,才能幫助我們在新的商業變局到來前抓住先機?

三分鐘看懂人工智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