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自殺,是誰讓我們的孩子如此脆弱?

如果你發現本文中的錯別字請在評論區評論,將有意外的獎勵哦!~

評論“視頻課程”,將獲得價值1980家庭教育視頻課程一份!~

最近,朋友圈裡瘋狂轉發著一則尋人啟事,同時發佈的還有出走孩子的照片和一封信。這封信的內容如下:

爸爸媽媽:

我考慮了很久,還是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很幸運有你們,因為有你們,才有現在的我;因為有你們,讓我體會到家庭的溫暖,讓我感受到了人世間最溫暖的情感。

我知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所以我很努力的學習,做個有出息的人來報答你們的養育之恩。記得很小的時候,我總是取得理想的成績,受到很多人的寵愛,我很害怕失去你們的寵愛,可是事與願違,自從上了中學,一切全都變了,好成績離我越來越遠,不管我如何努力,它都不再光臨我,我真的好累好累。

想想自己,也是時候離開這個世界了,這個世界不再值得我留戀了,這個世界不喜歡我,這個世界不需要我,這個世界更容不下我,既然這樣,我為什麼還要留在這個世界?

我走了,你們不要找我。

出走、自殺,是誰讓我們的孩子如此脆弱?

當讀完這封信之後我很快轉發了朋友圈。幸運的是在我轉發朋友圈的第二天,知情人士告訴我,孩子平安回家了。在得到這個消息後,我鬆一口氣,為這個家庭感到慶幸。

事情過去後,我久久不能平靜。現在網絡上曝光的孩子出走、犯罪、自殺的新聞屢見不鮮。我很疑惑,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如此脆弱,經不起一點點的失敗和打擊?而且,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很極端,要麼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要麼殘忍地踐踏別人的生命,要麼報復父母,要麼報復社會。難道他們的心中就沒有一點溫暖和愛嗎?

出走、自殺,是誰讓我們的孩子如此脆弱?

但是,萬事有因才有果,這個“因”,有一部分是出在父母的身上。

其實我是一位家庭教育工作者,經常會有人問我:怎麼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績?孩子和自己的關係不親近怎麼辦?孩子愛打人是因為什麼?孩子脾氣特別大是怎麼了?孩子總愛看電視玩手機該如何引導?

如果您的孩子也存在以下問題比如:“注意力不集中,上課容易走神;做事拖拖拉拉,不愛寫作業;叛逆,不聽話;記憶力差;厭學;不夠自信,自卑;罵家長;愛哭;不睡覺,不吃飯;打老師,鬥毆,打同學等...”有類似這方面問題的家長和朋友可以關注老師我,幫你解決孩子存在的各種問題,另每天會更新關於家庭教育的技巧和方法。

關注我私信免費視頻課程,免費贈送價值2988元,由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針對家庭教育的專業指導課程!

期望太高

不知道各位父母有沒有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1.“孩子,你好好學習,爸媽受苦受累都是為了你!”

2.“孩子,這次你考了90分,下次就要考100分,這樣才是給爸媽長臉呢!”

3.“你這學習怎麼越來越不如以前了?你不好好學習怎麼對得起爸媽?”

4.“他們家孩子有啥了不起,我閨女要處處比他強!孩子,你可要給我爭口氣啊!”

……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很多父母的夢想,可是這樣的夢想雖然美好,卻是自私的。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會無形中帶給孩子很大的壓力。

就像文章開頭那個留書出走的孩子,“很小的時候,我總是取得理想的成績,受到很多人的寵愛,我很害怕失去你們的寵愛,可是事與願違,自從上了中學,一切全都變了……”

孩子的內心是敏感的,很可能父母一句無心的話就傷害到了他們,甚至讓他們誤以為爸媽會因為學習退步而不再愛他們。所以各位父母可以督促孩子、鼓勵孩子,卻不能用壓力來“鞭笞”孩子。

我始終認為,孩子沒有必要一定要優秀,也沒有義務一定要去為父母“爭光”。孩子過得快樂,就是父母最大的成就,也是孩子最大的成功。

過度保護

不知各位父母有沒有過這樣的行為:

1.總是擔心孩子受欺負,所以在孩子身上安裝竊聽器,或對孩子、老師追問不休。

2.孩子出去跟朋友玩兒,父母跟蹤孩子,擔心孩子見網友。

3.孩子要參加夏令營或其他社會實踐活動,父母說社會險惡,所以不同意孩子參加。

4.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只要在父母身邊,孩子就像“小皇帝”一般。

5.替孩子承擔錯誤,無論孩子出了什麼錯、闖了什麼禍,父母都極力維護,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

……

如果家長有以上這些行為,就說明對孩子過度保護了。如今,孩子們的抗壓能力差,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父母的過度保護讓他們失去了面對挫折的勇氣。

而父母過度保護子女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自己缺乏安全感。他們覺得社會太亂,遊戲太危險,孩子太小、太脆弱,所以情不自禁地去保護孩子,從而養成了孩子膽小、懦弱、自私、主動性差、缺乏獨立性等性格。

心理學家馬斯洛發現,缺乏安全感的人經常感到孤獨、被遺忘、被拋棄;對他人抱有不信任、嫉妒、傲慢、仇恨、敵視的態度;有悲觀傾向;反反覆覆地反省自己、過分自責、自我過敏等表現。所以當父母陷在不安、悲觀、孤獨和不自信的各種情緒中,對孩子性格產生的負面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每一位父母都應該自我審視一下,自己是不是缺乏安全感,或者對孩子有沒有過度保護的行為,如果有,請儘快改變。

其實,孩子大了,父母就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闖,只有在與風雨的搏擊中,孩子才能長出堅硬的臂膀;只有體驗過失敗,孩子才能找到成功的路,從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陪伴太少

有一位父親,曾是成功的企業家,卻因對兒子的陪伴和教育太少,導致兒子成為了“深度網癮少年”,兩次被學校勸退。這位父親軟硬兼施,都沒有讓兒子浪子回頭。後來,這位父親放棄了自己如日中天的事業,改作“專職父親”,通過每日的陪伴,一點一滴去感動兒子、影響兒子,最終兒子徹底戒掉了網癮,考上了重點大學。

這位父親就是《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的作者賈容韜,如今的高級心理諮詢師,共青團中央特聘戒除網癮專家。

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與孩子用心交流,細心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及時給與支持和引導,才能避免孩子走入歧途。同時,父母也要提高自己,否則事倍功半。

賈容韜說過,父母要沉下心來學習新知識、研究新問題,讀懂孩子、讀懂人性,積累教育智慧,提高說話藝術。實踐證明,凡是認真學習的父母,他們的孩子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進步;凡是固執己見、抱殘守缺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只會逐漸走向歧途。

把孩子當作附屬品

很多父母都把孩子當作附屬品,對孩子不信任、不尊重,甚至不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從而和孩子發生衝突,而親子關係不和諧往往是導致孩子走向極端的直接誘因。

很多虎爸虎媽把孩子當做了實現自我價值的工具,打著“為了孩子未來”的旗號,逼著孩子學習自己不喜歡的課程,讓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最終只會讓孩子內心充滿抗拒和叛逆。

出走、自殺,是誰讓我們的孩子如此脆弱?

賈容韜曾這樣建議廣大父母:拋棄陳舊、腐朽、與時代格格不入的老觀念,如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財產、附屬品,是父母實現願望的工具等等;接受與時俱進、更符合人性、孩子樂於接受的新觀念,如孩子是受憲法保護的獨立的社會人,他與父母的人格是平等的等等。

我們需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對待,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做事的方式和習慣,我們沒有必要處處干涉。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的性格能透露出父母的性格;孩子的言談能透露出父母的學識;孩子的行為能透露出父母的素質;孩子的喜好能透露出父母的教育……孩子出了問題,不管是出走、犯罪、自殺,還是抗挫折能力不高,情緒容易激動,學習無法專心,父母一定要先拿鏡子照照自己,看到自己的問題,調整自己,才可能真正的改變孩子。


如果您有不同看法也歡迎您評論一起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