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勠力同心战贫困 砥砺奋进奔小康——镇宁自治县抓党建兴产业促脱贫工作纪实

「脱贫攻坚」勠力同心战贫困 砥砺奋进奔小康——镇宁自治县抓党建兴产业促脱贫工作纪实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2018年,镇宁自治县承担“整县摘帽”的重大任务。决战贫困,时不我待。

「脱贫攻坚」勠力同心战贫困 砥砺奋进奔小康——镇宁自治县抓党建兴产业促脱贫工作纪实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在镇宁产业脱贫的路上,党旗始终高高飘扬。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如今,全县产业百花绽放,竞相斗艳,短期特色产业生机盎然,园区经济提质增效,抓党建促脱贫、抓产业促增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完成10个乡镇摘帽,34个村出列,5.39余万人脱贫。

党建引领,聚焦脱贫谋产业

近年来,镇宁脱贫攻坚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是全省贫困程度较深的县份之一,还有贫困人口9906户36823人。贫困发生率高于全省、全市的平均水平。

面对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的问题,镇宁迎难而上,自我加压,提出了2018年贫困发生率降至1.82%以下的目标。

全县干部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扑下身子“挖穷根”,凝心聚力“真脱贫”。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总指挥长的脱贫攻坚指挥部,协调推动全县脱贫攻坚。以14个乡镇(街道)为单位划分14个战区,33名县级领导分别担任各战区指挥长、副指挥长,划区作战、划单元攻坚。同时,县直部门不少于30%人数到村驻点帮扶,全县干部按照“6421”(即:县级干部包保6户贫困户,科级干部包保4户贫困户,股级干部包保2户贫困户,一般干部包保1户贫困户)机制结对包保5048户贫困户。

“我宣誓: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团结奋进,拼搏进取,苦干实干,履职尽责,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在镇宁自治县脱贫攻坚大决战誓师大会上,全县2000多名干部职工在县委书记庞琨的带领下庄严宣誓。14个战区的指挥长、执行指挥长交上了沉甸甸的脱贫摘帽军令状。670余名党员干部每月不少于20天,直接脱产深入一线驻点帮扶。210余名党组织书记直接上手谋划产业扶贫,统筹推进蜂糖李、火龙果、百香果等精品水果产业,全面打造“一廊、三片、三园”(“一廊”:贯穿镇宁自治县100多公里交通主干线特色产业带。“三片”:南片区主要发展李子、火龙果、错季节早熟蔬菜;中片区主要发展核桃、茶叶、草地生态畜牧业、冷水鱼养殖;北片区主要发展蛋鸡、优质桃、樱桃、精品蔬菜种植等。“三园”:打造北盘江万亩精品水果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镇宁蛋鸡生态牧养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大寨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园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布局。

全县上下接令而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大决战铿锵打响。县委领导带头深入一线、分片包保、领兵作战。党员干部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带领群众,一个村一个村推进,一个乡镇一个乡镇攻克,与时间赛跑,与贫困叫板,一幅波澜壮阔的奋斗画卷徐徐展开。

「脱贫攻坚」勠力同心战贫困 砥砺奋进奔小康——镇宁自治县抓党建兴产业促脱贫工作纪实

六马蜂糖李

六马镇拥有独特的亚热带低热河谷气候,是镇宁李子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全县产业结构调整任务最重的乡镇。面对困难,全镇党员干部没有一个人退缩,挂出作战图、制定时间表,轮班作战,提前完成了结构调整任务,打出一场漂亮的产业扶贫攻坚战。

如今,六马镇15万亩蜂糖李喜获丰收,过去的荒山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花果山”。弄袍村支部书记陈兴五说:“现在,各级领导、驻村工作组、脱贫攻坚突击队十多号人驻扎在我们弄袍,帮助我们把合作社建强,把产业壮大。今年1.8万亩李子赢来大丰收,87户贫困户预计增收150万元。”

这些只是镇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镇宁这片土地上,处处涌动着希冀和喜悦,全县14个乡镇(街道),通过“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党委+园区+贫困户”等多种形式,切实找准基层党建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利益联结到村到户、产销对接到村到户,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全县“一廊、三片、三园”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布局基本形成,过去零星化、碎片化产业连接成片、化整为一,荒山荒坡全部得到改良,沉睡的土地资源被唤醒,农村发展有了新活力。

目前,全县实现精品水果种植面积25.9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6.18万亩,茶叶种植面积6.96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1.35万亩,共覆盖带动贫困户3533户2.12万人。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89亿元,同比增长7.1%,位居全市第二。

支部发力,立足实际抓产业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产业扶贫中,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沐浴着产业发展的春风,镇宁自治县194个村党支部就像发芽的种子,迸发出强大的力量,通过“支部+公司+农户”模式,成立村集体专业合作社478个,建立产业基地67个,实现村村都有合作社,村村都发展特色产业。

“村里成立合作社后,我用家里5亩地入股种植食用菌,年底能得到数千元的分红。”“我这个餐馆能开起来真的要感谢合作社帮忙设计规划,不然哪能修得这么好。”……合作社建立后,村党支部积极发挥作用,党员干部“各显神通”,为群众找寻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村民陈怀武一边忙着制作辣椒酱,一边高兴地说:“我们合作社刚试验出的食用菌辣椒酱,周围群众试吃后反馈都特别好。再好好调调味道,相信市场前景一定好。”陈怀武虽已脱贫,但家中还有3个残疾人,生活担子仍然很重。在村党支部书记张学凯的帮助下,平时做菜手艺不错的他,成为合作社辣酱深加工研发队伍的负责人,专心打造属于马鞍山自己的深加工品牌。

山路蜿蜒盘旋,顺势而下,来到本寨镇双龙井村的芋头种植基地,村党支部书记韩春志正带领合作社群众抢抓春耕时令种植芋头。你挖坑,我播种,他盖土,不一会,一片又一片的芋头就在大家的合作下种好了。村民张仁琴虽已年过花甲,但依旧精神矍铄,她挥着锄头笑着说:“我是合作社一份子,趁着现在还做得动,我也要为合作社尽一份力。合作社效益好了,我的日子也跟着好。”

昔日的双龙井村,大部分土地贫瘠,广种薄收。如今,在“村社合一”合作社的引领下,结合当地种植芋头的传统习惯,大规模种植芋头532亩,利益联结到户到人,户均预计实现增收2000余元。

像这样支部引领发展的例子还有很多。镇宁自治县为助力基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向110个贫困村,每村注入100万元,通过支部领航、能人带动,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贫困村抱团发展,每年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全县发展规模养殖场213个,发展火龙果1.7万亩、精品樱桃5.4万亩、蜂糖李3.6万亩,芒果1.75万亩。其中,镇宁樱桃、蜂糖李成为知名特色品牌,荣获国家地理标识,产业扶贫的成效进一步显现。

党员带动,抱团群众兴产业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近年来,镇宁自治县从农村党员干部源头抓起,按照“将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将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将村干部培养成产业示范户”“四培养”要求,大力实施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程,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送下去讲、派出去练”等方式,先后举办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培训班36期,组织农村党员、村干部1124人次到山东寿光、贵阳花溪等地进行培训,进一步提升村干部的履职能力,推动农村党员示范带头作用的发挥,切实激活扶贫的“一池春水”,助力地方产业发展。通过培训,全县村干部中,42.7%的“双带”能力有了明显提升,23%农村党员带头入股合作社,领办创办扶贫产业。

极贫乡镇简嘎乡的磨上村,昔日荒坡变成了火龙果园。随着火龙果“火了起来”,磨上村群众的日子也越来越好。

磨上村党支部书记李稳定,是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的典型之一。几年前在外打工的他回乡种植火龙果,第一个开上了宝马车,成为村里的致富能手。2016年,正值极贫乡镇脱贫攻坚战在简嘎全面打响,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李稳定接过接力棒,当选磨上村党支部书记。“刚当支书那会,村里还没有像样的产业,我特别着急。”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李稳定颇多感慨。

“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说得对!一个农民富不算富,要千千万万个农民富了,那才叫富。”李稳定从山东寿光参加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培训班回村后,顶着压力,摸着石头过河,带头流转100亩土地种植火龙果。火龙果初现成效后,他又发动普通党员带头种植火龙果,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同时,采取“1+N”包保模式,组织党员动员群众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项目入股等形式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

党员王忠祥现在是磨上村合作社的种植大户,带动包保了17名困难群众,都是由他亲自“手把手”培训火龙果的种植技术。从李稳定一个人独自为战,到全村43名党员群众的合力攻坚,磨上村成为产业扶贫的致富典型。目前,磨上村火龙果种植面积1400亩,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余元,于2017年底成为简嘎乡第一个减贫摘帽的村。

好日子是拼出来的,好前景是干出来的。在脱贫攻坚一线,奋力攻坚的还有第一书记们。全县194个村,处处涌动起第一书记实干苦干加油干、合力攻破贫困的热潮。

「脱贫攻坚」勠力同心战贫困 砥砺奋进奔小康——镇宁自治县抓党建兴产业促脱贫工作纪实

马厂镇吴关村食用菌大棚

春风行动以来,马厂镇吴关村第一书记徐小虎,积极协调农业技术专家,举办生姜、辣椒种植培训班,教授贫困户种植技术,让贫困户习得一技之长,不断加快产业扶贫步伐。困难群众骆光敏在地里笑着说:“徐书记为人亲切,以前我只会种包谷,在他的培训帮助下,我成了村里种辣椒一把好手。”

精准选派第一书记,是中央提出脱贫攻坚“六个精准”基本要求之一。镇宁自治县坚持围绕脱贫攻坚排兵布阵,把好干部放到一线锤炼作风、砥砺品质。选派52名后备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建立“三定三诺两评一考”制度(即:定清目标任务、定细工作计划、定好工作职责,向群众承诺、向乡镇承诺、向派出单位承诺,基层群众评、乡镇街道评,乡镇党委年终考评),将工资、奖励、干部任免、政治待遇等同驻村实绩“捆绑”,着力打造一支善打硬仗、能打胜仗的脱贫攻坚“特战队”。今年来,第一书记协调帮扶资金9872万元,解决困难问题1031个,化解矛盾纠纷445起,全覆盖成立“党社联建”合作社384个,带动1.2万贫困人口脱贫。

党旗引领脱贫路,桃红李绿映日红。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瀑乡儿女正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和舍我其谁的决心,向贫困发起最后总攻!(镇宁自治县委组织部 田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