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冲锋为何从不弯腰?不是武士道,是因为矮!

说起日军,我们脑海中常常浮现这么一组画面:日军小队长站在部队前面,用指挥刀向前一指,大喊:“杀给给(日语的前进)!”

然后鬼子兵挺着刺刀,身子挺得笔直,排成整齐的横列,趾高气扬地前进。

在遭遇中国军民阻击时,日军会用歪把子机枪和九二式步兵炮支援,小队长挥刀大喊:“托斯寄给(日语的突击)!”

日本步兵直着身子,挺起刺刀往前猛冲,似乎丝毫不惧劈头盖脸而来的子弹和手榴弹

日军冲锋为何从不弯腰?不是武士道,是因为矮!

图:日军在冲锋。这是日本在台征召的土著部队,腰上是他们的标志番刀

日军似乎只是“炮兵轰完步兵冲”的套路,其实这里大有讲究,就像游击战一样,都知道总的原则是避强击弱,但实际运用中有的人能花样百出,“积小胜为大胜”,有的却一败再败。在我看来,鬼子的进攻战术有三种说法。

首先,日军会尽量集中技术兵器,形成兵力火器优势。在正面战场,除了会尽量集中火炮外,还很可能将军师级单位配属的重炮临时加强到第一线,形成几倍甚至几十倍中国军队的炮兵火力优势

日军冲锋为何从不弯腰?不是武士道,是因为矮!

图:日军重炮

在敌后战场,日军执行“扫荡”任务的部队,主要使用方便在乡村机动的中小口径山野炮,但由于日军各部间通信顺畅,八路军和新四军稍有不慎,就可能会被装备几十门火炮的日军围住。

日军冲锋为何从不弯腰?不是武士道,是因为矮!

图:日军小炮,这是什么炮?

所以很多抗日老兵讲,日军进攻前,总是先打炮,打到“天一会儿红一会儿黑”,我军阵地上的大部分人都会被震晕,甚至被爆炸掀起的浮土盖住。当你好不容易把自己刨出来的时候,就看到“

鬼子像一群蝗虫过来,远看一大片,近看每一个都不老实上下翻飞”

其次,日军在进攻时,既保证了兵力集中,同时又不会因过分密集而丧失灵活性。日军在攻击时,最基层的作战单元是分队,一般有13至14人,分为4个作战班,3个步枪小组各有3名步枪兵,3个组排成斜线。而轻机枪小组,一般处于最靠前的步枪小组侧面,随时准备支援射击。我军的“三三制”战术其实脱胎于此,这也是“战争中学习战争”的体现,只是我军“三三制”战术在具体运用上队形多变。老兵们讲,鬼子进攻“一浪拍过来,你顶住了,没一会儿又来了一个浪头”。

日军冲锋为何从不弯腰?不是武士道,是因为矮!

图:我军按“三三制”阵型冲锋

最后就是发挥白刃战优势。日军将领普遍认为,步兵凶悍的杀气能够摧垮中国守军的作战意志。事实上,日军在抗战初期的白刃战中占了压倒性优势,与气势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中国军队技不如人。由于缺乏系统的动员准备,中国以壮丁为主的军人在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日军在白刃战中能够以一当十。经多年抗战,中国军队边战边训,在中后期的白刃战上并不是很吃亏。

日军冲锋为何从不弯腰?不是武士道,是因为矮!

而且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的防线缺乏纵深,部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差,日军分队冲过防线后,在有经验的军曹指挥下,对突破后周边的中国防线进行侧击和卷击,很可能导致中国军队全面崩溃。这些因素,都使得中国战场的日军鼓励步兵对中国防线发起白刃突击。有位山东的老八路讲,“鬼子直愣愣地往你面前冲,身边的人都被打死了都不带弯腰的,好像相信自己刀枪不入。

在我看来,不弯腰实际上是因为矮。

日军冲锋为何从不弯腰?不是武士道,是因为矮!

图:小日本不是白叫的,看他们的坦克就知道他们身高

1927年,日本颁布的《昭和二年兵役法》曾将适龄青年分为五种。身高超过150厘米,且各项身体指标优良的青年属“甲种兵役人员”,身高在150厘米以上,身体大部分指标优良的青年属于“乙种兵役人员”……还有丁种、戊种。

站在今天的角度,当年的小日本其实并不强。但在那个时代,数十年的军阀混战、天灾人祸,差点消耗中国最后一丝元气,饱受蹂躏的中国只凭一骨子气在坚持。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先烈们的流血牺牲,更不能把那股子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搞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