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經典史話(41):西晉亡國之痛

焦作經典史話(41):西晉亡國之痛

圖片來自網上

西晉亡國之痛

畫外音:在華夏的歷史長河中,西晉王朝作為秦、漢大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王朝,儘管僅僅只存在了短短51年,猶如曇花一現,令人不可思議,然後中國復又陷入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戰亂年代。但人們不禁會問:西晉王朝華夏曆史上一個短命王朝,為何僅僅只存在了51年?這其中原因又有哪些?下面,讓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埃,以客觀公正的態度,粗線條探討一下西晉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但願能給人們帶來一些啟發。

西晉大一統王朝為何只存在了短短51年?關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封建王朝體制問題

關於這一點,我在《話說焦作》第五講結尾,已經簡單作了一些分析。

縱觀中國長達幾千的封建王朝體制,屬於一個家天下體制,什麼軍國大事都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而其他官僚,無論官職高低,都是皇帝的打工者,百姓生活好壞,主要維繫於皇帝一人。世人沒有主人公感。

尤其在皇帝繼承人方面,只有皇帝子孫才可繼承大統。而且不論年歲大小、醜俊、能力強弱,只要出自皇帝子孫,就有繼位的可能。換句話說,一個國家最高統治者,非皇帝子孫莫屬。這樣一來,就增加了皇朝滅亡的概率。

封建王朝體制決定了朝興朝亡走不出的怪圈。

二是晉武帝選擇接班人、輔佐大臣不當

晉武帝作為一位目睹曹魏興衰之人,難道沒想到讓一個痴呆兒子繼位、再讓一位既沒有戰功又不具有輔佐能力的國丈來輔佐,會存在很大風險與危險嗎?

對於這一點,就晉武帝來講,在位20餘年,由於前些年針對時弊,果斷採取先休兵罷戰等富民強國,再適時發兵滅吳策略lüè,國家還出現了太康之治,展現了文攻武衛,勤政愛民,雄才大略一面。然而到了執政後期,隨著年齡的增長,則熱衷於荒淫享樂,君臣鬥富,公開賣官。

上樑不正下樑歪,致使國家陷入一種正不壓邪,奢靡無度,國風、國力、政風日下狀態。

根據有關史料記載,當年司馬炎宮中皇后妃子多達近萬人,你說你要那麼多有用嗎?

這又不能不說是一個昏君。

在繼承人問題上,由於一味追循嫡長立嗣,沒能擇優立儲,這叫選錯了人。

有史料顯示,晉武帝彌留之際,也考慮晉惠帝難承大任,本想讓四叔汝南王司馬亮一統皇位,讓朝中幾位有威望大臣輔政,但由於國丈楊駿秘而不宣,皇后則以偽詔讓楊駿輔佐。父女貪圖一己之私,狼狽為奸,之後不但斷送了西晉王朝,也斷送了自己三族性命。

但從某種角度來講,根源還在晉武帝方面。身後如此軍國頭等大事,為何不在彌留之前安排停當!

三是長達16年“八王之亂”,耗盡了西晉國力

就“西晉八王”而講,可稱得上個個能征善戰,只是各自為了一己之私,相互征伐,大開殺戒,國力被消失殆dài盡。

四是“五胡亂華”,加快了西晉滅亡

所以有評論稱:前明後暗是對晉武帝最公正的評價。

兩晉滅亡源於“八王之亂”,而“五胡亂華”,則又加快了西晉滅亡。

假如八王能夠協商解決皇位問題,團結一致對外,別說是“五胡亂華”,就是“十胡亂華”,也很難肢解打敗西晉。

當然,歷史沒有假如。

焦作經典史話(41):西晉亡國之痛

焦作經典史話(41):西晉亡國之痛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焦作——城市文化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