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微軟Build大會看,後PC時代微軟有機會逆襲谷歌和蘋果嗎?

Mr_Dash

北京時間5月7日晚間,微軟Build 2018開發者大會在西雅圖華盛頓州會議中心舉行。

關於這次微軟的大會,我看了多家媒體的報道。報道的點和評論的觀點各不相同。我依據自己的理解來梳理下這次大會。

其實這次大會上,大致有以下這麼幾大看點:

一.微軟極其重視用戶隱私

Facebook的隱私洩露事件給美國民眾的內心以很大打擊。而微軟這次推廣主題之一就是雲計算。所以微軟CEO 納德拉一上場就強調:微軟聚焦三大核心支柱,首要關注的就是隱私問題。微軟將無時無刻都會把隱私問題放在首位。請大家打消顧慮放心使用。

二.使用Azure雲物聯網的智能攝像頭

智能攝像頭是由微軟和高通公司聯合開發的。通過智能雲邊緣運算去監視公司的一些設備的運行情況。在案列中舉了羅克韋爾公司的案列,(羅克韋爾是全球最大的工業自動化公司)智能攝像頭可以幫助監視他們的自動化設備是否正常工作。 微軟強調的是,智能攝像頭無需把大量監控數據上傳到雲。而只是在設備有異常的時候才上傳警告和異常圖像信息。同時這也就意味著無需再用人工檢查這些設備了。

三.使用Azure雲的大疆無人機

對於高處和露天下的機器設備的檢查,比如長長的管道檢修。很多時候是一個很麻煩的工程。人員的部署也要花費不小的成本。在這裡微軟就和大疆合作,將智能攝像頭安裝在大疆無人機上。這樣由一個工作人員控制無人機,根據無人機上智能攝像頭捕捉和反饋的信息。就可以檢查管道是否有洩露,洩露處的具體位置。

這樣就大大節省了檢修的人工成本。

四.小米華為也使用Azure雲

Azure雲中的翻譯功能,可以為手機設備提供語音翻譯服務。並且它還有自帶的MPU離線翻譯功能。這點可以幫助到成千上萬的不懂外語的遊客們 。

五.kinect不止體感遊戲這麼簡單,還可以運用到多個領域。

kinect是微軟在xbox中開發的體感遊戲系統。原理是應用攝像頭捕捉人體的動作。然後通過智能邊緣計算轉化為動作指令輸入程序。

但kinect未來應用的領域將會非常廣泛,醫療,教育,工業以及機器人操控都會成為微軟服務的領域。

並且kinect還可以和微軟的現實增強功能的眼鏡配合使用,以實現到更廣泛的應用場景中。

六.微軟小娜將取代傳統的秘書職位,今後企業內白領每人都可以配被一位貼身秘書。

微軟小娜和亞馬遜的Alexa這曾經是一對競爭對手,在但是在Build 2018上兩位對手卻進行了場景融合式的合作。

我們看到微軟小娜目前的人工智能,基本可以取代一個傳統貼身秘書:安排行程,購買商品和預定酒店機票。以及提醒他人開會,並且在會議上記錄每位於會者的言論,做詳細的會議記錄。

小娜已經能很好的完成這些工作。

七.非遊戲類消費應用開發者提成高達95%

最後,微軟為了鼓勵開發者上微軟的window平臺上開發應用。推出一個重磅的政策:在微軟商店中所有的消費類應用(除了遊戲)會有95%付費和應用內購比例支付給開發者。這種新的分成策略適用於Windows 10系統PC、Windows混合顯示、Windows Phone和Surface Hub等設備上的購買行為,Xbox或遊戲類別除外。

微軟的這次大會上極少提及自己的傳統項目windows和office。也沒有主打任何一款硬件產品。而是將筆墨都放到了雲計算,AI人工智能在多領域的應用中去。

在鮑爾默離去時,微軟是一隻拖著沉重步伐拼命追趕競爭對手的大象。而如今微軟在新當家納德拉的帶來下,這隻大象開始走出了自己的步伐和節奏。

後pc時代,在wp爭奪全球份額中落敗的微軟。市值在近日又重回了7000億美元,超過了老對手谷歌的市值。

在後pc時代,在移動端系統大戰已經塵埃落定以後。微軟找到了自己的發展路徑——雲計算,AI人工智能以及虛擬現實技術。另外微軟也漸漸淡出了消費服務端的爭奪,轉向專注於之前經營已久的企業端。

微軟是否能逆襲谷歌和蘋果尚未得而知,但巨人微軟已經在失敗和陣痛中挺過來,又重新站到了舞臺上。

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事情。下一個風口的贏家將會是誰?目前還真的不得而知。


有態度的土豆

要說逆襲,事實上我們回望過去,能夠明顯看到的是,在納德拉云為先戰略帶領下,微軟已經完成了一次大象起舞,實現了某種程度上的逆襲,至少在市值上,目前微軟其實已經超過了谷歌(最近一段時間內),位列全球科技公司第三位了(前面一段時間甚至是第二位)。



但長遠來看,微軟是否能否持續保持這種超越,事實上誰也說不清楚,畢竟變數也有很多,諸如Buld大會上宣佈的這些東西,最終能落實多少。此外,谷歌和蘋果的開發者大會還沒有召開(谷歌今晚召開,蘋果六月份去了),這二者會推出那些舉措,暫時也還不清楚。

但是有一點可以明晰的是,在Buld2018上,我們看到微軟是越來越走在了正確的路上,以雲計算和AI為支撐,開放合作賦能,發揮著自己在的核心優勢——基於Azure雲服務的底層支撐以及微軟AI技術能力,為企業端客戶提供生產力軟件和平臺應用解決方案,讓自己成為平臺和解決方案服務商,構建屬於自己的未來。


能夠看到在今年的Build上,微軟對外展示發佈了“Azure IoT Edge(終端物聯網的佈局)、升級對話式AI、Cortana與Alexa的聯姻、混合現實應用(Microsoft Remote Assist和Layout)以及微軟365套件以及跨平臺協作應用Your Phone app等技術和服務。

而透過微軟的這一系列舉措,能給看到的是微軟現在發力的重點是雲服務、AI、物聯網、混合現實這些方面。這些方面實際上是在構建未來B端需求的的基礎技術平臺,釋放的是微軟的系統、平臺搭建能力,這是微軟的傳統強項能力。

在這裡,對於微軟欲求打造的未來角色定位,我個人是頗為看好的。

而需要多說一點的是,無論是微軟還是谷歌亦或是蘋果,AI事實上都成為了他們共同的戰場,都是相互競爭發展的,這是共同性。但相異的是,微軟由於在移動互聯網市場的失利,使得他們其實是轉換了不同的發力方向,微軟更朝著B端發力,而蘋果和谷歌更朝著消費端的方向發力。


鄰章

關於"從微軟Build大會看,後PC時代微軟有機會逆襲谷歌和蘋果嗎"的問題?

機會是有的,且是微軟Build大會的目的,但何時逆襲,有待時日,並駕齊驅應該沒有懸念。

作為新興科技事業的龍頭老大,在統領新興科技市場20多年後逐漸失去起步時鋒芒和硬氣,使微軟科技真的呈現出"微軟"的痕跡。但必竟還是老大。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薑還是老的辣"。

從微軟Build大會可以看出,微軟也僅僅是稍微"軟"了一點點而巳,並沒有"軟"到底,失去戰鬥力。可以斷定,微軟Build大會的目的,就是要舉微軟全部之力,重振微軟雄風,逆襲谷歌、蘋果指日可待。

但是,微軟真的要逆襲谷歌、蘋果,任重道遠,甚至舉步維堅。

雖然特郎普政府對中國電子產品"華為"科技大開殺戒,並要擠出美國市埸。

但龐大的中國市埸本身和中國新興科技的掘起,並不會讓微軟在重振雄風中得到太多實惠。

都知道微軟開闢中國市場後發了大財,繼而谷歌跟進後又漸次退後,現在是蘋果在中國市場龍飛鳳舞,如火如荼。

尤其是中美貿易磨擦後,很多人都想封殺蘋果。但"老子″知道,"治大國若同烹小鮮",必須謹小慎為。"老子"還未出手,川普的貿易代表團抵華談判。

知道這是為什麼嗎?是"老子"強大了。都知道"北斗"系統吧,老美的"GPS"系統民用10米,軍用1米;而"老子"的北斗系統是民用1米,軍用1釐米。這難道不是"老子"就是不怕"山姆大叔"嗎!

還有就是制度優勢。微軟重振雄風再怎麼做,僅靠的是微軟公司的本身之力,很難藉助國家之力,這是由美國的社會制度決定的。

美國的微軟、谷歌、蘋果隸屬於不同的美國財團,而美國各財團都有屬於本公司的私人銀行,靠的是資本運行,奪取的是絕對剩餘價值。

僅此,制肘微軟發展的因素仍然很多。微軟如果真的要想逆襲谷歌、蘋果,建議聯手中資企業並向中國開放高科技技術,應該是一條捷經。

管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