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未來宏觀經濟的發展趨勢

警示|未來宏觀經濟的發展趨勢

首先,必須要明晰經濟是什麼?

本人定義的經濟概念是:經濟就是生產和消費的循環,而生產和消費的循環是通過任何買方和賣方的交易來完成的,買方通過使用貨幣和信用購買賣方出售的物資產品和服務,交易同時始終遵循零和原則,賣方的貨幣收入始終等於買方的貨幣支出。

所以,經濟內在運行的基本邏輯就是生產為了消費,消費刺激生產。所有的消費端物資產品和服務的價格用CPI指數來衡量,而所有的生產端的半成品、原料、服務等各種成本價格用PPI指數來衡量,且所有的PPI所包含的物資產品和服務價格都是生產者的成本,都必須要向最終端的消費市場來傳遞,並最終影響到CPI上。

因此,首先就必須將經濟抽象出一個簡單的模型如下:

警示|未來宏觀經濟的發展趨勢

 

這個模型中,幾個重要的要素在買方、賣方、交易、貨幣、物資產品和服務等因素上。

這個模型描述的是一個傳統的無信用創造的傳統社會經濟模型。金融在此模型中的含義為金錢的融通與流通。也就是說,只要促使加快交易活動,就能產生巨大的交換價值,令經濟繁榮。社會雖然有很少量的直接融資,但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例如我國曆史上的開元盛世,文景之治等繁榮盛世,可以證明,沒有銀行提供融資,沒有電子貨幣,沒有網購等遠程交易,也是可以創造繁榮的盛世。

 

在長時間的歷史演變中,經濟的本質模型並不會改變。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者為了提供更多的物資產品,會進行廣泛的生產技術研究,於是社會的各種高科技產品層出不窮,蒸汽機、電、計算機、移動通訊、機器人等等,都是為提高生產力水平,提高生產效率,加大生產而創造的,同時也是滿足人類生活需要的一些生活用品。

而金融作用於社會經濟層面,則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本質改變,那就是融資的大量出現,金融的本質,由金錢的融通與流通向金錢的融資轉變。

社會經濟的模型圖演變如下:

警示|未來宏觀經濟的發展趨勢

 

這個模型圖中,其他因素均不改變,但是買方使用大量信用來提升自身的購買能力,是需要極為重視的因素。

這裡所謂的信用創造,主要就是指融資,而融資,一定要區分由銀行釋放信貸這樣的間接融資模式,和民間借貸這樣的直接融資模式。

兩種不同的融資模式,對經濟有著極其重要的區別。

通過銀行信貸這種間接融資模式會出現貨幣派生現象,導致社會貨幣供應量增大,也就是說社會增槓桿過程可以繁榮經濟,會導致貨幣供應量增加,那麼反過來,社會去槓桿過程會導致貨幣供應量萎縮,經濟蕭條,因此,大部分的政體很難實現主動去槓桿的過程。而以民間借貸為主的直接融資模式,不會導致貨幣供應量增大,因此,社會去槓桿過程雖然也會導致經濟的減速,但是不會導致貨幣供應萎縮,去槓桿過程會相對平緩和穩定。

而所有的融資,則一定會產生債務,同時產生利息協議。

 

警示|未來宏觀經濟的發展趨勢

 

但這裡仍需要強調一個重點,間接融資模式受央行的部分準備金制度限制和約束,理論上最大提供的融資資金規模約為(基礎貨幣-M0)*(1/法定準備金率-1)。銀行的各項貸款規模越接近理論極限值,或者實際M2越接近M2(max)=(基礎貨幣-濾出貨幣)準備金率/+濾出貨幣所計算的理論最大值時,則銀行流動性越緊張,信貸份額越枯竭,央行必須要降準或者其他方式如MLF等補充商行流動性。

社會的直接融資規模,則無法超過貨幣供應量的1倍,但是前面通過銀行間接融資擴充了我國貨幣供應規模,因此,社會上的直接融資規模也同步提高了。

兩者結合,可以令社會上的總融資規模高到一個無法想象的地步(我國目前社會融資規模182萬億,不包括部分民間高利貸等影子債務),從而釀成十分十分嚴重的債務危機。

最後的邏輯鐵律一定是:債務和債權是硬幣的一體兩面。會同時產生和同時消失,一旦中債危機爆發,大量的債務違約,必然同步殺傷大量的債權人利益。而債權則是消費信心的基石,或者直接就是交易支付的購買能力。

根據推演和分析,我國不可能主動去槓桿,中債危機爆發下,全社會被動去槓桿,於是,經濟體會向下一個模型演變。

警示|未來宏觀經濟的發展趨勢

這個模型,將是未來宏觀經濟走勢起主導作用的經濟模型。

因為社會的間接融資中的消費者信貸(住戶貸款)具有掠奪普通消費者未來消費能力的作用,直接融資有掠奪相對富裕群體未來消費能力的作用。一旦債務危機爆發,債務人、債權人都不具備相當的消費購買的支付能力了,同時結合社會信用創造將枯竭甚至消失,多因素影響從而令經濟交易萎縮,必然反映到消費市場上,別忘了!最終起決定作用的,一定是最終端的消費市場。而社會上的消費購買能力消失,信用創造能力消失。於是,整個經濟體將進入難以自拔的蕭條階段。

至於繼續期望未來大印鈔大通脹來稀釋債務化解債務危機,別做夢了!我們之前就是這麼玩過來的,現在已經玩不下去了。可以查數據得知,2000年當時的M2是11.8萬億,現在的M2是174萬億,做個簡單的除法,我國的貨幣供應在這段時間裡增加了14.82倍,然後做個減法,我國的貨幣供應規模增加了163萬億規模。

警示|未來宏觀經濟的發展趨勢

最後用《世紀大通縮,全球大蕭條》一文中的部分章節來結尾。

“未來中債危機爆發的途徑和次序也必然是這樣的。

 

首先因為消費者信貸對消費群體的掠奪,社會直接融資產品對相對富裕群體的掠奪後,同時作為信用創造的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規模均已接近釋放的極限,全社會作為買方的貨幣和信用創造而來的綜合支付能力顯著不足,無法完成經濟交易活動,從而導致經濟活動開始先期萎縮和蕭條,資產價格下跌,通縮跡象開始顯露,資金的實際利率提高,債務的實際債息提高。

 

此狀況下,必然導致名義債務利息較高的任何民間社會直接融資產品率先爆破。例如理財產品,高利貸,各類平臺貸等等一切已知和未知的直接融資形式。於是會導致社會大量的資金贖回,重新回到銀行系統中,這個過程,並不是一個緩解銀行系統危機的好現象,而是一個更糟糕的金融現象。這個過程中,即使大量資金撤離社會直接融資產品而回到銀行系統中,卻並不會導致銀行的存款增長和貨幣供應量M2增長,也不會緩解銀行的流動性而導致信貸規模的增長。卻反而讓全社會大量的機構和企業導致資金鍊斷裂,從而危及整個銀行系統。”

是到了下定決心,防範系統性的金融風險的時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