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未来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

警示|未来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

首先,必须要明晰经济是什么?

本人定义的经济概念是:经济就是生产和消费的循环,而生产和消费的循环是通过任何买方和卖方的交易来完成的,买方通过使用货币和信用购买卖方出售的物资产品和服务,交易同时始终遵循零和原则,卖方的货币收入始终等于买方的货币支出。

所以,经济内在运行的基本逻辑就是生产为了消费,消费刺激生产。所有的消费端物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用CPI指数来衡量,而所有的生产端的半成品、原料、服务等各种成本价格用PPI指数来衡量,且所有的PPI所包含的物资产品和服务价格都是生产者的成本,都必须要向最终端的消费市场来传递,并最终影响到CPI上。

因此,首先就必须将经济抽象出一个简单的模型如下:

警示|未来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

 

这个模型中,几个重要的要素在买方、卖方、交易、货币、物资产品和服务等因素上。

这个模型描述的是一个传统的无信用创造的传统社会经济模型。金融在此模型中的含义为金钱的融通与流通。也就是说,只要促使加快交易活动,就能产生巨大的交换价值,令经济繁荣。社会虽然有很少量的直接融资,但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例如我国历史上的开元盛世,文景之治等繁荣盛世,可以证明,没有银行提供融资,没有电子货币,没有网购等远程交易,也是可以创造繁荣的盛世。

 

在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中,经济的本质模型并不会改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者为了提供更多的物资产品,会进行广泛的生产技术研究,于是社会的各种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蒸汽机、电、计算机、移动通讯、机器人等等,都是为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加大生产而创造的,同时也是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一些生活用品。

而金融作用于社会经济层面,则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本质改变,那就是融资的大量出现,金融的本质,由金钱的融通与流通向金钱的融资转变。

社会经济的模型图演变如下:

警示|未来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

 

这个模型图中,其他因素均不改变,但是买方使用大量信用来提升自身的购买能力,是需要极为重视的因素。

这里所谓的信用创造,主要就是指融资,而融资,一定要区分由银行释放信贷这样的间接融资模式,和民间借贷这样的直接融资模式。

两种不同的融资模式,对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区别。

通过银行信贷这种间接融资模式会出现货币派生现象,导致社会货币供应量增大,也就是说社会增杠杆过程可以繁荣经济,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那么反过来,社会去杠杆过程会导致货币供应量萎缩,经济萧条,因此,大部分的政体很难实现主动去杠杆的过程。而以民间借贷为主的直接融资模式,不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大,因此,社会去杠杆过程虽然也会导致经济的减速,但是不会导致货币供应萎缩,去杠杆过程会相对平缓和稳定。

而所有的融资,则一定会产生债务,同时产生利息协议。

 

警示|未来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

 

但这里仍需要强调一个重点,间接融资模式受央行的部分准备金制度限制和约束,理论上最大提供的融资资金规模约为(基础货币-M0)*(1/法定准备金率-1)。银行的各项贷款规模越接近理论极限值,或者实际M2越接近M2(max)=(基础货币-滤出货币)准备金率/+滤出货币所计算的理论最大值时,则银行流动性越紧张,信贷份额越枯竭,央行必须要降准或者其他方式如MLF等补充商行流动性。

社会的直接融资规模,则无法超过货币供应量的1倍,但是前面通过银行间接融资扩充了我国货币供应规模,因此,社会上的直接融资规模也同步提高了。

两者结合,可以令社会上的总融资规模高到一个无法想象的地步(我国目前社会融资规模182万亿,不包括部分民间高利贷等影子债务),从而酿成十分十分严重的债务危机。

最后的逻辑铁律一定是:债务和债权是硬币的一体两面。会同时产生和同时消失,一旦中债危机爆发,大量的债务违约,必然同步杀伤大量的债权人利益。而债权则是消费信心的基石,或者直接就是交易支付的购买能力。

根据推演和分析,我国不可能主动去杠杆,中债危机爆发下,全社会被动去杠杆,于是,经济体会向下一个模型演变。

警示|未来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

这个模型,将是未来宏观经济走势起主导作用的经济模型。

因为社会的间接融资中的消费者信贷(住户贷款)具有掠夺普通消费者未来消费能力的作用,直接融资有掠夺相对富裕群体未来消费能力的作用。一旦债务危机爆发,债务人、债权人都不具备相当的消费购买的支付能力了,同时结合社会信用创造将枯竭甚至消失,多因素影响从而令经济交易萎缩,必然反映到消费市场上,别忘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是最终端的消费市场。而社会上的消费购买能力消失,信用创造能力消失。于是,整个经济体将进入难以自拔的萧条阶段。

至于继续期望未来大印钞大通胀来稀释债务化解债务危机,别做梦了!我们之前就是这么玩过来的,现在已经玩不下去了。可以查数据得知,2000年当时的M2是11.8万亿,现在的M2是174万亿,做个简单的除法,我国的货币供应在这段时间里增加了14.82倍,然后做个减法,我国的货币供应规模增加了163万亿规模。

警示|未来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

最后用《世纪大通缩,全球大萧条》一文中的部分章节来结尾。

“未来中债危机爆发的途径和次序也必然是这样的。

 

首先因为消费者信贷对消费群体的掠夺,社会直接融资产品对相对富裕群体的掠夺后,同时作为信用创造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规模均已接近释放的极限,全社会作为买方的货币和信用创造而来的综合支付能力显著不足,无法完成经济交易活动,从而导致经济活动开始先期萎缩和萧条,资产价格下跌,通缩迹象开始显露,资金的实际利率提高,债务的实际债息提高。

 

此状况下,必然导致名义债务利息较高的任何民间社会直接融资产品率先爆破。例如理财产品,高利贷,各类平台贷等等一切已知和未知的直接融资形式。于是会导致社会大量的资金赎回,重新回到银行系统中,这个过程,并不是一个缓解银行系统危机的好现象,而是一个更糟糕的金融现象。这个过程中,即使大量资金撤离社会直接融资产品而回到银行系统中,却并不会导致银行的存款增长和货币供应量M2增长,也不会缓解银行的流动性而导致信贷规模的增长。却反而让全社会大量的机构和企业导致资金链断裂,从而危及整个银行系统。”

是到了下定决心,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的时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