濬縣善堂鎮東王樓村:健康扶貧治痛點 移風易俗減負擔

浚县善堂镇东王楼村:健康扶贫治痛点 移风易俗减负担

開展健康扶貧,不讓“病根”變“窮根”

東王樓村地處浚縣南部,離善堂鎮鎮區12公里,全村271戶1211人,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戶24戶55人,是省級貧困村。

“村裡貧困戶大多是因殘、因病、缺勞力致貧,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不足。”作為市衛計委的派駐幹部,長期從事醫療衛生工作的王翔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理解深刻,“一場大病能拖垮一個家。別說貧困戶了,就是條件好點兒的,一旦家人生了重病,也得把家底兒掏空。”

“保潔工作活兒不算累,每月能有三四百元的收入,能幫貧困戶解決一些實際困難。”王翔說。

推進移風易俗,給村民減負

除了因病致貧,因婚致貧這一問題也要解決。

“以前,彩禮有10萬塊錢的,也有10幾萬塊錢的,有的還要在縣城有房、有私家車,有人娶媳婦都娶不起。”村民裴秋萍說,設宴待客也是令人頭疼的一件事情,街坊鄰居都來吃飯,至少得擺上50多桌,置辦貴了承受不起,便宜了又顯得不夠“排場”;對街坊鄰居來說,誰家結婚都得隨個禮,隨少了“面子”上過不去,隨多了一筆一筆花出去實在心疼。

今年5月,裴秋萍為兒子操辦婚事時沒了這些煩惱。一紙出臺於去年9月的《紅白理事會制度》為鄉村愛情減了負,讓主家省了錢,讓街坊鄰居少了麻煩。

根據這則村規民約,彩禮不得超過6萬元,酒席每桌不超過260元,街坊禮金不超過100元,且只送禮不吃酒席……

“俺家給的彩禮是四萬六,酒席辦了23桌,請的全是親戚朋友,花費比過去省出來一半多。”裴秋萍高興地說。

除了《紅白理事會制度》,東王樓村還制定了《村民議事會評議制度》《道德評議會制度》等村規民約,開展了“好婆婆、好媳婦”“十星級文明戶”評選,倡樹文明新風。

調整種植結構,沙荒地變成“聚寶盆”

在東王樓村,種植小麥和花生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但東王樓村地處黃河故道,全村2040畝耕地裡,有1000畝是改造後的鹽鹼地和沙荒地,產量並不高。“好地一畝能打八百斤小麥或者五六百斤花生,沙荒地裡只能打五六百斤小麥或者四百來斤花生,差別可大了。”東王樓村黨支部書記白國印說,村裡種花生的人多,可近兩年行情不好,很多農戶的花生滯銷了。

“去年,市衛計委想方設法幫農戶銷售了7000多斤花生,可這不是長久之計。只有想辦法調整種植結構,生產出賣得出去、賣得上價的農產品,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王翔說,經過認真考察,他們選擇在村裡推廣市場前景較好的高油酸花生,“種高油酸花生,一畝地能比普通花生多收50斤,而且跟企業簽了訂單,還能按高出市場價一毛到一毛五的價格統一出售,不愁銷路。”

健康扶貧抓痛點,移風易俗減負擔。在第一書記、幫扶單位和全村幹部群眾的努力下,東王樓村貧困戶已由2016年的24戶55人減少為如今的8戶19人,村容村貌和村民精神面貌有了極大改觀。

“下一步,我們要繼續調整種植結構,推廣高油酸花生和在網絡上熱銷的‘蜜薯’的種植,提高土地的畝產效益;同時,繼續開展電商培訓,用網絡打破東王樓村地理位置‘偏’的瓶頸,把村裡的特色農產品賣出去。”王翔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