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善堂镇东王楼村:健康扶贫治痛点 移风易俗减负担

浚县善堂镇东王楼村:健康扶贫治痛点 移风易俗减负担

开展健康扶贫,不让“病根”变“穷根”

东王楼村地处浚县南部,离善堂镇镇区12公里,全村271户1211人,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55人,是省级贫困村。

“村里贫困户大多是因残、因病、缺劳力致贫,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足。”作为市卫计委的派驻干部,长期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王翔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理解深刻,“一场大病能拖垮一个家。别说贫困户了,就是条件好点儿的,一旦家人生了重病,也得把家底儿掏空。”

“保洁工作活儿不算累,每月能有三四百元的收入,能帮贫困户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王翔说。

推进移风易俗,给村民减负

除了因病致贫,因婚致贫这一问题也要解决。

“以前,彩礼有10万块钱的,也有10几万块钱的,有的还要在县城有房、有私家车,有人娶媳妇都娶不起。”村民裴秋萍说,设宴待客也是令人头疼的一件事情,街坊邻居都来吃饭,至少得摆上50多桌,置办贵了承受不起,便宜了又显得不够“排场”;对街坊邻居来说,谁家结婚都得随个礼,随少了“面子”上过不去,随多了一笔一笔花出去实在心疼。

今年5月,裴秋萍为儿子操办婚事时没了这些烦恼。一纸出台于去年9月的《红白理事会制度》为乡村爱情减了负,让主家省了钱,让街坊邻居少了麻烦。

根据这则村规民约,彩礼不得超过6万元,酒席每桌不超过260元,街坊礼金不超过100元,且只送礼不吃酒席……

“俺家给的彩礼是四万六,酒席办了23桌,请的全是亲戚朋友,花费比过去省出来一半多。”裴秋萍高兴地说。

除了《红白理事会制度》,东王楼村还制定了《村民议事会评议制度》《道德评议会制度》等村规民约,开展了“好婆婆、好媳妇”“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倡树文明新风。

调整种植结构,沙荒地变成“聚宝盆”

在东王楼村,种植小麦和花生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东王楼村地处黄河故道,全村2040亩耕地里,有1000亩是改造后的盐碱地和沙荒地,产量并不高。“好地一亩能打八百斤小麦或者五六百斤花生,沙荒地里只能打五六百斤小麦或者四百来斤花生,差别可大了。”东王楼村党支部书记白国印说,村里种花生的人多,可近两年行情不好,很多农户的花生滞销了。

“去年,市卫计委想方设法帮农户销售了7000多斤花生,可这不是长久之计。只有想办法调整种植结构,生产出卖得出去、卖得上价的农产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王翔说,经过认真考察,他们选择在村里推广市场前景较好的高油酸花生,“种高油酸花生,一亩地能比普通花生多收50斤,而且跟企业签了订单,还能按高出市场价一毛到一毛五的价格统一出售,不愁销路。”

健康扶贫抓痛点,移风易俗减负担。在第一书记、帮扶单位和全村干部群众的努力下,东王楼村贫困户已由2016年的24户55人减少为如今的8户19人,村容村貌和村民精神面貌有了极大改观。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调整种植结构,推广高油酸花生和在网络上热销的‘蜜薯’的种植,提高土地的亩产效益;同时,继续开展电商培训,用网络打破东王楼村地理位置‘偏’的瓶颈,把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卖出去。”王翔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