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畢業致辭是什麼樣的?

-------------------------------------

又是一年畢業季,各地高校畢業典禮陸續舉行,校長、教授、校友們的畢業致辭也時不時在朋友圈刷屏。梳理畢業致辭,可以發現既有溫情脈脈善解人意“不要輕易給外賣小哥差評”的提醒,也有緊跟流行、接地氣的“常回學校拍抖音”“別做‘佛系青年’”,當然還少不了道歉,諸如空調沒裝好、食堂飯菜質量不好、“欠你們一個男朋友”等等,而這些道歉往往還能引發學生的共鳴,收穫不少掌聲。

畢業致辭作為一種文體,已然走出了校園,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然而,社會關注的恐怕不僅在於漂亮的文本,更希望透過校長、教授們的畢業致辭,窺探大學的文化和精神。往前一步是社會,退後一步是校園,作為離開校園走進社會前的最後一課,理想的畢業致辭應該怎樣,達到什麼效果?

最近幾年,畢業致辭的文風越來越接地氣,一些校長還化身段子手,潮人潮語不斷,金句頻出。文風的改變當然值得肯定,尤其是與過往一些大學校長在致辭中官言官語,難說幾句人話相比,這種輕鬆幽默的文風,讓人耳目一新,且能夠得到更多學生的認同。

但是,僅僅接地氣就夠了嗎?如果在4年大學生活中,大學生很難見到校長几面,更談不上與校長展開深入的交流與對話,那麼最後一課的接地氣與幽默,意義在哪裡?除了讓大家樂呵一下,又能在畢業生今後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什麼印記?

比如,“道歉體”畢業致辭裡提到的一些問題,涉及後勤等學校具體的管理事務,如果換個角度來看,這些管理問題並不難解決,既然知曉問題的存在,努力解決它是不是比畢業時道歉更有用?在畢業的十字路口,更值得反思的是大學4年的教育,能否讓學生掌握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文風改變值得肯定,但是,畢業致辭也應該避免從冗長又無趣、空洞而無物的極端,走向流於形式的另一個極端。

今年,90歲高齡的李嘉誠第17次登上了汕頭大學畢業典禮的講臺,發表他的謝幕致辭。李嘉誠發表了題為“建立自我、追求無我”的致辭,告誡畢業生們“現代環境的新挑戰,因循難立新,在平庸圈套的死衚衕徘徊,徒然浪費資源事倍功半;要探求不一樣的方法,才可尋找到有價值的量變”。在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畢業典禮上,法學院院長焦洪昌勉勵畢業生們記住“法大密碼”, 法大應該為國家提供思想,為國家發聲,為社會發力。這些臨別忠告無疑都值得反覆回味。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院院長李曉的畢業致辭,不是標準的致辭體,他在畢業典禮上給同學們上了一堂中美形勢課,勉勵同學們成為具有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自主選擇能力、審美能力、戰勝困難能力和有使命感的人。他既沒有給學生們灌雞湯,也沒有說讓人立馬就記住的潮言潮語,但面對盲目自大、虛驕的社會情緒,這一盆冷水,或許會讓很多人保持足夠的冷靜和理性,成為讓畢業生受益終身的精神養料。

回過頭來看,如果我們將畢業典禮視為一個莊重的儀式,認可其傳承大學文化和精神的載體作用,什麼樣的畢業致辭才是理想的,也就有了相應的標準和答案。(楊三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