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統計了今年高考狀元身份的文章,得到了三個被忽視的真相

今年高考成績出來之後,雖然教育部明確指示:不允許炒作高考狀元。

但從一週前開始,相信大家看到了不少和2018高考狀元有關的文章。而很多家長,也還是會好奇,高考狀元們都是些什麼人呢?他們為什麼會那麼厲害?

為此,我特別做了一番資料搜索、數據研究,整理出一些很多人可能知道、但經常會忽視的一些要點,特地和大家分享,以此為鑑。

我統計了今年高考狀元身份的文章,得到了三個被忽視的真相

我統計了今年高考狀元身份的文章,得到了三個被忽視的真相

第一,狀元不只是學習好,反而愛好廣,懂得玩

往常,很多人提到一個高考狀元,想到的描述詞彙都是:“戴著眼鏡,呆頭呆腦,平時很宅,整日看書”,反正就是類似於姓名“愛讀書”,性別“書“,愛好”讀書”的書呆子。

還有很多人提到這類高考狀元,總是酸溜溜地說:不就是會考試嗎?應試教育底下的廢材罷了。

但看過全國近50多個的高考狀元資料之後,我不得不說一句,你們真純粹瞎扯淡,他們的優秀,真的比你想象的還要可怕。

在他們之中,幾乎沒有一個是書呆子,是隻會應付考試的“機器人”。

你看:

吉林理科狀元才澤瀛,圍棋水平在初中時就上過省級舞臺,全省小有名氣,還曾拿過吉林省圍棋競賽第一,不僅如此,他在鋼琴方面也非常突出。

福建文科狀元黃亦陳,曾經在2016年央視中國謎語大會上獲得金牌。此外,她還有國畫、書法、燈謎、計算機編程等愛好和特長,興趣廣泛到足以嚇死你。

我統計了今年高考狀元身份的文章,得到了三個被忽視的真相

浙江省理科狀元張楚衣,這樣的一個理科學霸,會彈鋼琴、畫畫、唱歌。張楚衣接受採訪說,心情很不好的時候,就會畫畫、彈鋼琴,調節一下心情再學習。

最放蕩不羈的就屬於江西理科狀元傅林柯,更是號稱能寫能唱、能跳能踢、能玩會玩。他既是九江一中的足球隊隊長,參加了江西省中學生足球錦標賽並抱回大獎,還有很多才藝。

而看到網上關於這位傅林柯同學的報道里還專門寫了一句:“和一般書呆子不同的是,他在學校還有玩得特別好的女同學……”可以說是很優秀了,連早戀的苗頭都有了。

而據我的分析,他們往往都具備著以下的共性:

他們都有著良好的學習習慣,善於思考、渴望知識;

他們都是自我驅動型的,超級自律、有夢想有追求;

最重要的是他們都興趣愛好廣泛,會玩會娛樂,並不是單純地死讀書。

這更是說明,平常家長所認為的,打球娛樂等愛好只會影響孩子學習,早戀更是致命,這些統統只是一些老生常談的“經驗”,優秀的孩子從來不會被這些打敗。

我一直認為,愛好廣,懂得玩的孩子更聰明,也更有潛力。

因為在玩和學之間,其實並沒有明顯的區分度。相反,很多方面的能力和思維是相通的,或者說互為促進的。很多東西都可以在玩的過程中得到鍛鍊和加強,又在學習中得以展現。

我統計了今年高考狀元身份的文章,得到了三個被忽視的真相

所以,一個孩子興趣廣泛,懂得玩,代表著他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同時,也有眼界,見過世面,不狹隘。

他經歷過不同的生活方式,學過不一樣的東西,見過不同地方的人們用全然不同的方式生活,也便不會偏執而狹隘地固守落後的觀點,或要求別人只能按某種方式來行事。

因此,他的內心更加有廣度和深度,會接納所有的可能性,不為事情設限,也便不會為自己的人生設限。

我統計了今年高考狀元身份的文章,得到了三個被忽視的真相

第二,家庭教育比家庭財富更關鍵

現在很多文章一提到高考狀元,總會拿之前北京高考狀元熊軒昂的一段話做引用:

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我是中產家庭的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

然後拋出一個嚇人的觀點:窮人家的孩子沒希望了,或者 ,雖然寒門再難出貴子,但奮鬥永遠有意義。

我們可以承認現實中貧富差距,卻不能過度看重家庭的財富。沒錯,家庭富裕,居住在大城市,能享受到的資源確實很多,但我反對亂引用數據得出的所謂可怕的“階層固化”結論。

特別是很多人喜歡引用這一份數據:

最近10年,父母為大學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等“高知”家庭的狀元比例逐年上升,教師家庭最多;來自農村、經濟狀況欠佳家庭的狀元所佔比例正在下降。

然後得出,農村孩子沒希望了的結論。

我統計了今年高考狀元身份的文章,得到了三個被忽視的真相

難道你沒發現在這份數據裡隱藏著更大的問題:不是財富地位高的家庭更能出狀元,而是這些高知家庭更重視家庭教育,更懂得製造家庭學習氛圍,更懂得科學育兒。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並不是你能得到多一點資源就能輕而易舉地成功,不說成功吧,起碼也不是包能奪得高考狀元的席位。

很多時候,努力和奮鬥比一切都重要,而這兩點恰恰不是受財富影響,而是受到父母的家庭教育的影響。

在我搜集的資料裡,大量的高考狀元,都在採訪中提到了所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家庭教育的意義,同樣不僅僅體現在分數上。這說明,相比家庭條件,父母教育可能真的是更關鍵的成才因素。

我統計了今年高考狀元身份的文章,得到了三個被忽視的真相

遼寧文科狀元史天樂的媽媽專業是中醫,她喜愛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史天樂。史天樂從小學三年級起就開始學習書法,也不斷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前面提到的福建文科狀元黃亦陳,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她說,父母都喜歡讀書,加上家鄉安海的文化氛圍濃厚,她從小耳濡目染,深受薰陶。

而安徽理科狀元方清源說的一段話,真的讓我非常有感觸:

“父母親為了給我的學習創造好的環境也犧牲了很多的個人時間,放棄了很多外出娛樂活動。備考的關鍵階段,他們在家甚至很少大聲說話,也基本不看電視……

我母親是護士,她在準備一些考試的時候也很努力,這對我觸動很大。”

有的時候,家庭財富、父母的社會地位只是給了孩子一點墊腳看世界的本錢,多走幾步路子,這些東西就花得一乾二淨了。最重要的是父母言傳身教給孩子的行為、習慣、性格、愛好、理想和特質,這些將是影響孩子一生的東西。

我統計了今年高考狀元身份的文章,得到了三個被忽視的真相

第三,成功沒有定數,但優秀有

在這類分析高考狀元的文章裡,有人特別喜歡引用一項數據:

據中科院之前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在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中,“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

然後得出:高考狀元也並不意味著什麼,到最後不還是泯然眾人矣。

看到這個說法,我卻笑了。

我統計了今年高考狀元身份的文章,得到了三個被忽視的真相

首先,高考狀元本身就是平時高分段優秀者一次運氣加實力的結果,當然運氣佔據很大部分,我相信沒有一個人事前敢打包票說自己一定能成為高考狀元。

這狀元的產生,看重的也只是成績,真的也不代表什麼,只能側面反映他們的優秀,比大部分人優秀。

其次,“行業領袖”這是一個很強大又很虛幻的概念,大概類似於企業裡做到馬雲的程度,文化裡做到季羨林的程度,科研裡做到錢學森的成就。

我說的是類似於這個詞,因為行業領袖這個詞本身很虛,你說馬雲厲害,可有的人說劉強東厲害啊,這個又不能官方認證,誰能說誰是真正的“行業領袖”呢。

更何況,這些大師級的、影響整個中國歷史進程的成功人物,優秀只是佔據其中一部分,更多的是受到天賦、勤奮、方法、甚至運氣等等各類因素的影響。

我想說的是,成功是沒有定數的,沒人規定哪一類人一定能成功,狀元就一定成就斐然,只能說,優秀的人,更容易遇到好運氣。

或者是,機遇總是留給又準備的人,任何時候,只有優秀的你,才能把握住時代的機遇和挑戰。

所以,無論你是什麼人,有錢沒錢,寒門子弟還是富裕階層,要想成為優秀的人,奮鬥,努力,堅持,追求,缺一不可。

最重要的是,你可以不成功,但一定不要放棄優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