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卫军“帝国师”虽然名义上屈居第二,却是实至名归的王牌部队

“帝国师”的全称为党卫队第二“帝国”装甲师,虽然在党卫军的编制序列中名列第二,但是无论是其组建的时间、参加战斗的次数或者战斗力都丝毫不逊于党卫军第一“警卫旗队”装甲师。

党卫军“帝国师”虽然名义上屈居第二,却是实至名归的王牌部队

帝国师的标志

“帝国师”是党卫军中最早成立的一支师级编制的部队。

1935年的3月,希特勒批准成立了党卫军特别机动部队,这就是“帝国师”最早的前身,随后的几年中特别机动部队的“德意志”旗队、“日耳曼”旗队、“元首”旗队先后成立,它们都是团级单位的建制。在波兰战役中,这三个团配属于不同的集团军作战,虽然特别机动部队战斗力很顽强,但是其自身的伤亡也十分惨重,原因无外乎一是特别机动部队官兵的作战经验为零;二是单兵素质强悍,但是缺乏像国防军一样的战术演练。波兰战役结束后,这三个团都被送到东普鲁士接受整体的改编,武器的配备上增加了重火器,迫击炮、反坦克炮等,人员的数量也得到补充。1940年便以全新的装甲步兵师“德意志师”亮相荷兰战役中,成为党卫军中第一个成建制的师级部队,但是到了1941年,“德意志师”被正式改编为党卫军第二“帝国”装甲师。

党卫军“帝国师”虽然名义上屈居第二,却是实至名归的王牌部队

党卫军油画

“警卫旗队”作为希特勒的贴身侍卫,占取了党卫军第一装甲师的头衔。同时期的“警卫旗队”也进行了改编,但是是由团级建制改为旅级单位,迪特里希顺势升为旅长。“警卫旗队”没有达到师级编制,就不能编为党卫军装甲师,但是希特勒却将党卫军第一装甲师的编制就空余出来,明眼人都心照不宣,希特勒这是为自己的“保镖”预留了一个“党卫军第一装甲师”的头衔。加之迪特里希和希特勒的个人关系十分密切,其深得希特勒的欣赏。就这样“帝国师”虽然是最早完成扩编的师级单位,但是在党卫军中只能位列第二。

党卫军“帝国师”虽然名义上屈居第二,却是实至名归的王牌部队

日耳曼尼亚团画报

首任师长保罗.豪赛尔为帝国师剽悍的战斗力奠定了基础。

军人世家出身的豪赛尔在一战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保罗.豪赛尔出生一个传统的普鲁士军人家庭,其父亲为德军的少校。和许多普鲁士军人家庭的孩子一样,豪赛尔在完成基础教育后,进入普鲁士军官学校学习。善于学习的豪赛尔随后又进入波森战争学院、帝国海军学院进行深造,这一系列的理论学习让豪赛尔在一战中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参谋人员,荣立诸多的荣誉。战争结束后,豪赛尔凭借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实战经验得以继续在军中服役,随后官至陆军中将,1932年,因为政治原因豪赛尔退出现役部队。

党卫军“帝国师”虽然名义上屈居第二,却是实至名归的王牌部队

党卫军之父保罗.豪赛尔

退役后的豪赛尔并不甘心养老,在那个风云突变的年代,只要你有才能,谁都可以大展拳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豪赛尔就是这样一个不甘于平淡的人,在一个老战友的介绍下,他认识了党卫军的头目希姆莱。这时候的党卫军正处于快速扩张之中,但是党卫队的成员训练和管理都很滞后,最多称得上是一支维护秩序的警察队伍,与一支能够冲锋打仗的部队还相差甚远。最欠缺的就是一批具有理论和实战经验的军官来指导党卫队的训练,希姆莱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豪赛尔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党卫军“帝国师”虽然名义上屈居第二,却是实至名归的王牌部队

装备坦克的帝国师

豪赛尔在加入党卫军后,开始指导党卫军特别机动部队的训练,随后又担任党卫军布伦瑞克军校的校长,在党卫军中建立一套实用的训练和管理体制,有效的提升党卫军的训练水平。之后豪赛尔先后成为党卫军特别机动部队指挥员、“德意志师”师长、“帝国师”师长,在指挥"帝国师"的作战和训练中,豪赛尔倾注大量的精力,用正规部队的训练和管理方式组建党卫军,不断结合战争的现状来改进部队的训练,让“帝国师”从一支警察队伍转变为战场上令人生畏的虎狼之师。豪赛尔被后人称为党卫军之父,最后成为党卫队的全国总指挥。

党卫军“帝国师”虽然名义上屈居第二,却是实至名归的王牌部队

训练中的党卫军

帝国师的战斗历程伴随着第三帝国的兴衰。

在德意志第三帝国对外侵略的每一次大的战役中,几乎都可以看到“帝国师”的身影,从最初的党卫军特种机动部队参与波兰战役,到德军的最后一次反击战阿登战役。随着德军的胜利大潮,“帝国师”一路高歌猛进。“帝国师”真正成建制后,就参与了入侵法国的战役,担负对马奇诺防线的佯攻,“帝国师”以一个师的兵力竟然拖住了整个防线的法军,直到德军的装甲部队越过阿登森林,出现在法军防线的后方。1941年4月,帝国师开始入侵南斯拉夫,之前意大利的十几万军队已经攻打贝尔格莱德数月之久,损失大约6万的兵力。在德军加入战斗后,仅仅14天的时间,德军和意大利军队就夺取了南斯拉夫和希腊,帝国师直取南斯拉夫首都。苏德战争前期,帝国师一样的大步前进,直逼莫斯科城下。

党卫军“帝国师”虽然名义上屈居第二,却是实至名归的王牌部队

德军部队通过凯旋门

莫斯科的严寒只是帝国师下坡路的开始。和绝大部分的德军一样,莫斯科战役的失败,德军的帝国师人员装备损失惨重,已近无法成建制的完成作战任务了,不得不撤回国内进行补充和休整。1943年。帝国师重返东线战场参加哈尔科夫反击战,一度夺回哈尔科夫地区,暂时稳定住了德军的东线局势。随后的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赌上了党卫军的几大精锐装甲师,企图挽回战场的主动权,但是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告终,帝国师再一次遭到苏军装甲部队的重创,不得不主动撤出东线战场求生存。在抵抗盟军诺曼底登陆和阿登反击战中,帝国师依然斗志昂扬,作风剽悍,但是奈何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最后帝国师的残余部队和其他党卫队一样,选择向西线的美英军队投降。

党卫军“帝国师”虽然名义上屈居第二,却是实至名归的王牌部队

库尔斯克会战中的坦克

回望整个二战历史,帝国师不过是德军中的一颗棋子,当德军势头正猛时,这颗棋子也一路攻城略地,所向无敌;但是当德军败局已定时,帝国师一切激烈的战斗都只能是沧海一粟,对结局的影响微乎其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