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个典故怎么来的?这句话的上半句是什么?

小洁

不止是这句话的上半句很少有人知道,自古以来历史的很多典故,人们都是只记得住其中的一句话,而忘了上半句或者是下半句,或许是因为其中一句太过出名了吧,人们就选择性忽略了剩下的一半,鳏夫房顶炊烟少是此话的上半句。

先解释一下这是什么意思,鳏夫在古代的时候就是指妻子死了之后没有再娶妻的男子,字面意思就是鳏夫家里没有人做饭,至于寡妇想必不用解释了吧,寡妇门前是非多,从字面意思就能得出是寡妇的门前容易招惹流言蜚语。

这句话史书其实并没有专门记载是怎么来的,如果非要说的话,曾经有个这样的记载,相传宋朝时期有个女子,结婚两年之后丈夫过世,自己成了寡妇,有一日家里的长工不小心把水洒在了这个女子身上,恰巧被她的婆婆看到了,这个婆婆便骂她不守妇道,没过多久,十里八乡的都知道她和长工不清不楚了。

至于鳏夫房顶炊烟少还真没有具体来历,多是现代的人杜撰的。这句话表达的是人们对这种鳏夫的同情,农村做饭是需要生活的,这句话说明鳏夫家中没人做饭,所以炊烟少,肯定是自己不做饭才这样,如果有个妻子便不一样了。

鳏夫和寡妇都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从这两句话也能看出古代男女地位的不同,男子死了妻子就很可怜,可是女子死了丈夫,就会面临很多的闲言碎语,古时候人们认为,女人自己一个人离开老公是没有谋生能力的,肯定要依靠其他男人,所以才会被人们这样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典故由来,不过口口相传。全句应为: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

不过后半句实在太出名,使上句湮没无闻,吸引了所有的噱头和关注。

其实这些话原本没有定式,也就意味着没有标准答案,我觉得即使说成“久病床前无孝子,寡妇门前是非多”也不伤大雅——自然,这句话仍然是噱头。

(一)

古时农村的鳏夫房顶上当然不容易见到炊烟,这起码分为四种情况:

  1. 走亲访友、呼朋引伴,喝酒应酬去了;

  2. 老无所依,投靠亲戚朋友去了;

  3. 就是纯粹的不会做饭、不爱做饭,宁可噎馒头、吃泡菜、喝凉水、空腹硬挺、嚼冰糖……也不生火。我自小在乡下长大,仅以我们那儿的农村而论,无论是失独老人还是大男子主义的父辈,不会做饭的可以说是占到99%。

如今的农村,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大多数家里都有电器,有沼气,更见不着炊烟啦!

想起小时候,每当朝阳初升、午间歇憩、夕阳西下的时候,在屋后的山梁上,可以看到湾前湾后、嘴上嘴下(我们那儿的农村,地名以xx湾、xx嘴居多),家家户户的烟囱边、房顶上都缭绕着炊烟,并最终氤氲到大片大片的树梢上,湾里有成群的白鹤,偶尔懒洋洋的飞翔就如同在云端上漫步。有时候父亲在身边,就会告诉我,“听说过‘因火生烟夕夕多’吗?这就是了。”

而出仕的鳏夫呢?

我读过一句最凉薄无情的话是:当官三大乐,升官发财死老婆。

即使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在元配韦氏亡故后,也先后与制出薛涛笺的薛涛、安氏、裴淑、刘采春等缠夹不清;

还有我们文采风流的苏东坡老先生,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千古悼亡词之先河,又为悼词之绝唱,在王弗故后,老先生又续弦了王弗堂妹王闰之,又有没有名分的朝云。朝云走后,老先生写了一副挽联: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所以啊,没有谁会当真把谁记一辈子父母故去,也不过是“儿哭三声找板板,女哭三声找碗碗”,爱人故去,你要他取次花丛懒回顾?你要他人生若只如初见?

对不起,忙着呐!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如此而已。

(二)

如今的社会里,已很少有人喜欢搬弄寡妇的是非。现在的娱乐生活丰富之极,真有丧偶的妇女,若是丈夫因公或因工死亡,她们拿着赔偿,要么嫁人(孩子给别人打,房子给别人住,床铺让别人睡),要么广场舞、棋牌社、茶楼、旅游、聊闲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怕人家子虚乌有的乱嚼舌根啊!

这无疑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大伯在家父逝世70天之后曾告诉我:“那娃儿呀,这么久了,该翻篇啦!这跟看书一个意思,一页看完看下一页。也告诉你妈要想开点,乐观点!”大伯今年该是73岁,从没跑过江湖,然而连他也有这样的见识,我很佩服他。

而在古代又是如何呢?

先说才女:

李清照在赵明诚死后第三年,嫁给了张汝舟。此人是不折不扣的渣男,搜刮妻子财物不成,便拳脚相向。李清照宁可依律坐监三年,也要告官离婚。

如何打发“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有花有酒,有书有诗,当然,还有打马。

再说一个史上最有名的女首富:寡妇清。

这可是一个惊动了秦始皇的女人,丈夫死后,她忙着经商,并凭借雄厚财力富甲一方。秦始皇表彰其守贞之节,封其为贞妇,为她筑女怀清台。是秦始皇陵里大量水银的主要提供者之一。

其次是一些普通女子——

《晋书·列传第六十六》杜有道妻严氏,十八嫠居(嫠,寡妇),誓不改节,抚育子女,教以礼度,使儿子显名,女亦淑德。

皮京妻龙氏,十三岁出嫁,不到一年夫死、两个小叔子又跟着死去,没办法变卖嫁妆及纺纱织布,营葬既毕,又复享祭。誓不改嫁,守节穷居五十余载而卒。

事实上《二十四史》自《后汉书》开始都有专门的列女传,里面的寡妇事迹所在多有。

我们可以这么说,混出名声的寡妇都进了史书,她们生时,门前的是非或许也不会少,但终于得到了正史的承认。这种承认在今天看来当然是一种糟粕,是封建礼教的流毒,然而架不住当时社会风气使然,遂使人人都甘之若饴。

只是可怜了那些女子,在深夜阒寂无人时,孤枕难眠,或数着串珠念经、或用绣花针扎大腿自虐、或打马饮酒放纵……又岂是一句凄苦难言可堪形容?

我特别喜欢那位真性情的县官:

接到一张诉状,写着

“十七娶,十八寡,公壮叔大,瓜田李下,嫁与不嫁?”

大笔一挥,“嫁!”

快哉!


王事情



寡妇,指死了丈夫的女子。语出《诗·小雅·大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后来,把离异后独守空房的女人也称之为寡妇。

“寡妇门前是非多”全句,没有详细出处,是民间俗语。上句则是“鳏夫房前炊烟少”,是说鳏夫房里因为没有女主人,很少开伙做饭。

问题来了,为什么“寡妇门前是非多”呢?民间为何有这说法?

因为寡妇门前男人多



中国古代,属于父系社会,男人由于身高体壮,主要赚钱养家;而女人身形纤弱,主要负责照顾孩子和料理家务。

当一个女人,老公死了,或者被人休了,就如同房里的顶梁柱倒了,女人托家带口,就会无比艰难。



但生活还得继续,而很多事情需要男人来帮忙,寡妇们只有央求其他男人了。当然,也有男人感觉寡妇可怜,会主动来帮忙。这样就会让人看到寡妇门前有别的男人了,而且男人还不止一个。

除了生活中需要男人帮忙外,寡妇的情感由于处于空窗期,也需要男人的安慰。于是,有些男人开始尝试接近寡妇,这些人中,有些是单身,接近的目的在于拉近距离,看能不能共结连理;有些是已婚的,纯粹是前来“搔扰”,看能否有机会揩油。

于是,寡妇的门前男人多了起来,热闹起来了。

男人多了,故事就多了



寡妇门前男人多了后,未免就会有人让寡妇真正动心,因为寡妇需要情感,也需要男人坚强有力的臂膀,关键是寡妇单身,无需背负更多的责任感,喜欢就选择,不喜欢就放弃。

很多寡妇,特别是有姿色的寡妇,大多都有和某个男人或几个男人的一些故事,这让左邻右舍看在眼里后,逐渐成为了茶余饭后的话题。

随着社会几千年的发展,以及各种案例的积累,在大众意识里,认为寡妇门前有男人出现时,肯定有些情况,在意识里就给寡妇整个群体定了性。

这时,哪怕寡妇生活很干净,和个别男人的交往也很平常,也会让东拉西扯的“八婆们”,推理和想象出活色生香的若干故事。

所以,正经的男人们,大多会谨慎的远离寡妇门前,主要是害怕招惹是非。




今非昔比,过去寡妇们的社会地位确实不高,容易遭人非议。

但,现在离异或丧偶的寡妇们,早已少了过去那种被看低或不断被八卦的待遇,除了边远农村外,城市里对于寡居女人的议论,也许有,但少了太多,大家都那么忙,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去议论?




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女性,多做正事,少些是非。


蓝风破晓

寡妇门前是非多,上句为“鳏夫房顶炊烟少”。这一句古语“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道尽了丧偶男女的心酸。“寡妇门前是非多”,更是含有多重意思。

失去丈夫的女人,也就成了寡妇。在封建社会,寡妇再嫁一般是不可能的。盛年的女人往往独守空房,或者一人拉扯孩子,还要替去世的丈夫尽孝。在这种生活环境中,如果有男人经常上她家里去,周围人就会有各种猜测,对上寡妇家的男人不好,对寡妇自身更不好。久而久之,就成为一句“警诫”,进而形成人们的下意识。

对失去丈夫的女人,人们敬而远之,躲得远远的,生怕惹人议论。在封闭的宗法制农村,无异于是一种“雪上加霜”的伤害。

在古代,一个女人失去丈夫,就失去了“三从四德”中最重要的靠山。所谓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摆在面前的路,往往就是“守节”,把儿子抚养成人。守到老,可以被赐“贞节牌坊”,这是节妇最好的结局了。在这个过程中,是要格外注意妇德、妇言的,就算有男人来上门纠缠,也必须做好躲闪。可以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像一道符,将盛年的失去丈夫的女人们死死拴在“节义”这条不那么人性的道路上。

“鳏夫房顶炊烟少”,意义相对简单。鳏夫,是指失去妻子的男人。鳏夫房顶炊烟少,是指失去妻子的照顾,一个男人有时连饭也懒得做,往往凑付一顿罢了。由炊烟看起,由吃饭、穿衣生活起居看起,一个失去妻子的男人的生活是非常凄清的。

这句古语可以说,对失去配偶的男女的生活和处境做了深刻浓缩的概括,真实生动,言简义深。


老照片

问题:「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个典故怎么来的?这句话的上半句是什么?

链 接: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04052588659343629/?iid=25346262552&app=wenda&wxshare_count=1&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pic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from=singlemessage

49个回答 172个收藏

回答:烟火文苑|青果

正文:

全句子为: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

鳏夫:老而无妻的人,即妻子死亡未再结婚的男人。鳏夫房顶炊烟少,说明说死了妻子的家中没人做饭;

寡妇,指死了丈夫的女子。寡妇门前是非多,语出《诗·小雅·大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说明死了丈夫的女人门前容易招惹流言蜚语。

传说古代有一个女子,成亲不过两年,丈夫就患风寒死去。成了寡妇后,婆家对她看管很严。有一次,家里的长工不小心把水洒在她的身上,两人说了几句话,就被婆婆说成是不守妇道,到处都是关于她的风言风语,连下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她。后来她只好在深夜里跳井自杀了。

古代女子只要丧夫就必须要遵守三从四德,不然就会认为是不忠,要对自己的丈夫从一而终,不得改嫁。也不得与其他男子发生肢体上的接触,一旦发生就有浸猪笼,上家法。



比如说,我前段时间看的一部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莫妮卡贝鲁奇饰演的少妇琳娜,当时因二战爆发,所有人都认为琳娜的丈夫已经战死前线,琳娜一夜之间变为了寡妇,当她走在西西里的大街上时,所有男人都都喜欢他的美貌,却引来所有妇女妒忌和排斥。大家都骂她她是“婊子”“贱货”,可谓“寡妇门前是非多”真是人言可畏!

再者来说,我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村有一个婶婶因丈夫工作原因去世成为了“寡妇”,刚开始大家都特别同情这位婶婶,帮她干农活和重活,后来,当这位婶婶重新找到了另一个丈夫准备再嫁时,有留言说是急疯了吧!

在这些留言蜚语下婶婶还是坚持跟另一位老伴继续着生活,好在今时不同往日,要是放到以前,这位婶婶可是要受罪了。


青果624


一旦遭遇“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生活境地,可以说就比较悲惨了,不管是“鳏夫”还是“寡妇”,一下子就陷入了不同的窘境,男子无法正常饮食,女子,则会遭遇无尽的是非麻烦。

至于说“寡妇门前是非多”的来源,但凡这种平白直述式的生活表达方式,大多形成于人们的口耳相传之中,并没有什么特定的人或着机构来收集整理这类人间悲剧。

不像《诗经》,有专门的机构采集六国传颂的诗歌,汇集成册留世。


当然就“寡妇门前是非多”,显然具有鲜明的封建特色意味,是“一女不事二夫的”补充,说到底一句话:严格限制古时女子的行为,尤其是红杏出墙的桃色事件。

当然丈夫在世为“红杏出墙”,一旦丈夫失世,则成了“寡妇门前”,总而言之,这类成文且成熟的表达,都是对女子贞洁观的一种再认可,形成的社会舆论氛围,本身就会转化成一种约束人的力量。

当然时代不同,如今这种观念早已不能大行其道,至少女子有了选择的权力,有了选择的机会,至于说“是非”是多了还是少了,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隔壁有个村就爱搞破鞋,你也拦不住不是!


历史三日谈

鳏夫房顶炊烟少, 寡妇门前是非多!

出处不可考,但是意思大家都明白,鳏寡孤独,最是可怜不过,但是寡妇,无疑是这其中十分尴尬的群体。注:这里的寡妇不包括老年丧偶,主要指年轻的寡妇。

众所周知,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烈女嫁一夫”,用今天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腐朽的封建礼教思想,既不利于人,也不利于社会,但是在古代,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道德准则,做的好还能得到一副贞节牌坊,犹如功德碑一般,高高耸立,成为远近闻名的楷模。

寡妇门前为什么是非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寡妇是弱势群体,易招惹是非。在男权主导的社会,尤其是中国古代,女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失去男人的女人生活非常艰难,这时候一些臭男人就趁虚而入,趁机占便宜,如果只有一个人有这种想法还说不上是非多,有这种想法的一人多,是非自然就来了,比如说白鹿原中的田小娥,严格意义上说她不能算寡妇,但是由于男人不在身边,各种人随着上门,各种是非也就来了。

(2)社会对女人的欺凌。弱势群体历来是社会的欺负对象,各种破事烂事找不到责任人,女人就成为背锅工具,中国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动不动就把锅甩给女人,红颜祸水就是这么来的,寡妇更是女人中的弱势群体,更好欺负,比如说大宋太祖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的天下”,对于已经遭遇不幸的寡妇来说,是非更像是“人在屋中坐,锅从天上来”,躲都躲不掉。

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女人社会地位的提高,经济的独立,越来越多的女人走上了自立自强之路,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正在走入历史,但是依旧有许多女人沦为各种是非的牺牲品。

比如说近些年流行的“守活寡”就是一种新类型的寡妇,男人不在身边,女人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听起来像是女人有错在先,但是社会对于女人犯错的容忍度远远不如男人,男人出轨可以用一句犯错来堵住天下人的嘴,女人则永远被绑在耻辱柱上,不能不说是另外一种是非。

希望这种是非越来越少!


日慕乡关

鳏夫房顶炊烟少, 寡妇门前是非多。

鳏夫:老而无妻的人,即妻子死亡未再结婚的男人。鳏夫房顶炊烟少,这句话是说鳏夫家中没人做饭;与之相对应的, 寡妇门前是非多,即是说明,寡妇门前容易招惹流言蜚语。

在人们的观念里,一个没有老公的女人,自己如果没有谋生能力,必然要依靠别的男人,这样的女人,最容易被人占便宜,也总有这样那样的男人,去寡妇门前探头探脑,看是否有机会揩油,欺负她也没有丈夫替她出气,就算和男性正常的交往也容易被人过多关注,所以就有了寡妇门前是非多的由来。


师说历史

这个句子的全句: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

这个典故呢,得追溯到春秋时代。

那个时候郑国的郑穆公有一个容貌绝世的女儿,具体名讳已不可考察,但后世都叫她夏姬。这位夏姬有多美呢?据说小时候就是杏脸桃腮,长大了之后身材又很棒,脸也没长残,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天使脸蛋魔鬼身材。但是夏姬啊,她美貌也就罢了,还多情,与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不清不楚,这就使得她的名声在郑国非常地不好。她爹兴许觉得外地人好忽悠,就把夏姬嫁给了陈国大夫夏御叔。“夏姬”这个称号也因此诞生。

一开始他们的日子是很幸福美满的,还生了个儿子叫夏徵舒。但是好景不长,夏御叔在壮年时期就去世了。怎么样去世的已经无从考察。这样,也正值如花美誉年华的夏姬,就突然变成了寡妇。

这个时候丈夫生前的同事孔宁和仪行父就打着慰问的名号多次上门拜访。前文提到夏姬多情,此时又容貌美丽,又怎能受得了这种孤苦伶仃的感觉。一来二去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三个人就开始了这种关系。而这件事,又被陈灵公,夏御叔的上司知道了。这下子就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更加糜烂的关系就这样开始了。

为了讨好夏姬,陈灵公做了一件蠢事:封夏姬的儿子夏徵舒为司马。司马是干什么的?掌兵的。历来哪个皇帝不把兵权看得死死的,虎符还分两半呢,这位倒好,直接送人。送人也就罢了,然而夏徵舒却对他母亲的行为深恶痛绝,陈灵公这样一做无异于把刀直接架自己脖子上。于是某日,四个人正准备开始时,陈灵公被夏徵舒埋伏在家中的士兵给杀死了。

其他两位被吓得逃到楚国搬救兵。现在的陈国国君死了,朝廷大乱,楚国也没费多少功夫就把陈国收了。顺便把夏徵舒车裂了。这下子夏姬没了依靠,直接被送到楚庄公面前。楚庄公一看,哇,这寡妇,韵味十足啊,顿时也动了心思。但是群臣力谏,楚庄公只好拿把她赐给了身为鳏夫的楚国贵族尹襄老。寡妇配鳏夫,这下应该没问题了吧。结果没多久,尹襄老又去世了,这下夏姬又成了寡妇。楚国的大夫屈巫见此便向夏姬表白,要娶她为妻,夏姬一感动,就和屈巫私奔了。

总结一下,夏姬做寡妇后,和多人发生关系,导致了国破家亡,可以说是寡妇里面“成就”最突出的了。后世便以此做警示,来劝诫寡妇要守妇道。

顺便感慨一下古时候的医疗水平。如果医疗水平还夏御叔也不可能那么早死,毕竟当时才壮年,那夏姬也不会惹出那么多幺蛾子了。


白雪公主的后妈737

寡妇门前是非多,这话是说死去了丈夫在独自生活的女人,容易引起别人对她的私生活的话题与兴趣,从而有很多的评头论足,传言流语。它的上半句是:鳏夫房顶炊烟少。这话是指老而丧了妻子的男人没有做饭。与寡妇门前是非多是一个全句,对应而来。


古代的女人失去了丈夫,都有着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戚伤之感,还必须得遵从三从四德,不能改嫁他人,若有与男人单独说话接触,就会招惹来谣诼横祸,唾沫乱飞。旧观念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没有了丈夫,独自生活会很艰难,必然有些女人想找到其他的依靠,这情形下,就会招来一些心术不正的男人来占便宜,探头探脑的来瞅机会想成好事儿,这样就更容易惹是生非了。

如今的现代社会,观念已更,但在农村偏僻的地方还是会余有这样的旧思想的。女人是个独立的个体生命,完全有权利去昂首阔步走人生,更有权利在失去丈夫后重新选择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