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成立“执法小分队”,解决基层“老”难题!

一台综合执法车

四位执法部门负责人

每天不少于6小时的流动巡查

……

今年3月,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党委吹哨,区综治办牵头建立由区公安分局治安支队、交通支队、区交通局、区城管执法局人员组成的“S1线综合执法小分队”,自成立以来,共开展了黑车、游商清理等环境秩序综合治理工作814次。

成立“S1线综合执法小分队”

门头沟区永定镇“S1线综合执法小分队”成立后,石门营S1线石厂站周边,曾经被胡乱停放车辆侵占了300余平方米土地,已经回归干净平整,原来“满天飞”“满地跑”的塑料袋都消失了,绿化植被栽种也准备就绪。

门头沟成立“执法小分队”,解决基层“老”难题!

◆ 门头沟区石厂站S1线综合执法小分队进行执法检查

“S1线综合执法小分队”常驻在永定镇政府,专门负责S1线周边沿线的环境综合整治。综合执法队中,交通局和交通支队负责管理乱停车等问题,城管负责管理游商摊贩和渣土倾倒等问题,治安支队负责管理社会秩序等问题。

永和新苑居民孙保军说:“以前这里环境特别乱,乱停车,四周小商贩聚集。我们在旁边住的都不敢出来遛弯。执法小分队来了,一下就变了,老百姓都特别高兴。现在整治完,你看,环境多好!以后S1线与苹果园接轨到城里就更方便了。”

“S1线综合执法小分队”成立后,治安支队派出一名执法经验丰富的副队长负责治安秩序;交通局、交通支队派出专业执法人员纠正违法行为并在石厂总站设立隔离栏杆,从根本上减少车辆乱停乱放;城管队员加大巡查力度,根据游商摊贩高发的时间段往返巡查,避免反复。

门头沟成立“执法小分队”,解决基层“老”难题!

◆ 北京市门头沟区S1线石厂站

探索“1+N”信息反馈渠道

门头沟成立“执法小分队”,解决基层“老”难题!

◆ 门头沟区永定镇实体化综合执法中心,大数据平台具有视频会议、视频监控、指挥调度、流动人口、智慧楼宇和执法记录库六大功能

探索“六定一随时”运行模式,形成工作合力。

依托综合执法中心建设,建立“定人员、定目标、定职责、定任务、定流程、定考核、随时会商”运行机制,注重管人与管事相结合,确保各执法部门职能得到有效发挥。

探索“综治兜底、督察督办”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及时与区综治部门对接,成立由区综治办牵头,各相关部门组成的专项工作综合执法小分队,常驻属地开展联合巡查检查和综合执法行动,同时镇城管执法队配合做好巡查盯守。镇党委对工作中出现的难点问题随时报告区综治办、两办督查室,由两办督查室进行协调督办。

建立“互联网+综治执法中心指挥平台”

门头沟成立“执法小分队”,解决基层“老”难题!

◆ 门头沟区永定镇实体化综合执法中心

在巩固“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已有创新成果的同时,把落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作为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有力抓手,门头沟区永定镇探索建立了“互联网+综治执法中心指挥平台”,成立了包含19个区级单位、11个镇级部门的综合执法中心工作组,实现了“三个结合”:即问题线索上下结合、执法手段上人员与科技结合、执法方式上固定与流动结合,实现了良好的治理成效,更为地区发展增添了活力。

门头沟成立“执法小分队”,解决基层“老”难题!

◆ 图为门头沟区永定镇实体化综合执法中心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不仅让S1线周边的环境变了样,还破解了许多老旧小区的难题,大峪街道的背街小巷整治难题、城子街道老旧小区遗留的难题、潭柘寺镇的农民上楼脏乱差等难题的解决进度明显加快。

为确保这一制度的有效落实,门头沟区调动了全区28家单位共同参与,制定了细致的落实方案和严格的考核体系,列明了14项具体的考核标准和任务内容,确保工作可以落到实处。其中,人保局、社工委、农工委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基层考核评价制度,街道、镇对区政府职能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的考核结果占被考核部门绩效权重的三分之一;综治办、编办负责加强街道乡镇实体化综合执法平台建设,做到职能联合、机构整合、力量融合;财政局负责强化街道经费保障工作,每年财政资金将拿出一定数额专项经费开展相关工作。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是落实各项工作“最后一公里”的保障机制,以此来解决长期存在的“管得了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了”的问题。

门头沟区委书记张力兵表示,下一步,全区上下将进一步提高站位,推进街乡实体化综合执法平台建设,以首善标准抓好落实,不断加快现代化生态新区建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