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會日久生情,從心理學角度怎樣解釋?

趣看劇

為什麼會日久生情?我這個非心理學專業的也來試著分析一下:

一:自我的心理折射

兩個人在一起相處久了,異性容易發生愛情,同性容易產生友情。最根本的原因是一種自我的心理折射。在一起相處久了,一起經歷過的時光總是有著很多共同的回憶。當兩個人分開時,會產生痛苦的感覺,其實這種痛苦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自我認知連續性的斷裂。也就是說,當你以為是忘不了他(她)時,其實更忘不了的是自己參與過的那段生命體驗。失戀的痛苦更多的是自己在這段愛情中的付出和自我缺失的空虛。

二:雙方心理的互相影響

除卻利益捆綁等因素,在感情(心理)層面上來講,兩個人能在一起相處很久,在個性上就有能相和的前提(要麼是相似,要麼能互補)。,也就是說在對方身上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對照,在相處的過程中,總能感覺到有利的一面:比如單純的開心、互相學習幫助提升、互相競爭監督進步……在整個相處的過程中,都是彼此互相影響的關係。

三:需求滿足

馬斯洛理論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

親密關係能夠儘可能全面地滿足對方的需求,戀人之間可以滿足生理需求,熟悉了對方之後,瞭解對方的秉性和脾氣,能預知對方在什麼情況下采取什麼態度對待自己和處理事務;對方也同樣瞭解自己,不怕對方會傷害、出賣自己,能較大層面地滿足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就不用囉嗦了,兩個人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種親密的社交關係,彼此尊重和信任是首要因素。而自我實現需求則可以參考第一條和第二條。


姝子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日久生情可能是出於以下原因:

1. 曝光效應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效應叫做曝光效應,它指的是人們對熟悉的事物有著明顯的偏好。比如說,一個剛開始不那麼喜歡的物件,看久了會越來越順眼;在逛超市時,也總習慣選擇那些包裝眼熟的商品。

戀愛也是一樣,當一個人頻繁地出現在你眼前,不斷地介入你的生活的時候,你們之間的人際吸引力也會提高。簡單來說就是“日久生情”。

但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日久生情, 如果一開始兩個人的好感度是負數的話,那麼頻繁出現只會加深厭惡程度。

2. 深層次的自我暴露

兩個人在相處過程中,自然會進行溝通和互動,變得更瞭解對方。

心理學中將一個人告訴他人與自己有關的信息、讓自己被他人瞭解的過程稱作自我暴露。而研究發現,自我暴露能讓彼此增進好感,是鞏固人們的友情或者親密關係的紐帶。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和一個人聊天聊久了,就會從沒有感覺變得漸漸喜歡上對方。

因此,日久生情也可能是因為兩個人在進行深刻的、循序漸進的自我暴露過程中,感受到自己是被對方理解、接受和關心的,從而與這個人的親密感增加,甚至愛上對方。

3. 性生活和諧提高親密感

近些年,人們對性的態度越來越開放,有的人從“約一約”的關係最終發展成為伴侶關係,算是“日”久生情了。

其實,兩個人能否在一段關係中感受到親密與幸福,性是尤為重要的一個方面。性行為的默契同樣能夠增進兩個人的親密感,但是性只是親密關係的一個方面,即使性生活滿意,在選擇伴侶時也要考慮其他因素,比如價值觀、消費觀念等等。


知我心理學

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情感,我們常常會提到一見鍾情跟日久生情。那麼,為什麼會日久生情呢?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們可以怎麼解釋這個情況呢?

1.所謂的日久生情,我們都知道關係雙方除了相識時間長之外,還要有相處的機會多,才可能摩擦出感情的火花。因此,就需要彼此的交際有更多。而從心理學上,我們就可以用重複曝光效應來解釋下“日久”為什麼會“生情”。

所謂的曝光效應,又稱為多看效應、(簡單、單純)暴露效應、(純粹)接觸效應等等,是一種心理現象,通常指的是我們會偏好於我們自己熟悉的人事物。在社會心理學上,這種效應又叫做熟悉定律,因此我們這這種只要經常出現就能增加喜歡程度的現象叫做曝光效應。

但是,需要我們特別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重複曝光,都會增加喜歡的程度,有的也會走向反向,增加厭惡。因此,曝光效應要達到有效的目的,就要有一定的前提:

A.要有特定的對象。也就是說,使用重複曝光效應,是需要該對象最初的態度是中性或是正向積極的,才能夠達到這種積極的效應。比如,追求一個女孩子,要通過這種效應來讓女孩子對自己有點好感,就需要該女孩子原先對自己有一個好印象的,如此才能“日久生情”。

B.要把握好曝光的度。適得其反,否則過多的曝光只會引起厭煩。這也很好理解。關係再好的兩個人,都很難長時間膩在一起,沒有自己的時間,只會讓彼此在這段關係中,久而久之感到窒息。


2.日久生情,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熟悉度降低了人們去冒險的恐懼與未知心理。其實,說到底,就是對於安全感的一種本能需求促使了自己的某些行為發生。對一個人的瞭解,會隨著彼此之間的相處而越來越深,如果這個人符合我們的交友需求,彼此之間相處也很舒服的話,那麼就很容易對關係中的這個人產生好感。而在暈輪效應的作用下,就更可能地去加大對這個人的喜愛程度。因此我們可以說,相識相處相知,讓兩個人的感情更為和諧,甚至更近一層。

總而言之,日久生情,既是真實存在的存在,也是需要特定條件才能產生的。祝好!

以上內容為每日談心的編輯鄭燕雲原創,圖片來源網絡。轉載請聯繫。每日談心是最有趣最有料的心理學媒體,歡迎關注。


每日談心

你好,我是周小鵬,愛我們學院創始人,心理諮詢師,專注解決婚戀情感心理問題。


日久生情是一種美好又複雜的感情,每個人對愛情都有著不同的理解,從心理學角度去闡釋,又會讓你對愛情有不一樣的觀念。

那麼,心理學角度怎麼解釋日久生情這種現象呢?主要由以下兩種理論:


一.愛情的三個基本成分

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的愛情理論,認為愛情由三個基本成分組成:激情、親密和承諾。

激情是愛情中的性慾成分,是情緒上的著迷;親密是指在愛情關係中能夠引起的溫暖體驗,是兩個人心理上互相喜歡的感覺,包括對愛人的讚賞、照顧愛人的願望、自我的展露和內心的溝通。承諾主要指個人內心或口頭對愛的預期,是愛情中最理性的成份。親密是“溫暖”的,激情是“熱烈”的,而承諾是“冷靜”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三種基本成分,都只有通過一定的時間,才能體現出來。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日久生情”。


二.重複曝光效應

曝光效應(the exposure effect or the mere exposure effect)是一種心理現象,是指的是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會心理學又把這種效應叫做熟悉定律,我們把這種只要經常出現就能增加喜歡程度的現象叫做曝光效應。

心理學研究者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研究來說明簡單曝光效應。在一個學期開始時,研究者讓大學女生在某些課堂上分別出現15次,10次或5次。然後,在學期末讓該課堂真正的學生看這些女生的照片,並詢問他們的反應。結果非常清楚:越熟悉的女生(即出現次數越多的女生),對學生越有吸引力,比那些從未看到過的女生更讓他們喜歡。

這樣也就是為什麼,越是熟悉的、相處久的人,我們越有可能愛上的原因。




周小鵬

有的戀愛是“一見鍾情”,有的戀愛是“日久生情”,但是這都離不開一個“看”字,對越熟悉的東西越喜歡的現象,心理學上稱為“曝光效應”。比如我們將自己的朋友在和陌生人做比較的時候,通常會覺得朋友比較優秀。有個人的女友讓他給她的同學介紹男朋友,他說出了一個名字,女友簡直跳起來:“啊,他哪裡配得上我同學?”其實,她同學並不見得有多美,不過,在她眼裡,同學可能很優秀,別人高攀了。

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查榮茨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向參加實驗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讓他們觀看。有些照片出現了二十幾次,有的出現十幾次,而有的則只出現了一兩次。之後,請看照片的人評價他們對照片的喜愛程度。結果發現,參加實驗的人看到某張照片的次數越多,就越喜歡這張照片。他們更喜歡那些看過二十幾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隻看過幾次的新鮮照片。也就是說,看的次數增加了喜歡的程度。

不過,“曝光效應”並不是萬能的,它取決於第一印象。如果第一印象很差,見面越多就越討人厭,反而起了副作用。

除此之外,大腦中還有兩種物質也在愛情中起著不同的作用。

一種重要的愛情物質是dopamine(多巴胺),它能產生一種很歡欣的感覺。多巴胺是去甲腎上腺素生物合成的前體,為中樞性遞質,可增加心肌收縮力、心輸出量、腦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對周圍血管有輕度收縮作用,升高動脈血壓。多巴胺的作用之一是刺激oxytocin(後葉催產素)的分泌,這種激素能影響婦女的分娩和哺乳,有消除緊張和抑鬱的作用。一般認為擁抱時所感受到的那種安全感和滿足感與這種激素密不可分。   

另一種是endorphin(內啡呔),又稱婚姻激素。   

所有有過戀愛經歷的人都知道,愛除了激情外還應該有些其他的東西來填補,這就是內啡肽。內啡呔的效果非常接近於鎮靜劑,可以降低焦慮感,讓人體會到一種安逸的、溫暖的、親密的、平靜的感覺。內啡呔所帶來的感覺是和多巴胺之類的物質完全不同的,後者使我們喜歡愛情,而前者讓我們沉浸於愛中。雖然這並不能讓人激動和興奮,但這種溫馨的感覺一樣能使人上隱。一般來說當一個婚姻存在的時間越長久,這種狀態也就會越牢固,這裡面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夫妻雙方已經習慣了內啡呔所帶來的寧靜。


心理社工師約納

一見鍾情,多是對方的容貌,對方的舉止言談,對方的穿著打扮,亦或是對方的某個動作,打動了你,讓你產生的好感。

日久生情,多是接觸的好久漸漸的覺得對方真的很好,從而有了好感,暗生情愫。

說白了這其實就是適應了,你的言談舉止,你的生活小節,甚至是你的缺點等等對方都不在意,而對方的所有你也喜歡,那麼就都有好感這就是日久生情。沒有什麼大道理可言,就一句話適應了對方,我們常常看到有些人見面就掐,離開就想,就是這個原因,所以我們不論戀愛還是交朋友,都會選擇適應,只要適應了,那缺點都是優點,(其實不是缺點都是優點,只是包容了)全都是優點了,那愛就一定會很深厚了,就不會有無可奈何了,也就少了痛苦。

各種的不待見,各種的挑刺,能有情可生嗎?也就沒了下文。

彼此適應才能日久生情,人與人之間才能天長地久。我想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不知對否?


京西玉人


魚龍混雜

所謂的日久生情,就是相處的日子長了,心與心之間的距離近了,於是就產生了感情。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心理學家榮茨曾進行過一次實驗,他要求一群大學生觀看相冊。


相冊裡出現的人對大學生而言都是陌生人,但是出現的頻率不同,有的出現一次,有的出現十次,甚至二十次。


然後要求大學生對相冊裡的人進行評價,結果是,出現頻率越高的人,被喜歡的程度也更高。


從而也可以得出結論,當你和一個相處的時間長了,難免會產生一種自然的依賴以及情感,無論是朋友還是情人之間的關係。


甚至對於動物,也是一樣的。小貓小狗養的時間長了,也會產生感情的。也可以聯想到一句話,

時間是最長情的陪伴。


初次見到一個人,可能不會留下什麼影響,當你第二次見到這個人的時候,你是不是開始了回憶?在哪裡見過呢?當你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你們會不約而同的向對方打招呼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就是傳說中的“曝光效應”。其實“曝光效應”在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說,我們剛換了新發型新衣服,怎麼看都覺得怎麼彆扭,但是過幾天之後新發型新衣服被我們看習慣了,我們就會覺得越來越好看了。


這就是因為曝光效應在起作用,其實人與人之間也是這樣,相比於陌生的人,我們會和時間在一起久的人談的比較好。


所以,如果說想要去獲取別人的好感,不妨多在這個人面前露露臉。


因為和熟人在一起就不一樣了,心靈的大門會不自覺的就打開了。


對於有著共同愛好和共同語言的朋友來說,情感的快速發展也是可以進行的,比如異性朋友發展成為了戀人或走進了婚姻。


同性朋友可以一起購物,或一起踢踢足球打打籃球之類的。


總的來說就是時間長了,對彼此之間有一種信任,而願意共同交往下去。


人的心思有時候往往就是那麼的奇妙,曾經沒有交集的兩條平行線,一旦靠近在了一起,就形成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無論是戀人間的愛情,還是家人間的親情和朋友間的友情,都離不開日久生情。


這種感覺就像是美酒,時間越長,味道越濃。




有書知道


日久生情確實有心理學上的理論依據。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個心理學概念“

曝光效應”,也叫多看效應、(簡單、單純)暴露效應、(純粹)接觸效應等等,它是一種心理現象,是指的是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會心理學又把這種效應叫做熟悉定律。

在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扎榮茨(Robert Zajonc)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室實驗,證明只要讓被試對象多次看到不熟悉的刺激,他們對該刺激的評價就要高於其他被試沒有看到過的類似刺激。 研究者在這些實驗中採用的刺激有英文單詞、中文漢字、繪畫、面孔圖片、幾何圖形和聽覺刺激。


在另一項改進的研究中,通過速示器以非常短暫的時間間隔給被試呈現圖片,由於時間太短被試根本無法有意識地知覺到圖片的具體內容。這種閾限下的曝光同樣會出現此一效應。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真實的情境下,沒有了嚴格控制的實驗室環境,這種閾限下的曝光效應通常很微弱,不太可能發生。 扎榮茨認為人們在無意識的認知情況下,仍會發生曝光效應,即“無需推論的偏好”。


“曝光效應”應用的最多的是廣告領域,利用不斷地曝光來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度和熟悉度,消費者在一堆同類型商品中會更傾向於購買通過廣告已經熟悉的品牌。

“曝光效應”會有限制條件:

1)一開始就讓人感到厭惡的事物,無法產生曝光作用。

2)如果兩個人彼此之間已經有一些衝突,或是性格上本來就不合,愈常見面反而愈擴大彼此的衝突。

3)過多的曝光會引起厭煩。

所以要取得良好的“曝光效應”就需要另兩個心理學概念“首因效應”、“近因效應”的幫助。“首因效應”是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近因效應”是指當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項目的記憶效果優於中間部分項目的現象。


由此可知,如果你與一位異性在第一次接觸的時候就給對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之後又不斷出現在他(她)的生活中,你就有很大機會獲得他(她)的青睞,如果你在表白之前的最後一次見面又適當地給對方留下了一個好印象,那麼你的表白成功率會極高。(當然,還需要兩人性格較為合適,以及不要過度曝光)

關於華大

原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始於2003年,專注心理諮詢、心理培訓、企業EAP。300多名富有實戰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團隊,600餘名志願者服務團隊,30門電話組成的免費公益心理服務熱線向社會提供服務。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男女之間為什麼會日久生情?這個問題很簡單,男女之間交往靠的就是異性吸引和相互好感,當雙方產生精神思想靈魂共鳴和依賴的時候,感情自然而然的就產生了。再說日久生情講的是男女雙方的接觸是一個遞進的過程,在接觸中雙方互相瞭解,互相依賴,慢慢產生愛情的萌芽。試想一下,如果男女雙方不認識,不聊天,怎麼談心,怎麼生情?


一、兩性依戀形成

人類在漫長進化過程中,形成一種本能:喜歡和熟悉的人產生感情。男女雙方越熟悉對方,感覺對方能給自己帶來安全感。男女在愛情中選擇熟悉的人,其實是符合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利益的。男女雙方經常和對方見面,相處的時間長了,會增加相互的好感,時間一長,感情也就萌生了,這就是日久生情。

二、男女熟悉度增加萌生愛情

一對男女朝夕相處,相互感覺對方不會傷害增加,隨著雙方的瞭解,對方根本不可能傷害自己。如果自己的生存和安全都可能從對方那裡得到很好的保障,再加上雙方在一塊很快樂,隨著雙方熟悉度的增加,感情就隨之逐漸升溫了,時間一長,感情也就萌生了。

三、雙方產生依賴

男女雙方在一起時間長了,相互之間會產生一種依賴,就像大家都知道聊天是會聊出感情的,就是這樣一種道理。在一起時間長了,兩人之間共同的性格脾氣愛好,接近相同的觀點思想,兩人相互慢慢的接近,一種彼此相互的喜歡,欣賞,敬佩,尊重,瞭解,明白,就是這樣一種多種因素在裡面!

四、佔據對方的內心世界

異性之間由於長期相處日久生情,不是汙的那種日,其實是很普遍的。同學之間,同事之間,玩伴之間,都有可能相處久了產生感情。你想的最多的人是他,他就很容易佔據你的內心世界,之後他會慢慢佔據你的外部世界。就像一對男女在荒島環境中,只有他一個人能夠佔據你的世界,很自然的日久生情了。

五、男女之間的熟悉定律

所謂那女熟悉定律是指男女之間都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男女見到某個人的次數越多,就可能越覺此人更加招人喜愛、令人愉快。如果一方看上另一方,只需要經常在另一方面前晃悠,或乘機靠近對方都是不錯的選擇。男女雙發經歷的事情多了,在一起的感動多了,雙方之間的好感也就多了。慢慢的,愛情裡的男女糊里糊塗,就朝著快樂溫暖的地方奔跑,日久生情,人之常情。

最後,為了你能看到我更多的回答和文章,為了鼓勵我繼續創作,請你點擊文章上方的“關注”兩個字,謝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