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爸爸的孩子成長會是怎樣的?

raoyaoting


爸爸媽媽都是孩子成長中重要的力量,一般來說媽媽提供給孩子溫暖、情感的支持,爸爸則是孩子的精神引領人,提供邊界、規則、方向性等方面的指引。可以說一邊是感性,一邊是理性,二者都是重要的。

爸爸媽媽合作養育出來的孩子,會人格相對健全,既有溫情善良柔軟的一面,又有堅強勇敢果斷等力量性的一面。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果父親缺失,除了不利於培養孩子上述邊界、規則、方向性、堅強、勇敢、果斷等性格特質之外,還可能不利於孩子對生活的全面體驗,如果是男孩子,可能很難以父親為楷模去開始他男性生活之路;如果是女孩子,可能很難了解男性具體的生活狀態。

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只生活在男人圈或女兒國,他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全面的。一個人形成畸形性格,與他兒童時期對世界的片面觀察有密切聯繫。

如果孩子的成長環境中,父親缺失會缺失的情況下,可能在以下幾個方面造成影響:

1、責任心的培養:

在家庭中,父親的形象往往是一家之長,也是家庭經濟責任的主要承擔者。父親往往作為孩子的“精神偶像”或者“力量榜樣”存在。父親在孩子責任感、人生方向的建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獨立性的培養:

母親天生的情感屬性,容易導致對孩子不敢放手,更加呵護,怕孩子經歷意外和傷害。而父親對孩子的態度多半比較放手,鼓勵孩子獨立自主,承擔責任。

3、情緒的穩定性:

由於生理差異,導致女性與男性的情緒穩定程度,情緒表達方式都有所不同,母親常常更感性,父親常常更理性。父親缺失的孩子,有可能造成缺乏學習理性控制和理性表達情緒的機會。

4、運動習慣:

運動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多好處,母親與父親相比,對運動的愛好天生有所差異。父親參與養育的孩子往往更愛運動,合作精神更強。

5、性別認同:

父親往往是男孩子的成年男性榜樣,成為他性別認同的對象;父親往往是女孩子的成年男性交往對象,成為她認識男性的窗口。這些都對將來他們長大的性別認同,與親密關係的建立相關。

如果家庭中父親的角色已經確定會缺失,那麼:

1、從以上5個方面,母親要有意識、適當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思維習慣,儘可能給孩子創造這幾個方面男性可以帶給孩子的體驗。

2、儘可能讓孩子接觸大家庭,或者親友中的成年男性,讓孩子有機會在家庭之外體會到成年男性的特質。

3、儘可能給孩子尋找到家庭外的“男性精神導師”,這個“導師”可以是孩子喜歡的老師、教練、或者家族中某位孩子喜歡的男性親屬。

父親對孩子的作用確實非常重要,但在有限的條件下,儘可能幫孩子找到可以模仿、可以信賴的成年男性形象,是我們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可以提供的最大幫助。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蘭海

父親永遠是孩子小時候最好的玩伴,這是任何玩具都無法取代的。

父親也是孩子內心不能缺失的一角,缺失了,會讓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

作為一個父親,讀到今天的文章,感慨萬千,因為帶孩子的路上,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總是讓母親們變得神經緊張,父親們變得戰戰兢兢。

我們要承認,在我們中國的傳統中,男主外,女主內的思維還是大勢,教子的重任還是在母親身上。

但如今大家都開始認識到了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這個角色是不能缺位的。

孩子的生命裡,不是每一場風,都需要躲進母親懷裡;不是每一場雨,都需要一把慈愛的傘。人生有許多滋味,是必須體驗的。小小的感冒,輕微的擦傷,根本無須大驚小怪,以至於要吊銷父親的執照。

星期天中午,在一本幼教雜誌上,我忽然看到一份很有趣的測試題:“ 測測你的孩子,是否擁有完整的愛,是否擁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我急忙叫來兒子,因為第一部分的題是要求孩子答的。父母中,誰教會你係鞋帶,誰帶你放風箏,誰告訴你摔倒了要自己爬起來……兒子胖胖的手,捉著水彩筆,一格一格地打鉤。每一格選的都是媽媽。我的心生出滿滿的甜蜜。

第二部分,要求家長選擇。孩子的心事會告訴誰,孩子的性格與誰相近,誰為孩子鼓掌最多……我不假思索,飛快地打鉤,所有的題答完,依舊是同一個答案——媽媽。此時的我,胸中洋溢著無限驕傲。

比照評分標準,我樂滋滋地算分。滿以為會得優秀。可結果,卻令我瞠目結舌,竟只得了可憐的五十分。結論更是觸目驚心:“您的孩子,嚴重缺乏父愛,這將會影響孩子的心態,造成孩子性格的缺陷。”

不錯,孩子確實有些內向,也很膽小。我以為等他大些自然會好。現在才明白,這根本不是年齡的問題。那樣疼孩子的老公,從何時起,離孩子越來越遠了呢?我苦苦地思索著……

是了,那個早春,乍暖還寒。老公抱著半歲的兒子,興沖沖地去看新開的桃花。回來時,兒子的小帽子和小圍巾全丟了。當晚,孩子因著了涼發燒嘔吐,折騰很久。看著孩子受罪,我足足抱怨了他一個晚上,他也紅著眼睛後悔不迭。

還有,我因加班,讓他照顧孩子半天。孩子卻從床上跌下來,嘴唇腫起老高,額上碰了一個紅腫的大包。這也讓我大大地發了一頓脾氣。

就在去年吧,他興沖沖地帶孩子去划船。結果,剛上船,好動的孩子就落水了。幸而水淺,僅僅溼了衣服,磕破了鼻子。那一回,他也很懊惱,說自己太笨,天生不會帶孩子。

還有,還有……真的是太多太多了。老公一次次失誤,一次次被警告。終於,他被那張無形的紅牌罰下,再也不敢輕易地靠近兒子。

從此,有關兒子的大事小事,我一手包攬。兒子也習慣了事事找媽媽。無奈的老公,不得不接受這種疏離。有時,他看著我們的親密,眼神裡是羨慕和落寞。

我沒想到,自己這樣辛苦,這樣努力,給孩子的卻是一份殘缺的愛,一個不健康的成長環境。如果不是這本雜誌提醒,我不知要到何時才能發現,孩子幼年的記憶裡,已經缺失了最寶貴的東西。

我汗涔涔地,把書捧給老公看。他只掃了一眼,就漫不經心地笑了:“ 這些幼教雜誌,小題大做,專門唬你這樣的人!”我鄭重地告訴他:“ 孩子的成長,是一次又一次美麗的盛典,而父親和母親,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沒有人可以缺席,這一場又一場人生的盛典!”

我說,從幼兒園到小學,老師們大都是女性,孩子不缺乏母愛。如果父親不能融進孩子的生活,他童年的世界就只有半片天空。老公不再嬉笑,若有所思。

轉眼就是黃昏,外面下著微雨。我鼓勵老公,帶孩子去散散步。我卻在後面,悄悄跟著他們。雨漸漸大起來,我剛要招呼父子倆回家,卻看見孩子跟著爸爸,肆無忌憚地踩著水嬉戲、叫喊。

他們的笑聲格外歡暢。

這一剎那,我忽然明白:

孩子的生命裡,不是每一場風,都需要躲進母親懷裡;不是每一場雨,都需要一把慈愛的傘。人生有許多滋味,是必須體驗的。小小的感冒,輕微的擦傷,根本無須大驚小怪,以至於要吊銷父親的執照。

又隔些時候,老公帶著孩子,去度假村玩。三天後,孩子回來了,臉曬得黑紅,鬧喳喳地,似一隻小雀兒,說他跟著爸爸捉小魚了,爬樹了,躺在山坡的草地上,看棉花糖一樣的白雲了……

孩子興奮地說:“如果跟媽媽去,一定不許這樣玩。”是的,世上做媽媽的人,總有太多的小心,有太多的不許。把孩子當花瓣,當珍珠,當最薄脆的瓷器,捧他們在溫暖而逼仄的掌心。在這樣的呵護裡,我們的孩子,又怎麼會長成青松,長成磐石,長出百折不撓的勇氣!

兒子的胳膊,被樹枝剮破了,腳也磨出了水泡,連外套都被劃了個大口子。聽爸爸說,蚊蟲的叮咬,還讓他哭過好幾次。其實,這又有什麼呢?疼痛、疲憊、傷心,未嘗不是一種收穫。而爸爸所給的,是鈣、是鐵、是鋅,是生命裡不可缺失的營養。

兒子變了,他不再怕黑,不再怕蟲子,不再動不動就哭。幼兒園老師說,打疫苗的時候,他平靜地站在最前面。有個小女孩嚇得簌簌發抖,他像個小小紳士般,在一旁鼓勵她。

面對兒子的變化,我備感欣喜,老公卻接到通知,他被調往西部油田,坐火車要兩天才到。他和孩子,剛剛靠近,又要分開。這一回,在千里之外。兒子聽到爸爸要走,用漫畫書擋住眼睛,輕輕啜泣。

我們都沒有放棄。在送別的站臺上,老公教兒子,一遍遍揹他的手機號。父子倆常常通話很久。那些數字驚人的話費單,糾結在我心裡,生出一絲絲煩惱來。直到兒子告訴我,爸爸說,他要聽著我長大。

我的心,忽然柔軟起來。聽著孩子長大,對於父親,像聽小苗拔節,花蕊輕揚,春風從窗前呼啦啦地赤足跑過;對於孩子,世上有個最愛的人,無論何時何地,都會耐心傾聽他心裡所有的聲音。這,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情。

七天長假,原與朋友相約,搭她的順風車旅遊。可現在,我決定去看老公。朋友問我會不會算賬:一票難求的艱辛,四天旅途的疲憊,僅換得戈壁荒原上三日匆匆的相聚。只有傻子,才會這麼幹。

朋友是個精算師,她樣樣都算到了,唯獨忽略了一個孩子的感受。這不怪她,因為她還不是母親。

兒子終於見到了爸爸工作的地方。鑽塔,野營房,用電熱杯煮的掛麵,都讓兒子覺得新鮮。一出門就是莽莽戈壁。牽著爸爸的手,兒子認識了胡楊樹、坎兒井,看到了大漠圓圓的落日,甚至經歷了一場,昏天黑地的沙塵暴。

在回家的旅途中,我給兒子講故事。他往常愛聽《小紅帽》《白雪公主》《海的女兒》,這次卻不要聽了。他振振有詞地說:“ 那些故事裡的人,遇見了困難,只會坐著哭,等別人來救。我要聽爸爸講的孫猴子、魯濱遜、羅賓漢,在危險時,他們會救自己,也會救別人。”

我怔住了,一旁的乘務員笑起來:“ 爸爸和媽媽,真的不同呢,連講的故事,都是兩樣的。”窗外,戈壁與綠洲交織著,有一種別樣的風景。兒子彷彿又長大了一些。

這個秋天,兒子上一年級了。老公又接到通知,他將要遠赴哈薩克斯坦。那裡,有公司的合作項目。這次,兒子沒有哭,他自作主張,去郵局買了很多信封和郵票。他與爸爸相約,每週寫一封信,把彼此的消息告訴對方。

聽兒子驕傲地大聲朗讀爸爸的信,看兒子坐在燈底下邊查字典邊寫信,再陪著他去郵局寄信。秋風漸涼,通往郵局的那條路,已被落葉染成金黃。彷彿一夏的陽光,都錦繡一般重重疊疊地鋪陳著。路有多遠,陽光就有多遠。

我聽見每片葉子都在唱歌。我相信未來的日子裡,無論遇見什麼,我的孩子都會快樂而勇敢地往前走。


大二的啊爽

沒有爸爸的孩子成長會是怎樣的?在心理諮詢的工作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單親家庭或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這些人表面看起來與普通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差別不大,但是如果你和他們就親子關係展開會談,總讓人感覺到他們的確缺失了很多很多。

國內外有很多有關“父親缺失”的研究,父親缺失是指由於分居、離異、死亡等原因導致的孩子缺少父親的關懷的現象。父親缺失後對孩子有那些影響呢?

第一、 父親缺失會影響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國外曾有學者採用《人際問題解決能力測驗》 測查了25名父親離開超過8個月的4~5歲的幼兒,發現父親缺失的孩子的得分要顯著低於父親存在的家庭的孩子。

第二、父親缺失會影響兒童認知發展和學業成績。

第三、父親缺失會影響兒童道德發展和犯罪行為的發生。父親缺失家庭的男孩比父親存在家庭的男孩在內部道德判斷、接受批評、道德價值和規則習得能力上要差。此外,父親缺失家庭中兒童面臨更高的犯罪風險。

第四、父親缺失會影響兒童性別角色發展。父親是兒童眼中的保護者、教育者和自己未來理想化的形象,兒童會將父親作為榜樣進行模仿學習,使自己的行為越來越像父親,在模仿學習的過程中,男孩會變得更有男子氣,變得堅強、勇敢、理性。如果父親缺失,因為長期受母親的影響,男孩可能會發展出偏女性化的性格特徵。

如何彌補父親缺失所造成的影響?其實,有時替代父親位置的可能是其他重要他人,這個人可以充當或扮演父親的角色,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內化和模仿學習的對象。


鵜鶘心理夯小七

 缺失父愛:

美國心理學家通過調查發現,那些沒有得到足夠父愛的孩子情感障礙十分突出,出現焦慮、孤獨、任性、多動、依賴、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攻擊性強等行為缺陷的現象較為普遍,甚至與成年後的不良生活習慣都有一定關係。心理學家據此提出了“缺乏父愛綜合症”這一概念。患有“缺乏父愛綜合症”的孩子成年後出現神經質、精神病或人格障礙等心理疾病的比率以及犯罪自殺率均比其他寶貝偏高,並且有可能影響他們成年後正確地處理兩性關係,導致不幸的婚姻生活。

渴望父愛,這是男孩最深沉和迫切的心理需求。他渴望一位強健而富於幽默感、粗獷而溫和、自信而關愛、智慧而謙遜的男人在他身邊,向他注入真正的“男人氣”。男孩需要與父親呆在一起,幫助他建立起對周圍世界的安全感與自信心,從父親那裡學會做一個男人。女孩則需要通過父親瞭解男人並學會與男人相處的技巧.不良的家庭因素對孩子心理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尤其是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常被父親拒絕、否定的孩子,容易焦慮。

心理學家甚至指出男孩的“父愛飢渴症”,即男孩到達青春期時,往往疏遠甚至厭惡父親,這種疏遠和厭惡摻雜著得不到父愛的失望與悽苦。他盲目地去嘗試種種可能補救的辦法,包括抽菸、喝酒、甚至性放縱或吸毒。渴望父愛,這是男孩最深沉的心理需求。男孩與父親在一起,培養對周圍世界的安全感和對個人前途的自信心。心理學家認為,父愛是幫助男孩走向健康之路的起點。

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指出,在孩子成長中,父母因性別角色、社會分工、家庭分工的不同,應各自運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擔負起不同的教育任務。一般來說,母親偏重於生活和情感,父親偏重於精神和心理;母親強調穩定,父親強調創新發展;父親傳遞給兒子的是堅強、勇敢、承受力強等陽剛之氣,母親傳遞著細膩、呵護、富有同情心等陰柔的一面。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才造就了孩子健全的心理素質。相反,如果過分地強化或弱化某一方面,都將影響孩子的心理成熟和性格完善。

例如,在父愛不足和母性親情過強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容易養成膽小,意志脆弱、缺乏創新精神、過於依賴別人的性格。尤其對女孩而言,過於關愛的“保姆式”父愛,更會導致孩子情感和性心理發展方面的障礙。

又如,當孩子提出問題希望父母解答時,父親很少有耐心面面俱到地講完,總讓孩子自己去看去想,仍給孩子留下困惑和疑慮;而母親卻會把答案和盤托出,說出結論。從表面上看,父親的方法有點“粗”,但促使孩子多思索,是一種很好的意志鍛鍊。由此可見,強化父愛在培養孩子的健全心理,使男孩真正成為男子漢方面的作用有何等重要。這一作用正是母愛不能替代的。

父親在教育孩子時切忌簡單粗暴。許多父親在與孩子相處時並不夠耐心,尤其是看到孩子身上的缺點,例如:學習成績差、寫作業磨蹭等問題,心裡就起急,忍不住就要打罵孩子。所以,許多孩子都反映:怕爸爸。孩子在這樣的高壓管制下,不僅缺點沒有改掉,反而變得沒有自信心,性格退縮,或者脾氣逆反暴躁,不好管了。所以,父親要學會和孩子交朋友,這樣才有利於教育孩子。

父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在一些單親家庭中,母親一個人帶著孩子,她們認為再婚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就為了孩子而不再選擇婚姻,或是害怕結婚。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果缺乏父親的影響作用,男孩容易變得女性化,女孩容易依戀年長男性,或懼怕、不信任男性。還有的離婚母親會不自主地把對丈夫的埋怨、仇恨灌輸給孩子,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投下了抹不去的陰影,在他們長大後就會影響他們的人際關係、擇偶觀念和婚姻生活。

從多起心理諮詢的案例中發現,父愛缺失的男孩子,往往不知道作為男人,應該有什麼樣的使命。由於缺乏男性榜樣,他在性別認同,不知道怎樣對待異性。由於缺少成年男性的道德指引和行為規範,他缺乏自律,情感和性格也很不穩定,有的膽小怕事、優柔寡斷,有的脾氣暴烈、做事衝動,有的則抑鬱寡歡、自暴自棄。

父愛缺失的女孩子,由於在幼年時沒有得到成年男性的接納和認可,容易懷疑自己作為女性的存在及其價值。由於缺乏男性偶像,她不知道男人應該是什麼樣的,應該怎樣對待女性才是平等的關係,有的會窮盡一生、付出很大的代價,去討取男人的歡心。對於她來說,愛是痛苦的。她會不由自主地愛上比她大很多或者對她漠不關心甚至虐待她拋棄她的男性,因為她沒有從父親那裡得到正常的男性的愛、呵護與尊重。她們的內心會產生嚴重的不安全感,對兩性間的親密關係也會更加渴望,以至難以把握男女之間的尺度,出現情感冷淡或狂熱。

對這一問題,最有發言權的當屬哈佛大學的羅斯派克博士。他在這一領域曾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派克認為,父親對女兒個性和性心理的影響有時甚至超過母親。父親對兒子,往往會提供較多的獨立機會,而對待女兒,卻容易走向兩個極端———疏離或鼓勵她們的依賴性。疏離的結果使她們更容易產生慕男情結,變成感情隨便的“花痴”;而縱容女兒的依賴性,則容易使她們變成沒有主見的“牛皮糖”。羅斯派克博士還認為,女孩子社會化的過程往往是父親影響的結果,如果一個女孩子缺乏父愛,那麼她的社會化水平就會比較低、性觀念也比較混亂,發生不當性行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孩子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愛,小時往往會出現焦慮、抑鬱的情緒,到了青春期,他們會猛然意識到被父母“拋棄”,會以評判的心情來審視父母,並把對父母的憤怒投射到社會和他人身上,從而出現操

行障礙、與人交流障礙等。


像風一樣吹過4

圈圈跟你分享一個單親媽媽育兒的故事,誰說沒有爸爸陪伴,孩子就教不好?

不知從神馬時候開始,每逢佳節之前,朋友圈就被各種“請不要這樣逗孩子”刷屏。

一家團圓,親朋相聚,這難得高興的時光簡直要變成撕逼戰場了!你的孩子不能被問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你的孩子不知道管對方叫叔叔還是哥哥;別人說一句你媽媽喜歡弟弟不喜歡你了,你的孩子就相信瞭然後難過的哭了……

此刻我真是不懷好意地笑了,你的孩子被你養的這麼Low,然後還好像是全世界對你孩子不善意造成的!

說到這裡,必須表揚一下我的閨蜜,有野草般的毅力頑強生活的女人,離婚了卻一個人帶著娃更瀟灑的生活,賺的一手好錢,燒得一手好菜,身材練到一度讓我嫉妒的必須要把她拉黑才能有勇氣吃個飯。

果然有其媽,必有其娃!得體,懂禮貌是必須的,我偷偷把她5歲的姑娘內定為我的兒媳婦,當然,我還是那個萬年不變的惡婆婆!

惡婆婆常常會故意找茬問她些惡意滿滿的問題來考驗(zi)她(qu)情(qi)商(ru)。你們感受一下:

那天下午,我帶我兒子和我兒媳婦去吃高大上的哈根達斯,周圍坐的都是一桌桌小情侶,我便悄悄問兒媳:“小芮,你知道你媽有交新男朋友了嗎?”

小丫頭一邊把一大口冰淇淋放進嘴裡,一邊略帶鄙視的微笑著說:“阿姨,你好八卦!”

我默默流下三滴汗。

但是我不死心好嗎?接著問:“你媽媽要是給你找個新爸爸,你不喜歡他,或者他不喜歡你,怎麼辦啊?”

小丫頭想了一會,(我心裡竊喜,被我問倒了吧?)然後聽她幽幽的說:“我也不知道怎麼辦啊,你知道怎麼辦嗎阿姨?”

現在換做我愣在那裡不知如何回答。

然後小丫頭樂呵呵的說:“大人都不知道怎麼辦,小孩當然也不知道啦!”

好吧,容我計算一下此時我的心理陰影面積。

後來跟閨蜜聊天,問她,怎麼她家小孩就那麼小人精?大人想逗逗她,她都不上鉤?

她微微動了一下精緻的眉毛,和聲細語的跟我說:“她是個女孩子,從小,我就無數次跟她說,除了媽媽以外,任何人讓你做你不喜歡的事你都可以拒絕。

如果別人問你回答不出的問題,你就反問TA同樣的問題。如果碰到讓你覺得不高興的事,你可以先不理那些人,然後馬上告訴媽媽,我們一起想如何面對。

自從我離婚以後,無數人問過她那些很討厭的問題:什麼“你爸媽離婚是不是因為你不聽話啊?”“你爸媽都不愛你了,所以才離婚的吧?”“你為什麼跟媽媽不跟爸爸,一定是爸爸很壞吧?”我和我女兒的關係很親密,我強調無數次,無論發生任何事,爸爸媽媽都愛她,她已經深信不疑
所以,現在再遇到什麼創傷性問題,也都不會傷害她,並且她還會回你一句:“阿姨,想問題要從善良出發哦。”當然這句話是我教她說的。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無法做到永遠面面俱到為他們屏蔽掉所有障礙,但是我們必須教會他們如何越過障礙,如何應對困難,這樣,他們才能越成長越強大!在實際操作上,我們甚至要未卜先知的給孩子打預防針。

比如,今天要去奶奶家,可能會被叔叔大爺姑姑嬸嬸問到什麼奇葩問題,該如何回應,然後練習幾次。這樣跟孩子講好了,孩子就不會再無所適從。

聽完她說的一席話,我又想把她拉黑了,會賺錢,長得好,EQ高,會教娃......你是上帝派來讓我無地自容的嗎?哼!


甜甜圈伐木累

很多家長朋友們有這樣的經驗:孩子在一歲之前對於母親的依戀需求會大於父親。但是在孩子兩歲左右開始,幼兒的主要心理任務就是從對媽媽一個人的依戀中走出來,開始接納爸爸和其他人,大多數的父親也是此時才正式開始參與到家庭教育中。想要探究沒有父親的孩子是什麼樣的,那我們就要了解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父親在孩子的性別角色的形成中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3-6歲是兒童性別認同的關鍵期,兒童在此時往往具有高度的模仿性。對於男孩而言這種“模仿”的參照物,即是他的父親。對女孩而言,父親往往是其精神上的守護者。在幼年時期父親可以給予女孩更多的安全感和精神力量,併為其樹立心目中男性的標準。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男孩在4歲以前失去父親的陪伴,會使他的人格中缺乏男性特有的力量特質以及攻擊性,並且在性格方面很可能傾向於女性化甚至向女性認同。比如很多男孩經常會偷偷穿母親的裙子,塗母親的指甲油和口紅。而對於女孩而言,如果5歲以前一直缺少父親陪伴,往往因缺少對男性正確的認識,在面對男性時感到陌生。所以缺少父親的女孩更容易在青春期與男孩交往時產生焦慮、羞怯的感覺,嚴重者甚至會影響到成年後親密關係的建立。

★婦專委協會近期推出線上系列公益微課,每週一次,歡迎收聽,詳詢請發私信或留言。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很多家庭幸福的女孩會把父親作為擇偶的標準,而單親家庭長大的阿嬌則是把家庭責任扛在肩上的女孩。阿嬌不少朋友都說她是一個才貌雙全的演員,但她卻甘心做配角,她很少去擔任主角,甚至在別人婚禮她都只會選擇站在一邊。香港著名導演劉鎮偉曾經說:“阿嬌當時在亞洲紅的不得了,但是她確實自信不足。”

阿嬌在接受媒體的採訪時曾說:我很喜歡笑,只是忘記怎麼笑了。

阿嬌認為自己這份不自知的不自信是源於從小的生活環境,她說:“我從幼兒園到小學就換了7間學校,很怕去交朋友,很怕跟人家接觸。我家裡女人比較多,所以我很少有機會跟男性去交流,也沒有一個男性的長輩去教我怎麼去做人。這樣出來工作之後,就變得很難。其實我很喜歡笑的,但因為容易緊張,就不怎麼會笑了。”

阿嬌是由媽媽獨力撫養成人的,鍾爸爸在她一歲那年就因病逝世。加拿大一所大學的心理研究發現,少女時期獲得父親關懷與支持的女性,會有較好的感情與性心理發展,成人後處理與異性親密關係的能力也較強。

缺乏父愛的女孩大多會比較早戀愛,而失戀後她們往往是很受傷的,她們會拼命想和已經分手的她們認為的最愛複合或者還努力去維護那段所謂的刻骨銘心的愛。

如果男孩給她們溫情,她會瘋狂愛上你,她不會輕易離開你;她如果愛上了你,會陷入很深;她們心裡承受能力很差,經不起風吹雨打,當遇到這樣的女孩的時候要珍惜,當然和這樣的女孩在一起比較累。有些女孩是表面活潑開朗堅強,其實內心很脆弱,典型例子翁美玲,因為感情和事情受挫後自殺了;有些女孩則是多愁善感,典型例子林黛玉。

隨著年幼的孩子長大,他的獨立性和生活處理能力逐步加強,已不再滿足於母親所在的交往方式和生活圈子。這時,父親就會成為孩子重要的交往夥伴,孩子會從中學到許多不同於母親的交往方式。當孩子進入“性別辨認期”時,最早能分辨的便是自己的爸爸和媽媽,孩子會把爸爸的所有行為特徵作為自己辨別男人的特徵,在孩子以後的生活中出現的男性形象都會與最早獲得的這一男性範例相比較。

缺乏父愛的男孩很難在男性的自信與自制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對男孩長大交友、求學和工作都會造成一定的困擾。對於女孩的成長來說,爸爸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因素,能夠幫助她們成年後與男性之間發展健康的關係。

和媽媽相比,爸爸身上具備更為勇敢、堅強、獨立、自信、果斷的個性特徵。所以,爸爸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要鼓勵孩子不斷嘗試、勇敢探索、克服困難和挫折,多帶孩子去旅遊、露營、爬山、攀巖、運動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發現爸爸

缺失父愛肯定會是種遺憾,但是人生的遺憾很多,比如有父親,父親卻毆打母親,或者酗酒賭博,那麼要不要缺失一下這樣的父親,人生會更好呢?


所以沒有絕對的答案。各個家庭情況不同,沒有可以一概而論的事情。尤其是現在社會離婚率那麼高,有些離異父母做得很好,從來不缺席孩子的成長,把大人的無法相融不帶進對孩子的陪伴和教育中去,讓孩子清楚的知道父母的離異不會讓你少了父母的愛,那是大人的矛盾,正好孩子也可以從中學到。所以,心理引導非常重要。


有些離異的夫妻會對孩子說,你沒爸爸了,你沒媽媽了。這種概念也十分奇葩,爸爸,媽媽是不會沒有的,離異夫妻的情況各有不同,而達成共識的恰恰是去共同履行撫養和教育陪伴孩子的責任。離婚不代表責任就沒有了,也不代表孩子就成了沒有爸爸或者媽媽的孩子了。因為這是不可能達到的。也應該和孩子這麼去解釋。


離婚率這麼高的原因是人們的認知改變了,比如對自己人生的幸福滿意度,對不能相容的關係的處理方式。有不可跨越的心理困苦,無法正常友好的生活下去,這種折磨讓很多夫妻決定放棄婚姻,這不失為留存一線希望。這線希望就是,在舒心的狀態下去培養孩子,自己首先不要擴大孩子沒有父親母親這種概念。而是確定孩子不可能沒有父親母親,只是父母的關係作了調整,這種調整是深思熟慮的,是負責人的選擇。


對於離異家庭,離異雙方應該更加積極的配合,尤其當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問題,學習上遇到瓶頸,離異雙方應該義不容辭的共同出現。讓孩子感受到,什麼叫做父母永遠都在的概念,而不是告訴孩子你有多可憐,或者呈現出一種很悲哀的心境,狀態給孩子看。如果離異是事實,就不需要再去敲定離異給孩子帶來的害處,這麼總琢磨到底有什麼好處。適當的安排旅遊同行也是很好的設想,孩子只要父母陪伴就好。做得好不好,全在大人。


從心理暗示的角度來說,過大過多的說沒有爸爸或者媽媽的孩子會如何如何,對孩子一點兒益處都沒有,對大人會造成心理強大的負疚情緒,這些情緒好嗎?我們人類的思維具有極大的創造力,除非這些道理給那些準備結婚的,或者夫妻矛盾不深的人看,那叫防患於未然,不然,在離異事實下反覆強調缺失的壞處,沒有任何建設性價值。


總結,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就去選擇,想要什麼樣的孩子,就去陪伴努力,就去與前任合作,孩子都是自己的,心平氣和的探討方案就好,這種共同願望下的計劃,往往比較容易實現。


如果離異夫妻成了死對頭,那麼應該從大人做起,不是夫妻是朋友,有共同孩子,那麼就算是親人,以往恩怨讓它過去,一起來共同面對孩子今後的教育。


積極的心態總是會帶來好的結果,這不是道理,是法則——是自然法則。


我是 香銷茶盡


香銷茶盡2018

其實我覺得缺少爸爸和缺少爸爸式的人是兩個概念:

同樣是沒有爸爸的孩子,有的孩子健康成長,有的孩子卻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是為什麼?

其實,對於沒有爸爸的家庭來說,孩子是可以通過一個像爸爸式的人來代償爸爸這個角色,如果這個“爸爸”比較靠譜,媽媽又照顧的比較合理,其實孩子不會有太多的缺失,成長也會比較順利。最怕是那種沒有爸爸,有沒有這樣一個可以代償的人,那可能就會出現一些問題。這個代償人可以是親戚中比較有威望的,也可以是關係比較好的老師或是尊重的長輩,還可以是他小時候崇拜的爸爸的樣子。

舉個例子,我認識的一個朋友就是媽媽帶大的,他的父親在他幼年時因病去世。但他卻成長的很出色,瞭解的主要原因是他大伯其實從小代替了他爸爸的角色,一直照顧者他們母女,他大伯是大學教授,從小對他的要求和他自己的女兒一樣,都很嚴格,在家庭中也很有威望,因此,這個朋友雖然是單親家庭,一直成長著很健康,也沒有出現各種有些單親家庭中出現的問題。


U12家庭教育

沒有爸爸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暴露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沒有安全感。我接觸到這種家庭背景下長大的朋友,不管他們自己在學業上還是後來的職業生涯上,取得過多麼驕人的成績或者成就,擁有多少財富,心裡總是會缺少一份安全感。很多時候,他們並不會把這份因為安全感缺失造成的心理不安表現出來,可遇到一些重要的事情時,心裡上石如此渴望一份安全感的存在。可是,真要問他安全感到底是什麼,什麼能夠保證,他們自己也不知道。


這樣的缺失感,或許只有遇到那一個能夠彌補這份愛的人才會慢慢彌補過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