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助聽器之後,還要做什麼呢?

在聽力中心經常會遇到一些助聽器佩戴者對效果非常滿意,但是也有一些佩戴者抱怨:助聽器戴了感覺沒有多大效果。那助聽器只要配了就萬事大吉了嗎?

下面用兩各案例給大家講講關於助聽器選配的那些事兒。

案例一:張某某,男,6歲。家長主訴孩子4歲左右選配某一線品牌助聽器,助聽器佩戴兩年。跟兒童本人交流,無自主發音意識,無語言基礎。給孩子進行遊戲測聽,不會配合,不明白測試要求,反覆引導後可以配合,測試準確性較高。行為測聽結果中高頻聽力在70-80分貝,低頻聽力在60分貝左右,雙耳聽力對稱。聽力損失並不嚴重,助聽器也已經佩戴了兩年,為何六歲了還不能說話?經過跟家長交流發現,孩子佩戴兩年助聽器,但是自選配之後未進行過任何效果評估,只是在配機時進行過一次調試,配機之後也沒有進行過語言康復訓練。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配了最貴的助聽器就可以得到最好的康復,也有家長認為助聽器配好了孩子就自然會開口說話。我們知道兒童聽力語言康復是一個整體,必須依靠家長、聽力師和言語康復老師三方共同協作才能完成。特別是對於干預時間較晚的兒童,聽能管理工作更加重要,只有在專業的兒童聽力中心才能獲得全面的聽能管理服務。

案例二:李某,女,67歲,聽力損失十餘年,雙耳均是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平均聽損60分貝左右,有5年助聽器佩戴史,一直抱怨助聽器效果不好,因為聽不清楚別人說話。經過檢測,左耳的最大言語識別率為30%,右耳最大言語識別率為45%,助聽器效果評估為最適。患者一直認為是助聽器的問題導致自己聽不清楚,實際上助聽器補償“聽得到”的問題已經達到了最佳效果,但是“聽得清楚,能夠理解”的問題很難通過助聽器去解決,聽覺通路最終傳遞到大腦之後要靠語言中樞進行辨別和理解,一旦聽損時間過長,長時間不進行聽力補償,語言中樞的辨別理解能力就會下降,造成“聽得見、聽得清,但是不能理解”,類似一個不懂外語的人去聽外語,雖然每句都聽見了,但是不理解意思。這種情況必須通過反覆的聆聽和長期訓練才能恢復部分言語理解能力。

所以即使是有語言基礎的成年人,一旦發現有聽力損失也要及時進行干預,必要的時候還可以進行言語康復,這樣才能使得助聽器效果發揮到最佳。

海之聲聽力專家建議:想要獲得好的助聽效果,首先,需要專業的聽力師進行全面的分析判斷,選擇一款適合聽力損失和滿足聆聽需求的助聽器;其次,在選配之後要將自己的聆聽環境和佩戴感受及時和驗配師進行溝通以獲得準確的補償參數。最後,助聽後的康復非常重要,包括聽覺能力和語言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