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滑州、滑姓与古滑国有何悲情渊源?

滑县、滑州、滑姓与古滑国有何悲情渊源?

滑县、滑州、滑姓与古滑国有何悲情渊源?

滑县、滑州、滑姓与古滑国有何悲情渊源?

滑县、滑州、滑姓与古滑国有何悲情渊源?

滑县、滑州、滑姓与古滑国有何悲情渊源?

隋文帝仁寿四年,滑县老城西南隅建起一座寺院即明福寺。关于明福寺的得名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当年滑县城关南村有一户人家,户主姓杜,叫明福,他全家一心向善,虔诚拜佛,并舍出自己并不算太宽大的宅院建为寺院,供人们烧香拜佛。于是,人们就用他的名字当作了寺院的名字。

滑县、滑州、滑姓与古滑国有何悲情渊源?

另一种说法是:隋朝时杜明福任滑州知州,上任后找到一个双目失明名叫李徒的人,对他说:“你过去因为一枚金钗逼迫你妻子自杀,所以你才双目失明。现在你只有将自家房产施舍为寺,你才能获得幸福”。李徒照杜明福说的去做,果然双目复明。据此。

起初,这个寺院并不大,后经陆续扩建,规模达到南北长1000 米,东西宽370 米,其殿堂之辉煌,闻名于郡,因而被誉为滑台名刹。特别是唐代宝历二年又于寺内增建一座九层密檐式砖石结构的佛塔,更使明福寺声名远播。可惜历经战乱后,殿堂已毁,唯古塔尚存。

滑县、滑州与古滑国

一、古滑国并非今滑县

滑县之名始于周朝诸侯国古滑国,这应该是被当今史学界所公认的结论,但却不能说明滑国便在今滑县境内,两地相差甚远矣。

且说滑国。我们上高中时语文教材上提到了一个流传两千多年的爱国故事——弦高犒师。

滑县、滑州、滑姓与古滑国有何悲情渊源?

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郑国国君文公姬踕去世,公子兰继承君位,是为穆公。消息传出,远在千里之外的秦穆公派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带领兵车400辆长途奔袭郑国。据《史记·郑世家》:“(郑)穆公元年(前627)春,秦穆公使三将将兵欲袭郑。至滑,逢郑贾人弦高诈以十二牛劳军,故秦兵不至而还,晋败之于崤。”

滑县、滑州、滑姓与古滑国有何悲情渊源?

这个滑国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巩义市、登封市交界处一带。其国都就在今偃师市府店镇,其附近有一条滑城河。1963年6月,滑国故城成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城门上有砖雕“古滑城”,为清道光十七年(1837)三月立。

滑国是一个小国,史书中记载很少。有考证说,滑国是西周成王四年(前1060)所分封的姬姓同姓小国,最早的国都在今河南省睢县西北部,后来迁到了费城(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一带)。

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周王室爆发了著名的“王子带之乱”,郑文公乘乱再一次讨伐滑国。但周襄王出面为滑国求情,由此触发了周王室和郑文公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一次周、郑之间的战争。

说了都城位于今偃师的古滑国,也许有人会问,其与滑县之“滑”是什么关系?

应该说,在滑县的历史上没有出现过滑国。《通典·州郡十》载:“其(滑州)地古豕韦国。”《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四》载:“(滑)州城,即古滑台城……相传云卫灵公所筑小城,昔滑氏为垒,后人增以为城。”

滑县、滑州、滑姓与古滑国有何悲情渊源?

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卫文公二十四年(前636),滑人叛郑亲卫,周襄王亦右袒卫、滑,则卫为滑之盟国。故秦灭滑后,卫国将奔卫之滑人安置于古豕韦国地(时已属卫)。

也就是说,“昔滑氏为垒”的“滑氏”,乃是滑国亡国之际逃难过来的滑国人。山东平阴县西南有一个滑口镇,其时属鲁国。同样是滑国被秦灭后其遗民投奔的地方。据《重修滑县志》:“周公次八子伯爵封于滑,为滑伯。”

滑县、滑州、滑姓与古滑国有何悲情渊源?

这句话便为我们解开了滑国遗民为什么投往鲁国的真正原因。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国,相对于其他诸侯国而言,与滑国国君血缘关系更近一些。但“周公次八子”被封于滑的“滑”,当然不在今之滑县。

史书上关于“滑”的最早记载来自《山海经》。《山海经·北山经》曰:“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玉,无草木。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诸毗之水。其中多滑鱼。”求如之山上产玉石,没有植被,有一条河发源于此,因为水中有很多滑鱼(据考证,应该是黄鳝一类的鳝鱼),所以这条河被称为滑水。

滑县、滑州、滑姓与古滑国有何悲情渊源?

《山海经》是一部上古奇书,成书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初时期。

滑县、滑州、滑姓与古滑国有何悲情渊源?

滑县、滑州、滑姓与古滑国有何悲情渊源?

滑县、滑州、滑姓与古滑国有何悲情渊源?

滑县、滑州、滑姓与古滑国有何悲情渊源?

滑县、滑州、滑姓与古滑国有何悲情渊源?

滑县、滑州、滑姓与古滑国有何悲情渊源?

位于今天洛阳偃师府店镇的滑国故城遗址和古城门。1963年6月,滑国故城成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今天的滑县与古滑国关系,读此文你忽然知道谜底了,他们有历史渊源,滑族与共,但地址却是一豫西、一豫北,仅此矣。

二、滑州之名早于今滑县

滑县之名始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至于“滑”,则因滑台城而得名。《元和志》云:“滑氏为垒,后人增以为城,临河有台,故曰滑台城。

春秋时,滑县为卫国的曹邑。秦汉之时,滑境称白马县,隶属东郡。隋至明初,滑县称滑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废白马县入滑州。公元1374年降滑州为滑县。

滑县、滑州、滑姓与古滑国有何悲情渊源?

也就是说:滑县之名,至今仅有644年的历史;而滑州之名,拥有793年的历史。此前地名大抵曹邑、白马等等而已。

回顾滑州,其文化令人神驰不已。

“滑者,水之骨也。”这是个独一无二的地名。在这里,水与骨相互滋养激发。中华母亲河黄河与人类伟大工程大运河交汇于此,可谓交通灌溉之利尽得。但在历史上,黄河在此地平均二十多年决溢一次,又可谓淹没漂流之患尽有。

千百年来因为水,滑地颠之倒之,患难之中却创造了“豫北粮仓”的神话,正可谓风骨棱棱,令人仰止。 从水从骨,实在是至刚至柔之象。

滑县、滑州、滑姓与古滑国有何悲情渊源?

这片古老的豫北大地,居然存在这么一个五千年的城邦,尽管地名变幻频仍,但滑字亘古不变!

早在上古传说时期,“三皇五帝”中的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两位始祖先后在滑县一代游牧称帝,《河南通志》记载,二帝逝后的陵位就在老滑县的土山村!

《史记》中把天皇、地皇和泰皇列为“三皇”,把黄帝、颛顼、帝喾、唐尧和虞舜称为“五帝”。五帝之中,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鼻祖,尧、舜都是以禅让而闻名华夏的仁君。人们相对陌生的颛顼、帝喾正是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

后羿在鉏城建立鉏国就是在帝喾时期。“箭射九日”的神话传说,就是从鉏国的鉏城孕育和发展而来,鉏城的位置,就在滑县赵营乡白云观遗址。

三、悲情滑县,文化古城,历经怎样五千年沧桑?

那么,诚如前沿所叙,延绵四千多年历史的滑县,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经受了怎样的推演洗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滑县又是怎样的传承与发展呢?

我们重新梳理以下遗踪吧。滑县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上古传说时期、豕韦时期、卫国时期、东郡时期、滑州时期、老滑县时期、新滑县时期七个部分。从开启文明肇始的上古传说时期,到几经兴盛衰亡的豕韦时期,到卫国时期,到建立白马县的东郡时期,到升级为州级的滑州时期,再到明清两代的老滑县时期,最后到河南解放后的新滑县文化地位陨落时期……

龙是中华民族最崇敬的图腾,华夏儿女以“龙的传人”引以为豪,而滑县历来被称为“龙的故乡”,这样的美誉从何而来?

滑县、滑州、滑姓与古滑国有何悲情渊源?

刘累不负重托,把龙饲养得极好,孔甲很是嘉许,赐以“御龙氏”的姓氏,让他的家族取代“豢龙氏”而专司为帝养龙的职业,还把豕韦这块地方赏赐给刘累作为封国。“刘累御龙”影响深远,以至于数千年后韦城遗址的“龙井烟迷”,成为古往今来“滑台十二景”的奇景之一。

滑县万古镇妹村,是刘累早期生活和建功立业之地,同时也是刘姓以及陶、唐、杜、范诸大姓共同的发源地!

历史的脚步从上古二帝时期,到豕韦御龙时期,终于到了西周,滑字才第一次横空出世。滑伯筑滑台,此后,滑人以国为氏,于是就有了如今的“滑”姓。

滑县、滑州、滑姓与古滑国有何悲情渊源?

可惜,“滑”姓在宋代《百家姓》中排名仅第196位,“滑”姓因稀少而变得陌生和悲凉。

滑县、滑州、滑姓与古滑国有何悲情渊源?

再后来,滑县投奔于卫辉府、濮阳地,倚托于安阳。尽管今天的滑县成了省直管县,仍无法改变其五千年帝都由盛而衰的尴尬命运。

滑县、滑州、滑姓与古滑国有何悲情渊源?

滑县、滑州、滑姓与古滑国有何悲情渊源?

走笔至此,抬眼望,真遇上远古的先民及滑姓的祖先们的凄伤的眼神。我随风走近,他们的倒影轰然倒地,化作滑台一座。

滑县、滑州、滑姓与古滑国有何悲情渊源?

总编辑:楚国农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