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第一章:化民成俗

原句: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xiao)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學記》第一章:化民成俗


【解釋】

發,發佈。

慮,謀劃。

憲,法令。

謏,xiǎo,小。

動,觸動,感動。

就,接近,親近。

賢,賢士。

體,體恤。

化,教化。

君子,古代的統治及管理者。

成俗,形成良好的習俗。

【譯文】

執政者在發佈法律命令的時候,如果能夠認真研究思考,發佈實施,同時,廣求品德高尚有悲憫憂思的人來輔佐自己,那麼,是可以產生一定影響的;但是,不足以能夠來激發全體民眾的向善願望。

執政者如果能夠親近賢德的君子,關愛貧賤出身的寒士,那麼,就足夠來激發起全體民眾向善願望的;但是,不足以來教育好全體民眾。

執政者如果想讓全體民眾都能接受教育並且形成為社會風尚,那麼,那就一定只有走興辦學校施行全民教育這條路了。

《學記》第一章:化民成俗

【解讀】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偉大,就在於他有國家素質教育和民族文化教養的強大支撐。

在現今階段,從遍地開花的各級各類學校以及培訓機構,加上文藝團體和各種博物藝術場館、如雨後春筍一般方興未艾的文化教育公司可以看出,國家將穩步發展和優化全民教育,正在作為重大國策,在堅定不移的實施,並且取得了全民的共識。

執政者個人有良好的治國理念,再怎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一種個人行為,或者由他的執政團隊組成的團體行為,而已。

要想讓整個國家整個民族全體民眾都能以民族復興為己任,要想獲得各方面的人才甚至通才,來複興大業,那麼,發展和優化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就應該是無比重要的頭等大事了。

過去,中國農村中的泥巴牆上,到處都可以看見一條口號:“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如今,無數“希望小學”悲壯而低調的默立在飄搖的風雨之中,成為那一段歷史全民教育的輝煌記憶。今天,我們的孩子都在享受著優質的教育資源,接受著更加先進的教育管理,而他們從學堂中走出來的父母,又因為各種不同的需要,而走進了不同的課堂充電。

這是一種怎樣宏大的時代力量呢?這是中國幾千年文明經典不可逆轉的指向:教育——治國之本。

《學記》第一章:化民成俗

《學記》開篇,就從國泰民安的高起點來闡述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讓人油然而生敬意。

現在我們要考慮的問題是,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

古人所進行的教育,是引導民眾向善並不斷傳承向善的教育,是不斷優化改善社會風氣的教育;可是,我們的中小學生,在他們的大多數時間裡,除了“升學”,還是“升學”!“升學”,成了一切。

下午冒雨趕到一所小學的家長學校,講座結束以後,第一個提出來諮詢的問題,居然是“我的孩子能不能上改制的學校?”

何謂“改制學校”?(這個新名詞怎麼沒有入選年新詞呢?)

所謂改制學校就是使用公辦名校的所有教育資源,財務與公辦學校有千絲萬縷的灰色和黑色聯繫,卻打著民辦幌子實行貴族收費且不受查處的初中學校。由於高收費,故而有相對的高薪,可以聘請所謂名師任教,可以亂開各種輔導,進行超常規的“監獄化”管理,再行正大光明的收費。

於是有了“初升高”的耀眼的“升學率”,所以,改制學校得到了一部分無暇顧及孩子學習和做人卻擁有一定經濟實力家長的青睞。

可以說,改制學校,是應試教育的畸形怪胎之一。

默許改制學校的生存空間,除了保護某種既得利益以外,對於教育本身的宗旨,對於國家民族,有好處嗎?

兩千多年前的《學記》,如果能夠重溫一下,會不會心生愧怍呢?當然,這是需要一點良知的。不僅僅是學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