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ofo小黄车做信息流?

伪装-嘴角轻蔑的伤

7月2日 媒体报道近期ofo在自家的新版APP上聚合了新闻信息功能,名为“看看”。至此ofo开始进军信息流服务,与“今日头条”之类的老牌APP争夺市场……

ofo的“看看”共设置了看点、图片、视频、体育、财经、社会、科普、读报等一系列的频道。信息流服务的开设意味着为信息流广告等业务留下了空间。目前“看看”上发布新闻以新华社等官方媒体为主,新闻内容都是直接导流入“看看”。并未发现自媒体等机构加入其中。

共享单车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实现自负盈亏。需要一笔又一笔的融资才能维系发展。而共享单车发展到如今的规模,能够给共享单车融资输血的企业已只剩下寥寥数家。

小黄车的坚持与创始人戴威的“轴”

2018年已经进入到了7月份,距离小黄车上一期的融资已经过去三个多月。这三个月ofo一直在用各种方法积极自救,两个月前成立了B2B事业部,其业务范围覆盖车身广告、App端内广告和企业绿卡。创始人戴威还冒险取消了ofo和芝麻信用的合作,在其他两大竞争对手都开始免押金骑行时,毅然而然的取消了免押金政策。

而在APP中加入信息流的功能,也可以被视为小黄车在积极自救道路上的一次尝试。希望能充分的利用现有的用户资源。但说实话,在竞争同样非常激烈,且管制严格的新闻口。ofo这个新兵蛋子想混口饭吃还真的不是那么容易。

创始人戴威的“轴”劲在业内也是有名的,ofo目前可以考虑作价卖给大股东滴滴或者阿里。这样创始人团队将很有可能出局,ofo也会和大股东旗下现有单车品牌合并。这两者显然都是戴威不能接受的。

面对主营业务的萎缩,所有在副业上的努力都是浮云

虽然ofo自己放出了大量的利好信息,比如称其在6月中旬已经实现“百城盈利”。但明眼人只要看下ofo目前的财务情况,押金,以及拖欠供应商欠款的情况就能知道小黄车目前的处境。

据有媒体在5月份报道,ofo每月的费用在2.5亿左右,而躺在账目上的资金已不足5亿。戴威能硬挺到现在已实属不易。进入了七月份,炎炎夏日的炙热阳光暴晒着放在露天的小黄车,也炙烤着戴威。 ofo能否挺过这个炎炎夏日,迎来秋天的又一个出行高峰季节呢?

我们只能继续关注剧情继续发展。


有态度的土豆

看到这则新闻,我第一感受是“心疼+惋惜”,心疼是因为ofo为了商业变现真的什么都做了,惋惜的是,feed流这一步,很可能走错了。

原本国内共享单车市场是ofo和摩拜的天下,站稳市场后,背后的资本方开始收割,考虑到两方不断竞争下去烧钱太多,资本方企图促成ofo和摩拜合并,但两方都表示反对。最后,摩拜接受收购,归于美团,而ofo一直坚持独立发展,一方面与滴滴闹不和,一方面上线了小程序,严重得罪了阿里,结果滴滴自己上线青桔单车,阿里收购哈罗单车,两大巨头一起挤压ofo,导致ofo融不到资,陷入了巨大的麻烦。

所以,ofo只能依靠自己现有的资源来变现,以维持生存。之前ofo开展了车身广告和APP广告读服务,虽然有一定的收入,但这对于ofo巨大的运营成本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处于困境中的ofo显然乱了步伐,为了增加收入,竟然开始在自家APP内做feed信息流。信息流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信息分发模式,并且可以做广告信息流来变现,这些都可以理解,但ofo,一个共享单车企业,做新闻信息流分发,就显得很违和了,不仅可能达不到变现的目的,还可能把ofo推向更糟的局面。

首先,共享单车和新闻信息流完全是不同的两个领域,虽然ofo用户基数大,这些用户与信息流产品的用户有很大的重合度,但ofo在用户心里的定位就是单车,阅读新闻的话肯定很少人会在ofo APP上进行。

最后,目前ofo单车损坏率高,用户经常找不到能正常使用的单车,加上ofo最近取消了免押金条款,重新收取押金,这些情况已经引起了很多用户的反感,并转投其他单车品牌了,这时候,不去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善,反而做起了信息流,这会让很多用户觉得莫名其妙,不务正业,反而加速了用户的流失。

其实ofo要增加变现渠道,可以有更好的办法,比如利用广大的用户做骑行领域的社交圈,在ofo APP上开辟骑行内容和社交的板块,吸引用户通过ofo APP进行互动,并组织用户进行线下骑行活动,同时,在APP上还可以发布关于骑行故事、骑行经验的文章,鼓励用户产出UGC,把用户线上价值开发到最大化后,自然可以通过联名赞助、广告、电商等方式变现。


我写这么多并不是为了批判ofo,我所说的方式也不一定适用于现阶段的ofo,毕竟这是一个需要大量时间、资金和人力投入去做的事情,以ofo目前的状态,只能找赚钱最快的路子。

ofo走上信息流这条路,可以看出真的是走投无路了,戴威可能也知道信息流与ofo很违和,他也知道用户多并不代表跨界做什么业务都想通,但目前什么路有希望让ofo活下来,他就只能义无反顾地选择这条路。

戴威作为一个90后,带着ofo辉煌过,如今在各巨头的打压下坚持不低头,真的让人佩服,这是中国创业者很难得的精神,或许最后的ofo还是会迫于生存压力被收购,甚至宣布破产,但这样的骨气证明戴威是个真爷们。

我个人希望ofo能够撑过这一关,送ofo一句话: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是悟空问答的签约作者,互联网问答专家,每天发表关于科技、互联网的深度观点,有兴趣的赶紧来互关一波~



科技扯谈官

这可以说是一个行业大新闻了,一来是目前ofo小黄车处境十分艰难,二来是在小黄车处境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戴威几乎在尝试任何一种可以给小黄车带来商业化可能的方式。

但是我觉得这并不好,这已经不仅仅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问题了,而是小黄车战略的根本性定位失误,而这个失误可能是雪上加霜甚至是致命的。

  • 内容对于小黄车根本不值钱

最近小黄车的一系列战略中,很多策略其实已经没有太大的商业化成就,靠押金和用户骑行付费不可能撑起一家互联网共享单车企业。到目前为止,唯一算是真正有效的就是单车广告,但说实话,这简直是杯水车薪,商业化难度太高了。

而这一次选择内容,我只想说一句:你会用ofo看新闻吗?

谁会用一个不专业的资讯客户端看资讯?对不起,我不会!

  • 骑行其实是个天然的社交场

骑行其实是一个比较天然的社交场景,而且是一个运动圈是一个被市场证明真正可以成功的垂直社交场景,而小黄车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刚刚跟朋友聊天,朋友说到这一点,我也是想起了很久之前我给过ofo小黄车一个关于运动社交的反馈,结合小伙伴的想法总结于此,首先是做骑行圈,其次围绕骑行做规划,这个规划里面完全可以加入一些特定的骑行服务,比如路径规划,比如活动运营,比如形成过程中的一些装备补充,等等,这其实可以形成一道比较完整的闭环骑行生态链,虽然我也不能证明这是一个可以成功的定理,但是至少我觉得这个走法比做内容靠谱。

  • 围绕骑行社交做运动的文章

最后就是拓展,一旦骑行做起来,ofo形成了平台作用,完全可以做拓展,比如真正全量化的运动商城,运动服务,这个运动服务其实可以做很多补充,最终可以拓展到专业的顾问服务、运动医疗等等很多方面。

总之,我觉得这次ofo小黄车信息流的尝试不算是一次成功的尝试,甚至我觉得是一次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冒险尝试。

但是,还是那句话,作为一个算是中国本土孕育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我还是希望戴威能够撑住,也希望ofo小黄车可以走得更远。


EmacserVimer

ofo现在的处境可以说是非常的艰难了,经营跟不上,负面新闻又不断。

年初的时候,ofo一度陷入了融资难的困境,最终,通过将自己超过1000万量的单车质押给阿里,换得了阿里17.7亿元的融资。

但是,ofo的单车故障率,坏车率一直居高不下,用户的体验度可以说已经在各个共享单车品牌中降到了较低的位置。

最近还爆出,用户在退款时被警告,计费故障等问题。

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用户体验和运营的问题,那么ofo的没落是必然的。

这个时候,ofo上线了ofo看看,这是一个跨度非常大的改变,一般来说,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主营业务运营良好,要跨界寻找更多的商业模式。

一种是公司面临巨大的压力,想要寻求转型。

ofo想来不可能是第一种,那么就只能说明,ofo想将信息流作为一个突破口,寻求企业的转型。

不过,这一转型就我看来,是一个败笔。

ofo的主要市场是什么?用户的3公里内的出行。

那么围绕着用户的出行,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给用户提供什么,这个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用户在骑车出行的时候需要内容吗?

毫无疑问,是不需要的。

用户在回家以后,还会打开ofo看资讯吗?

这个的难度并不比前一个低。

那么,ofo这个时候转型内容,有什么意义呢?我确实没有看到其中任何的价值点。

而且,这还会让ofo在资本市场上的评价降低,我想,一个投资人愿意看到的,肯定是一个专注的,能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业者,而不是一个问题一大堆,还回避问题的创业人。

在我看来,ofo可以做什么呢?社交!

骑车,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渴望的社交场所,很多的企业也都围绕着骑行,设计了非常多的社交产品。

而ofo作为一个天然拥有如此巨大骑行量的产品,不从骑行社交的方向加强投入,反而另辟蹊径,这个是我不能理解的。

当然,可能很多人还会说,车身广告也是一个盈利的方向啊!

但就我看来,车身广告其实是一个假模式。

我们很多时候投放的公交站台广告,公交车车身广告能够可行,主要是因为,站台或车辆的位置是固定的。因此,可以进行广告的投放。

但是,对于共享单车来说,车辆的位置是不固定的,随时都可以发生变化,那么就对广告的投放造成了难度。

其次,广告都是有一个周期的,下一个周期时,我必须将之前的广告撤下来,可能是因为明星代言的周期到了,可能是我产品更新换代了。

但是,如果广告在共享单车上,那么撤下来的难度也就非常大。

因此,我说车身广告是个假模式。

ofo未来何去何从,我们只有作为一个旁观者拭目以待了。


会技术的葛大爷

不得不说,现在ofo绝对处于商业处境和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近段时间以来,ofo各种大动作实在是让业界和大众都“看不懂”。但毋庸置疑的是,ofo的种种举措都是为了“自救”。毕竟身背数十亿供应商的欠款、每天烧钱无数的ofo,无论是保持独立,还是想卖个好价钱,都得证明自己的价值。

由此我们看到,ofo似乎在上演一系列吊诡的举措。如,疯狂裁员,以压缩成本并降低运营压力;全面取消免押金服务,开始自己构建信用体系并大幅提升骑行价格;推出车身广告和App开屏广告……


甚至近日ofo还曝出了“威胁门”,用户在退押金时会遇到“再次骑行可能需要缴纳更高押金”这样赤裸裸的威胁!可以说,ofo为了实现商业模式的革新,可谓绞尽了脑汁。可惜的是,这些都是“昏招”,引发的只是负面的吐槽。


不过,说实话当听到ofo做信息流,并推出“ofo看看”时我还是挺讶异的。毕竟在当下的互联网资讯领域中,已经有了太多的巨无霸。比如今日头条、网易新闻等,还有Zaker等聚合式的互联网资讯应用。我们可以理解ofo急于体现自身商业价值的紧迫感,但如今ofo在资讯领域来插一脚,能取得好成果吗?

不过根据“ofo看看”的布局来看,未来必然会涉足更多方面的资讯。但是我认为,“ofo看看”终究不会获得成功。毕竟有那么巨头横亘在前面且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ofo看看”有什么能力能够冲杀出来?而且“ofo看看”还是内置在ofo的App中,不使用单车的用户显然不可能会为了从“ofo看看”获得资讯就去下载ofo的官方App。

当然,据QuestMobile、Trustdata、易观、极光、艾媒发布的共享单车行业5月数据报告显示,ofo的活跃用户规模、市场渗透率、日均活跃用户数、用户使用次数、新增用户规模等均稳居第一。或许,ofo认为自家上亿的用户量是其杀入其他领域的资本。而进入资讯这一对用户粘性要求较高的领域,让ofo可能认为是最理想的跨界之举。

可惜,就像体量巨大的支付宝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社交领域取得成功之外,ofo在资讯领域也许做得也只是无用功。ofo已经真的为了钱不顾一切了,还是多想想怎么稳住现有的用户群吧。


科技新发现

一听到这个消息时,先是一惊:这里的惊不是“惊喜”,而是“惊讶”,共享单车和新闻信息流服务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ofo竟在这里开了个口子,成为了先行者。然后是一哀:最近一段时间的ofo日子并不好过,前有裁员、资金链紧张的消息,这两天又被曝出先计费后开锁的事件,而现在ofo又不务正业地做起了信息流,难道是真的太缺钱了吗?

创业圈有一句老话:“领先一步是先进,领先两步是先驱,领先三步是先烈。”这讲的是超前者和创新者的一个度的问题。如果说当初戴威创立了ofo是属于共享单车的先进和先驱者,而这次加入到信息流这一领域,会不会成为创新路上的一个“炮灰”呢?

在战略层面的定位偏移。

ofo在大家的心中是做出行服务、共享经济的,目前它连接的是人与车。倘若往前看一看,它可以从单车领域跨入到汽车出行领域,去做下一个滴滴;再往前一看,它可以去逐步连接人与服务,那个时候可能就会像今天的滴滴一样去对标O2O的美团。如果是走这一条路,笔者相信大家不会感到那么诧异,只要ofo具有那个实力。而现在玩起了资讯信息流,要知道在这一领域是有太多的巨无霸。不管是腾讯系、头条系还是各种传统或者新兴的互联网资讯应用,它们之间本身都打得不可开交,当一个外来者还是外行者进来时,想一想能取得一席之地吗?

ofo的产品属性决定了做信息流的难度大。

ofo作为一个工具型产品,虽然使用高频,同时也具有较大的流量,但并非具有适合阅读的场景体验。这与在公交车或者地铁上直连免费WiFi而浏览资讯不同,当人们骑自行车出行的时候是不需要有阅读需求的。不过,除了阅读场景,有两种情况可以提高信息流阅读的需求。一为:从大众认知的角度来看,你是一个专业的新闻信息服务平台;二为:你的内容足够吸引人。很显然,对于ofo来说,这两者目前都不满足。目前ofo“看看”里面主要是以官媒背景的内容居多,弘扬主流文化自然是好事,不过对于ofo偏年轻化的用户群体来说粘性和吸引力都不会太大。

转变一下,ofo或许也是有机会的。

做信息流这件事太大太难,如果做社群,做垂直领域的社交呢?作为共享单车,最先让人联想到的是骑行,然后还有健康、生活、旅行等场景的意味在里面。所以,ofo或许可以在这些方面尤其是骑行上面多下功夫,建立运动社交、轻生活社交场景。当然,这里面也会涉及到内容,不过更重要的是通过内容和各种活动,建立具有深度粘性的用户群体,形成一个运动或者轻生活生态链。虽然这一条路并非一定成功,但至少会与ofo联系得更紧密,比做信息流会多一份靠谱。

现在的ofo通过做信息流的方式,或许是对未来的信息流广告变现模式还怀有一份期待。就目前ofo整个商业化的渠道来说,主要包括车身广告、APP端内广告、企业合作绿卡,当然还有对本地生活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等方式。可以说,ofo在寻求商业化的道路上做了不少的尝试。当然,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2个月的时间营收超过一个亿。不过,这与ofo动辄每月五六个亿的运营成本来说,还是杯水车薪。不过现在又玩起了信息流,似乎有一种“急病乱投医”的味道在里面了。整体来看,ofo近来的“自我造血之路”实数不易。

其实,对于现在的ofo来说,倒不如在产品和用户体验上多下功夫,让原有的用户更具有粘性,至少不再流失。还有更重要的是赶紧找一棵大树吧,或融资或被收购。随着雨季的到来,单车的折损率会越来越高,时间的增长对ofo来说都是不利的,除非它能靠“自我造血”之路熬过这一艰难的一年。当然,ofo和戴威的精神是可嘉的。未来,ofo还能走多远,亦或是否能给大家带来真正的惊喜,咱们唯有拭目以待。(欢迎大家点赞关注哟!)

互联网范儿

看到这条新闻,真的是莫名的悲哀。

彷佛看到一个挣扎着想努力爬起来的小黄人灰头土脸的形象。

今天看到新闻下载了ofo,除了看到新闻里描述的信息流功能外,还有一个点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曾经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免押的小黄车,如今需要预存90才能免押,看来资金链压力是真的大。

可能和阿里转向大力扶持哈罗单车不无关系,如今的ofo没有了当年一统天下般的豪情壮志,活下来是它唯一的目的。

让我们来想想,增加资讯信息流有什么作用。

一般来说,增加信息流可以有两方面作用:1.增加用户留存时间和打开频次,增加消费次数; 2.单纯的卖广告

对于共享单车这个特定的事物来说,用户使用服务和app的打开频次没有关系,和单车的数量和分布有关系,所以ofo的目的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单纯的卖广告盈利。


从艾瑞数据来看,5月份 ofo app的平均日活用户数是694万左右,如此庞大的用户数代表了很大的流量。

但是,由于场景的限制,ofo庞大的流量转化为阅读资讯的数量的转化率可以预见是很低的。

首先这种依靠流量卖广告的模式很久远,当年web 网页就是这么玩的,什么网站怎么盈利统统只有一条,卖广告。

再就是场景所限,无论是开始使用还是使用结束,人们打开ofo app时均处在一个不适合阅读资讯的环境中-骑自行车或者走路。有的工具类app咨询信息流嵌入的很好,比如上海的花生地铁app,连接地铁wifi时需要打开,然后推一波信息流资讯,如果你处在地铁中就会很自然的阅读这些资讯,这就是场景的完美结合。

最后,我们已经处在一个信息过量的时代了,各种咨询类app层出不穷,所以也基本上不会有人为了阅读资讯而刻意打开ofo。

让我们为ofo致以诚挚的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