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低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 该“关张”的就“关张”

专家:低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 该“关张”的就“关张”

图片自教育部官网。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王奇才撰文分析称,本次依法退出的5个机构和229个项目,实际情况各有不同,但共同点在于不能完全契合和满足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对高品质教育教学的要求,办学难以持续:有的是引进的教育资源不再具有相对优势;有的是合作模式不再具有明显竞争力;有的是所举办的学科专业不符合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也存在原有办学模式无法满足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要求,在质量评估、信息年报、注册认证系统等监管举措中暴露问题,不再具备办学条件能力,中外学校因而放弃继续办学、选择退出中外合作办学的情况。

他表示,上述情况说明,中外合作办学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实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机构和项目都能够适合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和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取得长足发展,在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认可度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据了解,截至2018年6月,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2342个,其中本科以上机构和项目共1090个。

在加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机构和项目存在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学科专业能力不强,缺乏内涵式发展机制等问题,导致学生满意度低,吸引力弱,办学活动难以持续。

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赵彦志认为,总体上看中外合作办学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信誉度不断提升,社会影响持续扩大,对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更加显著;但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外合作办学连续十多年的高速发展,部分地区、学校或社会机构盲目开展合作办学、自身管理能力和办学水平不高、忽视外方资质等问题已经凸现,规模型增长模式已经遇到了天花板。因此,叫停这些缺少可持续办学能力和学科专业竞争优势,办学质量低下,甚至从未“开张”便已“名存实亡”的机构和项目实乃众望所归。

赵彦志在《建立退出机制,促进中外合作办学良性发展》一文中分析指出,面对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强化退出机制,是有效监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的重要手段之一。

他表示,通过建立退出机制,逐步实现淘汰更新,优化升级。引退低质中外合作办学,目的在于盘活存量,提高其整体效益和办学质量,达到实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目标。有利于办学单位凝聚共识,集中优势,致力于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目前,教育部对中外合作办学采取的监管措施包括外合作办学颁发境外学历学位证书注册认证系统、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信息年报制度和定期评估核查制度。建立退出机制实现从准入到退出全链条闭环监管体系,可以使监管工作取得实效。

王奇才强调,新时代新气象,中外合作办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引进更为优质的境外教育资源,回应教育改革开放的结构性变化,注重发展质量、坚持内涵发展,提倡自律办学、确立质量标准。

他认为,基于对上述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中外学校经过慎重考虑,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督促指导下,选择依法退出中外合作办学,于理于法都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