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黃馬褂是什麼?爲什麼穿上黃馬褂就那麼厲害?

蘋果知名達人

在有關清朝的影視劇中,經常可以見到皇帝賞賜大臣、武將以“黃馬褂”的鏡頭。穿上了“黃馬褂”,便擁有了特權。於是人們不免會有疑問,“黃馬褂”到底是什麼樣的衣服?竟有如此之大的魅力。

其實,所謂的“黃馬褂”並不是什麼稀奇的服飾,它不過是馬褂的一種。馬褂,實為行褂之俗稱。單從名稱上看,馬褂便於馬上民族使用。據《大清會典圖》可知,行褂,與行冠、行袍、行裳、行帶等一起,均屬於行服的範疇。顧名思義,行服是為外出行走而設計的服飾。

據乾嘉時人昭槤《嘯亭續錄》載: “又燕居無著行衣者,自傅文忠徵金川歸,喜其便捷,名‘得勝褂’,今無論男女燕居皆著之矣。”可知,行褂既便於軍旅,也適合在家閒居。這種普遍適用性有賴於行褂 “長與坐齊,袖長及肘”的款式特徵。行褂之所以被稱為馬褂,也正是由於其便於馬上騎射時穿著的緣故。這樣的服裝設計,與滿族是生活在寒冷地區的遊牧民族有關。

在清代服制的色澤規定中,黃色有明黃、金黃、杏黃等多種類別。“黃馬褂”只是一個概念相對含糊的通稱,其內涵遠非“黃色的馬褂”這樣簡單。從理論上講,明黃色、金黃色、杏黃色的馬褂均可稱之為“黃馬褂”。但在清代政治生活中唱主角的黃馬褂卻只有一種。實際上,黃馬褂確有明黃色和金黃色之分。

黃色在清代服飾制度中是皇家專用色彩,象徵著皇權。因此,黃馬褂也常常被當做特殊的嘉獎和榮寵,由皇帝賞賜給有勳功的大臣。久而久之,黃馬褂便在清代的眾多馬褂中脫穎而出,成為具有特殊象徵意義的馬褂了。


與書居

其實從根子說,馬褂這樣東西,本身就是旗人專屬,他們還沒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主要靠打獵捕魚為生,長袖長褂根本展不開,所以就要穿小褂,因為是騎馬穿,所以叫馬褂。

後來他們成了氣候,打下了天下,騎馬打仗貼身穿這東西,為了保持勇猛善戰的傳統,所以又把這個叫“得勝褂”,通常是勝利象徵。

所以在清朝建立之後,穿馬褂也就流行,特別是重大勝利場合,一身馬褂穿上,就體現的是尊貴身份和輝煌業績。特別是滿族武將打了勝仗,回來接受表彰,都經常穿馬褂示人,其風光程度,就和讀書人中榜沒倆樣。

但是請注意,哪怕這種場面再氣派,開始也絕對不能穿黃馬褂,明黃色是皇權的象徵,屬於皇帝的專利。

這個得勝馬褂,在清朝好像流行時尚,經常變款式。一開始是天藍色,後來是玫瑰紫,明黃色只能是皇帝穿。

穿馬褂最流行的時候,就是乾隆時期,而且規律是皇帝最寵的人穿啥顏色,那就流行啥顏色,像福康安和珅這些風光人物,不但要哄皇上開心,更要肩負引領大清流行時尚的重任,所以他們的財富地位,賺的也是辛苦錢。

那麼為什麼又出黃馬褂呢,最早的原因,是出於安全考慮,特別是到了清朝皇帝喜歡出巡的年月,皇上穿明黃色,身邊大臣各種顏色,陣仗擺出去實在太顯眼,特別是誰要想弄個刺殺襲擊,一找一個準。於是從那時起,身邊的大臣就開始穿黃馬褂,這就是象徵身份,象徵你是皇帝身邊的人。

但是要注意,這種黃馬褂,只有特定場合才能穿,非特定場合穿了就是僭越,像宰相劉羅鍋這類電影,在劉羅鍋家把黃馬褂披和珅身上,那分明是嫌和珅死的不夠快。

另外一個穿黃馬褂的場合,就是木蘭秋圍,也就是陪皇上打獵,你要是表現好,還能獲賜黃馬褂,當然賜歸賜,只能工作時間穿,非工作時間亂穿,一樣是大罪。

而且跟我們看到的,比如劉羅鍋這類清前期的電視劇不同,清朝前期極少有賜黃馬褂的記錄,康乾那時候都是給爵位給稱號給錢,比如巴圖魯啥的,像《雍正王朝》裡又給小弘曆封巴圖魯又給黃馬褂,絕對屬於作者二月河亂燉。

其實從根子說,馬褂這樣東西,本身就是旗人專屬,他們還沒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主要靠打獵捕魚為生,長袖長褂根本展不開,所以就要穿小褂,因為是騎馬穿,所以叫馬褂。

後來他們成了氣候,打下了天下,騎馬打仗貼身穿這東西,為了保持勇猛善戰的傳統,所以又把這個叫“得勝褂”,通常是勝利象徵。

所以在清朝建立之後,穿馬褂也就流行,特別是重大勝利場合,一身馬褂穿上,就體現的是尊貴身份和輝煌業績。特別是滿族武將打了勝仗,回來接受表彰,都經常穿馬褂示人,其風光程度,就和讀書人中榜沒倆樣。

但是請注意,哪怕這種場面再氣派,開始也絕對不能穿黃馬褂,明黃色是皇權的象徵,屬於皇帝的專利。

這個得勝馬褂,在清朝好像流行時尚,經常變款式。一開始是天藍色,後來是玫瑰紫,明黃色只能是皇帝穿。

穿馬褂最流行的時候,就是乾隆時期,而且規律是皇帝最寵的人穿啥顏色,那就流行啥顏色,像福康安和珅這些風光人物,不但要哄皇上開心,更要肩負引領大清流行時尚的重任,所以他們的財富地位,賺的也是辛苦錢。

那麼為什麼又出黃馬褂呢,最早的原因,是出於安全考慮,特別是到了清朝皇帝喜歡出巡的年月,皇上穿明黃色,身邊大臣各種顏色,陣仗擺出去實在太顯眼,特別是誰要想弄個刺殺襲擊,一找一個準。於是從那時起,身邊的大臣就開始穿黃馬褂,這就是象徵身份,象徵你是皇帝身邊的人。

但是要注意,這種黃馬褂,只有特定場合才能穿,非特定場合穿了就是僭越,像宰相劉羅鍋這類電影,在劉羅鍋家把黃馬褂披和珅身上,那分明是嫌和珅死的不夠快。

另外一個穿黃馬褂的場合,就是木蘭秋圍,也就是陪皇上打獵,你要是表現好,還能獲賜黃馬褂,當然賜歸賜,只能工作時間穿,非工作時間亂穿,一樣是大罪。

而且跟我們看到的,比如劉羅鍋這類清前期的電視劇不同,清朝前期極少有賜黃馬褂的記錄,康乾那時候都是給爵位給稱號給錢,比如巴圖魯啥的,像《雍正王朝》裡又給小弘曆封巴圖魯又給黃馬褂,絕對屬於作者二月河亂燉。

直到咸豐以後,大清打仗多,賞不過來,才出來了黃馬褂這一說,尤其是太平天國時代,不但賞滿人,更賞漢人,那時候規矩鬆了,也允許你更多場合穿了,比如李鴻章出去跟洋人籤合同的時候就常穿,去馬關籤條也割臺灣的時候,被小鬼子打了一槍,好不容易救過來,第一句話居然是囑咐部下,把這血染的黃馬褂收藏好。在他眼裡,這玩意真比命重要。

當然不拿這個當事的也有,比如武訓,就是那位做乞丐湊錢辦學的先生。清朝給他黃馬褂,人家堅決不要,說還不如給我幾個辦學的賞錢。

不過人家不要也是有理由,李鴻章不知道,他十分愛惜的黃馬褂,那時候已特不值錢,比起他年輕的時候要鎮壓太平天國換黃馬褂,那時候你幹啥都能得,比如給慈禧唱戲的,開火車的,都御賜過黃馬褂,清朝還沒完蛋,這玩意就貶值了。

直到咸豐以後,大清打仗多,賞不過來,才出來了黃馬褂這一說,尤其是太平天國時代,不但賞滿人,更賞漢人,那時候規矩鬆了,也允許你更多場合穿了,比如李鴻章出去跟洋人籤合同的時候就常穿,去馬關籤條也割臺灣的時候,被小鬼子打了一槍,好不容易救過來,第一句話居然是囑咐部下,把這血染的黃馬褂收藏好。在他眼裡,這玩意真比命重要。

當然不拿這個當事的也有,比如武訓,就是那位做乞丐湊錢辦學的先生。清朝給他黃馬褂,人家堅決不要,說還不如給我幾個辦學的賞錢。

不過人家不要也是有理由,李鴻章不知道,他十分愛惜的黃馬褂,那時候已特不值錢,比起他年輕的時候要鎮壓太平天國換黃馬褂,那時候你幹啥都能得,比如給慈禧唱戲的,開火車的,都御賜過黃馬褂,清朝還沒完蛋,這玩意就貶值了。


我們愛歷史

很多人受到一些不懂行的影視劇的影響,把黃馬褂的諸多概念混淆了,而且還總是突出了黃馬褂特別厲害的印象。

清朝的黃馬褂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大內侍衛的制服,舊時稱“行褂”,顧名思義,就是行動時穿的褂子。我們常看到影視劇中,有一群黃馬褂簇擁著皇帝,或是皇帝上朝時,院子裡、臺階上都站滿了黃馬褂,這個場景是對的,因為所以侍衛,包括頭等侍衛、二等侍衛、三等侍衛以及藍翎侍衛,上班當值的時候,都穿黃馬褂,這就是工作服,跟我們現在一樣,很好理解。侍衛穿上黃馬褂,自然就厲害了,保衛皇上的安全,衛兵神聖不可侵犯嘛。內務府檔案裡曾經記載過一則小事,乾隆的時候,莊親王允祿,皇上的叔叔,由於沒有及時迴避侍衛的巡視隊伍,竟被罰俸半年!當然,這些侍衛不當值的時候,可就沒這個威風了,最高的頭等侍衛三品官,常見皇上的大臣都得一二品,誰的官職都比他們大。

另一種黃馬褂則是賞賜的黃馬褂,一般是給予那些建有軍功的武將,屬於一種榮譽,就如同賞賜巴圖魯的名號一樣,同時還會賞給做黃馬褂的明黃色布料。這種黃馬褂其實就沒什麼厲害可言了,就是一種榮譽,穿上它,也不能見官大一級,只是眾同僚都會對他另眼相看,更加尊重。一些電視劇裡有穿上黃馬褂,大臣們就給他下跪的橋段,這就外行了,黃馬褂就如同最高領導給頒發的錦旗,你拿個錦旗嚇唬誰去啊。另外,這兩種黃馬褂其實還有一點小區別,制服類的黃馬褂的紐襻是藍黑色的,而賞賜的黃馬褂,其紐襻是黃色的。


紅小豆館主

在許許多多的清朝古裝劇中,我們總能看到少數功臣名將得到賜穿黃馬褂的殊榮。

馬褂其實是行褂的俗稱。長與坐齊,袖長及肘,排除了衣袖的干擾,保持手腕的靈活性,適合馬上民族控馭馬匹,舞刀弄箭,之所以被稱為馬褂,也正是由於其便於馬上騎射時穿著的緣故。黃色在清代服飾制度中是皇家專用色彩,象徵皇權。但是首先是清代的一種官服。凡領侍衛內大臣,護軍統領等,皆服黃馬褂。後也賜與有軍功的臣下。亦作“黃馬袿”。清代的巡行扈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侍衛什長等,皆例準穿黃馬褂。有功大臣也特賜穿著。

今人在畫像和故宮館藏中沒有發現皇帝穿著的黃馬褂,但文獻記載,乾隆皇帝曾解下身上的黃馬褂賞給阿桂,因此清帝穿著黃馬褂是不爭的事實。黃馬褂作為一種服飾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獨特體制下,滲透到政治層面,被公認為滿洲進行異族統治的特殊工具。

但追根溯源,漢魏時期的半臂,明洪武年間的對襟衣以及明武宗正德年間的罩甲,都是與黃馬褂相同設計、相同功能的服飾。所以,黃馬褂不是純粹的胡服,也不是照搬“寬衣博帶”的漢族服飾而創制,它是胡服、華服兩種服飾文化長期交流的產物。只是,黃馬褂在清代獲得無比尊崇的地位,併成為體現皇權恩澤的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