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劉邦開國稱爲「高祖」,而李淵和趙匡胤開國稱「太祖」?

為何劉邦開國稱為“高祖”,而李淵和趙匡胤開國稱“太祖”?

問:為何劉邦開國稱為“高祖”,而李淵和趙匡胤開國稱“太祖”?

答:先贊一下: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

同是開國皇帝,有的稱“高祖”,有的稱“太祖”,實在是混亂。

其實,不但我們現代人混亂,古代人也很混亂。

中國是個禮儀之邦,講究尊長愛幼。

尊長的“長”,包括年紀比自己大的長輩,也包括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群。

尊長的“尊”,既要表現在行動上,也要表現在語言上。

在語言上,首先要懂得避諱,不可以隨便直呼“長者”的的名字。

這麼一來,作為全天下地位最尊崇的人——皇帝,是沒有人可以直呼他的名字的。

臣子和皇帝討論問題,當著他的面,可以稱他為:“吾皇”、“陛下”、“聖上”;在背後談及到他時,仍然可以稱他“吾皇”、“陛下”、“聖上”,或者稱“今上”。這都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這個皇帝駕崩了,臣子或後人要談論到這個皇帝,就不能再用“吾皇”、“陛下”、“聖上”,或者“今上”這樣的字眼了,因為,皇帝駕崩後又有新皇帝繼位了,“吾皇”、“陛下”、“聖上”、“今上”的稱呼得轉用在新皇帝身上了。

所以,稱呼已經駕崩的皇帝得稱其廟號或諡號。

廟號制度始於商朝,商人重祭祀,會對死去的帝王建家廟祭祀,並給該帝王追尊廟號。

廟號最初只有四種:太、高、世、中。“太”為創基立業;“高”為功高蓋世;“世”為世代祭祀;“中”為中興基業。

諡號制度則始於周朝,紂王無道,武王替天行道,革成湯殷商之命,不設廟號,對死去的帝王,由臣子結合其一生功過予以評價上諡號。

則周朝有諡無廟。

秦始皇一統宇內,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屬以下犯上,予以廢除,自上尊號始皇帝,其後代稱二世、三世以至世世代代。

到了漢朝,既恢復了諡號,也恢復了廟號,尤其重視廟號,認為有功德者才配享廟號,故漢代皇帝都有諡號,卻有相當部分沒有廟號。

劉邦有功有德,廟號為“太祖”,諡號“高皇帝”。

為何劉邦開國稱為“高祖”,而李淵和趙匡胤開國稱“太祖”?

這一點,《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第八》很清楚地記述有給劉邦確定廟號和諡號的過程:“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太子襲號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以歲時祠。”

可見,後人對劉邦的準確稱呼應該是“漢太祖高皇帝”。

之所以被稱為“高祖”、或“漢高祖”,全賴司馬遷。

事情是這樣的,中國人對祖先的排序,按《爾雅•釋親》的解釋:“生己者為父母,父之父為祖(即祖父),祖父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即從自己往前排,祖宗的輩分依次是: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前面也說了,商朝廟號制度裡,只有“太、高、世、中”四種廟號,原本是沒有“高祖”這一項的。

司馬遷時代的“今上”是漢武帝劉徹,漢武帝劉徹的父親是漢景帝劉啟,漢景帝的父親是漢文帝劉恆,漢文帝劉恆的父親就是劉邦,劉邦的父親是劉太公。按上面《爾雅•釋親》的解釋,漢武帝劉徹要稱呼劉太公為高祖。但是《爾雅》上文郭注曰:“高者,言在最上。”《周書•康王之誥》又有“無壞我高祖寡命”的說法。在《周書•康王之誥》中,高祖指的是文王、武王。周康王把曾祖父周文王、祖父周武王一概稱為“高祖”,那是因為他們是周朝的肇基業者,上最上之尊稱。有周禮可以援引,漢武帝就稱曾祖父劉邦為“高祖”。司馬遷和其他武帝朝的大臣也就跟著漢武帝劉徹來稱呼劉邦為“高祖”,在給劉邦寫的本紀也寫作《高祖本紀》。

而東漢班固在寫漢書時,沒有跟著漢武帝稱呼劉邦為“高祖”,《高祖本紀》改成了《高帝本紀》。

《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在記述群臣給劉邦確定廟號和諡號的過程時,也把“高祖起微細”一語改為了“帝起微細”。

不管怎麼樣,經過司馬遷這麼一來,後人都弄混了,以為劉邦的廟號是“高祖”,“太祖”被誤認成是“高祖廟”。

當然,也有研究史學的人認真研讀了《史記》、《漢書》,知道劉邦真正的廟號是“太祖”,但沒注意到被寫成“高祖”的來由,於是乎,很長一段時間,“高祖”和“太祖”就劃等號了。

即使不劃等號,也弄得很混,認為這是兩個不同的廟號,或者是先有太祖,再有高祖;又或者是先有高祖,再有太祖。

比如漢朝之後的曹魏政權,曹操廟號為“太祖”,曹丕廟號為“高祖”。

而到了晉朝這,情況反過來了,司馬懿廟號為“高祖”,司馬昭廟號為“太祖”。

十六國時期,後趙石勒廟號為“高祖”,石虎廟號為“太祖”;前秦苻洪廟號為“太祖”,苻健廟號為“高祖”。

南北朝時,劉裕廟號為“高祖”,劉義隆廟號為“太祖”;南梁蕭衍廟號為“太祖”,其父親蕭順之廟號為“高祖”;南陳陳霸先廟號為“太祖”,其父親陳文贊廟號為“高祖”。北齊高歡的廟號最初是“太祖”,後來又改為“高祖”。

為何劉邦開國稱為“高祖”,而李淵和趙匡胤開國稱“太祖”?

隋朝楊堅廟號為“高祖”,其父親楊忠廟號為“太祖”。

唐朝李淵廟號為“高祖”,其父親李虎廟號為“太祖”。

到了五代,象朱溫、李克用、郭威等廟號為“太祖”,石敬瑭、劉知遠等廟號為“高祖”……

一句話,“高祖”和“太祖”沒什麼嚴格區分,那些“始受封為太祖,始受命為高祖”的解釋根本說不通。

不過,自宋朝而後,就只有“太祖”而沒有“高祖”出現了。

但到了清朝,一下子湧出了很多“祖”,有“肇祖原皇帝”孟特穆、“興祖直皇帝”福滿、“景祖翼皇帝”覺昌安、“顯祖宣皇帝”塔克世、“太祖皇帝”努爾哈赤、“世祖章皇帝”福臨、“聖祖仁皇帝”玄燁。

清朝為什麼要這麼多“祖”?

《孔子家語》說了“祖有功而宗有德”,即有功曰祖,有德曰宗,“祖”有別於“宗”,稱“祖”者,清朝皇帝中建立了偉業的多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