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邦开国称为“高祖”,而李渊和赵匡胤开国称“太祖”?

为何刘邦开国称为“高祖”,而李渊和赵匡胤开国称“太祖”?

问:为何刘邦开国称为“高祖”,而李渊和赵匡胤开国称“太祖”?

答:先赞一下: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同是开国皇帝,有的称“高祖”,有的称“太祖”,实在是混乱。

其实,不但我们现代人混乱,古代人也很混乱。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讲究尊长爱幼。

尊长的“长”,包括年纪比自己大的长辈,也包括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群。

尊长的“尊”,既要表现在行动上,也要表现在语言上。

在语言上,首先要懂得避讳,不可以随便直呼“长者”的的名字。

这么一来,作为全天下地位最尊崇的人——皇帝,是没有人可以直呼他的名字的。

臣子和皇帝讨论问题,当着他的面,可以称他为:“吾皇”、“陛下”、“圣上”;在背后谈及到他时,仍然可以称他“吾皇”、“陛下”、“圣上”,或者称“今上”。这都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这个皇帝驾崩了,臣子或后人要谈论到这个皇帝,就不能再用“吾皇”、“陛下”、“圣上”,或者“今上”这样的字眼了,因为,皇帝驾崩后又有新皇帝继位了,“吾皇”、“陛下”、“圣上”、“今上”的称呼得转用在新皇帝身上了。

所以,称呼已经驾崩的皇帝得称其庙号或谥号。

庙号制度始于商朝,商人重祭祀,会对死去的帝王建家庙祭祀,并给该帝王追尊庙号。

庙号最初只有四种:太、高、世、中。“太”为创基立业;“高”为功高盖世;“世”为世代祭祀;“中”为中兴基业。

谥号制度则始于周朝,纣王无道,武王替天行道,革成汤殷商之命,不设庙号,对死去的帝王,由臣子结合其一生功过予以评价上谥号。

则周朝有谥无庙。

秦始皇一统宇内,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属以下犯上,予以废除,自上尊号始皇帝,其后代称二世、三世以至世世代代。

到了汉朝,既恢复了谥号,也恢复了庙号,尤其重视庙号,认为有功德者才配享庙号,故汉代皇帝都有谥号,却有相当部分没有庙号。

刘邦有功有德,庙号为“太祖”,谥号“高皇帝”。

为何刘邦开国称为“高祖”,而李渊和赵匡胤开国称“太祖”?

这一点,《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很清楚地记述有给刘邦确定庙号和谥号的过程:“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太子袭号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

可见,后人对刘邦的准确称呼应该是“汉太祖高皇帝”。

之所以被称为“高祖”、或“汉高祖”,全赖司马迁。

事情是这样的,中国人对祖先的排序,按《尔雅•释亲》的解释:“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即祖父),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即从自己往前排,祖宗的辈分依次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

前面也说了,商朝庙号制度里,只有“太、高、世、中”四种庙号,原本是没有“高祖”这一项的。

司马迁时代的“今上”是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刘彻的父亲是汉景帝刘启,汉景帝的父亲是汉文帝刘恒,汉文帝刘恒的父亲就是刘邦,刘邦的父亲是刘太公。按上面《尔雅•释亲》的解释,汉武帝刘彻要称呼刘太公为高祖。但是《尔雅》上文郭注曰:“高者,言在最上。”《周书•康王之诰》又有“无坏我高祖寡命”的说法。在《周书•康王之诰》中,高祖指的是文王、武王。周康王把曾祖父周文王、祖父周武王一概称为“高祖”,那是因为他们是周朝的肇基业者,上最上之尊称。有周礼可以援引,汉武帝就称曾祖父刘邦为“高祖”。司马迁和其他武帝朝的大臣也就跟着汉武帝刘彻来称呼刘邦为“高祖”,在给刘邦写的本纪也写作《高祖本纪》。

而东汉班固在写汉书时,没有跟着汉武帝称呼刘邦为“高祖”,《高祖本纪》改成了《高帝本纪》。

《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在记述群臣给刘邦确定庙号和谥号的过程时,也把“高祖起微细”一语改为了“帝起微细”。

不管怎么样,经过司马迁这么一来,后人都弄混了,以为刘邦的庙号是“高祖”,“太祖”被误认成是“高祖庙”。

当然,也有研究史学的人认真研读了《史记》、《汉书》,知道刘邦真正的庙号是“太祖”,但没注意到被写成“高祖”的来由,于是乎,很长一段时间,“高祖”和“太祖”就划等号了。

即使不划等号,也弄得很混,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庙号,或者是先有太祖,再有高祖;又或者是先有高祖,再有太祖。

比如汉朝之后的曹魏政权,曹操庙号为“太祖”,曹丕庙号为“高祖”。

而到了晋朝这,情况反过来了,司马懿庙号为“高祖”,司马昭庙号为“太祖”。

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庙号为“高祖”,石虎庙号为“太祖”;前秦苻洪庙号为“太祖”,苻健庙号为“高祖”。

南北朝时,刘裕庙号为“高祖”,刘义隆庙号为“太祖”;南梁萧衍庙号为“太祖”,其父亲萧顺之庙号为“高祖”;南陈陈霸先庙号为“太祖”,其父亲陈文赞庙号为“高祖”。北齐高欢的庙号最初是“太祖”,后来又改为“高祖”。

为何刘邦开国称为“高祖”,而李渊和赵匡胤开国称“太祖”?

隋朝杨坚庙号为“高祖”,其父亲杨忠庙号为“太祖”。

唐朝李渊庙号为“高祖”,其父亲李虎庙号为“太祖”。

到了五代,象朱温、李克用、郭威等庙号为“太祖”,石敬瑭、刘知远等庙号为“高祖”……

一句话,“高祖”和“太祖”没什么严格区分,那些“始受封为太祖,始受命为高祖”的解释根本说不通。

不过,自宋朝而后,就只有“太祖”而没有“高祖”出现了。

但到了清朝,一下子涌出了很多“祖”,有“肇祖原皇帝”孟特穆、“兴祖直皇帝”福满、“景祖翼皇帝”觉昌安、“显祖宣皇帝”塔克世、“太祖皇帝”努尔哈赤、“世祖章皇帝”福临、“圣祖仁皇帝”玄烨。

清朝为什么要这么多“祖”?

《孔子家语》说了“祖有功而宗有德”,即有功曰祖,有德曰宗,“祖”有别于“宗”,称“祖”者,清朝皇帝中建立了伟业的多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