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曾說「娶妻當得陰麗華」,爲什麼卻沒立爲皇后呢?

asd0147014

娶妻當得陰麗華,這是劉秀沒有發達,沒有做皇帝時發出的感慨,後來劉秀有所成就後,就娶陰麗華為妻。



陰麗華和劉秀成親沒多久,劉秀就出去打天了。

之後劉秀出於利益關係,又政治聯姻,娶郭聖通為妻,之後郭聖通一直在劉秀身邊,幫助劉秀,隨著劉秀的地位越來越高,郭聖通的地位也相對的提高。

但是劉秀心裡還是愛陰麗華的,等陰麗華再次回到劉秀身邊時,郭聖通已經給劉秀生了幾個孩子。並且這麼多年郭聖通確實幫助不休不少。


劉秀做皇帝后,本來是想立原配陰麗華為皇后的,但是陰麗華覺得她雖也是原配,卻沒有幫助劉秀多少,而郭聖通又屬於政治聯姻。

出於多方面的考慮。劉秀最後立郭聖通為皇后,郭聖通的兒子為太子。

數年後,郭聖通被廢皇后位,太子當時並沒有被廢,不過這個太子有自知之明,於是自動提出讓出太子位,劉秀就封他為王。劉秀這個做法也打破了漢朝多年來,被廢太子沒有善終的情況!

而後劉秀立陰麗華為後,陰麗華的兒子為太子!


所以陰麗華沒有成為劉秀的第一任皇后。第一是因為郭聖通是政治聯姻,若不立她為後,那剛建立的起來的大漢,將會出現不利於朝廷的事。

第二,劉秀稱帝前,郭聖通一直在劉秀身邊,陰麗華後來才到劉秀身邊,雖然是原配,卻又像是初來乍到,陰麗華也覺得郭聖通更適合做皇后,於是劉秀就立郭聖通為後了!


中孚鑑

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這是劉秀髮跡之前的感慨,但是在成為帝王后,郭聖通卻成為了第一任皇后。



陰麗華是劉秀的原配妻子,史書記載陰麗華極為貌美。昆陽之戰後,小有成就的劉秀就迎娶了陰麗華做了妻子。但是新婚燕爾的兩人,僅僅三個月時,兩人就要離別。此時劉秀北渡黃河,鎮撫河北州郡。

由於劉秀在河北根本沒有實力,在河北的境遇極為困難,這時為了招撫真定王劉揚,因此劉秀同意迎娶劉揚的外甥女郭聖通加強雙方的互信。雖然是一場政治聯姻,但是劉秀對郭聖通卻也恩愛。聯姻之後,劉秀迅速的打開了局面。擁有了相當大的勢力。之後無公元25年登基稱帝。



稱帝之後,劉秀想要立陰麗華為皇后,但是陰麗華固辭不受,正在猶豫之時,真定王劉揚叛變,因為當時局勢不穩定,所以只是殺了叛變的劉揚,誰也沒有牽連。而郭聖通也因為特殊的位置被封為皇后。

立郭聖通為後的原因也是因為郭聖通的資歷和作用還有實力各方面的綜合考量。實際上這就是一場政治婚姻,不過郭聖通慶幸的是,劉秀和陰麗華對郭聖通都還可以。

最終在天下大定之後,劉秀還是冊立了陰麗華為皇后,改立了陰麗華之子劉莊為太子。廢除了郭聖通的皇后位置。



綜合來說,劉秀前期不冊立陰麗華為皇后,就是因為在劉秀的創業期,助力不足於郭聖通,所以劉秀的第一任皇后便冊立了郭聖通。


我是越關


劉秀說“娶妻當娶陰麗華”的確沒有說錯,與很多的皇室婚姻均是政治婚姻不同,劉秀與陰麗華乃青梅竹馬;同樣與很多的政治婚姻多以悲劇收場不同,劉秀與陰麗華一生恩愛有佳,是一對讓人羨慕的神仙眷屬。

劉秀在新野之地算是劉氏皇室後裔,不過得加一個“沒落”的限定語,而陰麗華出身也不俗,祖上是齊國宰相管仲,後來因功被封於陰地,故改姓――陰,到陰麗華父親這一輩,在當地的聲勢有增無減。

一個是當地豪族,一個是沒落的皇族後裔,雖然看似門當戶對,但富貴這事,過期不候,顯然劉秀比之陰麗華,稍微有些不如。

王莽改制,天下大亂,各地起義不斷,劉秀也適時的組織起了自己的武裝,勢力發展很快,當時劉秀的哥哥和弟弟均在劉秀軍中,知道劉秀對陰麗華有意,有意撮合,就在兵荒馬亂之中,劉秀與陰麗華結為了夫妻。


此後更始帝復辟劉姓皇室,對劉秀多有猜疑,先是藉口殺了自己的哥哥,劉秀知道自己若不想別的辦法,留下了早晚難逃一死。

便主動交出兵權,只帶隨從數十人,向北發展,當時的河北在王朗的割據下成獨立狀態,更始帝自忖劉秀此行也是九死一生,便沒有難為他,任他離開了。

劉秀到了河北,與當地的劉揚聯姻,娶其外甥女郭氏,借到十萬精兵(號稱十萬),打敗王朗,此後劉秀稱帝,封郭氏為皇后。

當時劉秀偏向於立陰麗華為後,劉秀征戰十年,期間陰麗華為其生了五個子女。但是陰麗華卻考慮到當時郭氏正懷有身孕,受不了刺激,便讓劉秀立郭氏為後,劉秀拗不過陰麗華,只能答應。

不過後來劉秀還是廢掉了國事,立陰麗華為後。因此題幹所說沒有把陰麗華立為皇后,顯然只說對了一半。


歷史三日談

劉秀,東漢的創立者,漢光武皇帝,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皇帝,創造了光武中興的輝煌時期;

“仕宦當做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這是他革命時期的人生理想和愛情宣言,每個成功人士在奮鬥的時候總得有個目標,還的有個站在背後默默支持的女人,劉秀這位同志比較幸運出生在古時候,可以有很多個這樣的女人,而陰麗華只是其中一個;劉秀的第一任皇后是郭勝通,這個郭勝通有個牛逼的舅舅劉楊,是河北一帶有名的軍閥,劉秀想要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要依靠人家的力量就得給足人家籌碼,這是一場政治聯姻,所以在劉秀稱帝的時候還沒全國統一隻能立郭勝通為第一任皇后了。

等後來完成大業的時候就也想過廢掉郭皇后立陰麗華為後,這時候就體現出陰麗華的可貴之處了,她跟劉秀說,患難之情不能忘。最終說服劉秀作罷。只是後來郭皇后自己作死,陰麗華最終得以稱後。


FamousSpeech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作為文武皆備仁德有為的皇帝,他施政"解王莽之繁密,還漢世之輕法”,讓民眾得以休養生息,對婦女比較有同情心,多次下令提高奴婢的身份地位。

據《後漢書》記載,建武11年一年之中,曾三次下詔禁止殺傷和虐待奴婢,釋放被炙灼者,廢奴婢射傷人棄市之律。他在詔書中稱:"天地之性人為貴”,這也體現在對待兩個先後立為皇后的陰麗華和郭聖通二人的態度上。


劉秀乃漢高祖九世孫,與劉氏宗族較疏遠,仍是富豪地主家的子弟。年青時遊學長安,遇見名門淑女氣度非凡的陰麗華。明豔動人的大美女,讓劉秀一見傾心。可是當時劉秀在其眾多追求者中,也就世家子弟普通的貴族青年,要想娶她還是要等待時機的。

有一天,劉秀看見執金吾(長戈)的京城特種兵巡邏隊,個個又帥又酷,金吾在手威風凜凜,不由發下誓願:"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當上ceo,迎娶白富美。(一點也不高大上。)

公元22年,劉秀兄弟參加綠林軍,起兵反王莽後,以少勝多取得昆陽之戰的勝利,大敗王莽軍隊,名聲大振正式迎娶陰麗華。


因內訐劉秀哥哥被更始帝藉故殺了後,劉秀強忍悲痛交出兵權,只帶十幾個人馬前往河北謀發展。為成大業須聯絡河北豪強,答應劉揚娶侄女郭聖通為妻。

不同於對陰麗華的愛,與郭氏婚姻不過一種政治交易,在劉秀心中也覺得有愧於陰麗華。劉秀稱帝之後,其實還是欲踐其諾立陰夫人為後。但郭氏先生下兒子,按照宗法制度立之應立為後,並且天下未定,郭族人舉足輕重。雖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劉邦逃跑連兒女都踢下車,劉秀卻欲立陰氏為皇后。

他深知陰麗華為人謙恭,果然她主動推辭不做皇后。陰氏深明大義此舉,令兩人的感情又進了一步。劉秀便封郭氏為皇后,立長子劉強為太子。郭皇后其實也挺美,只是她不明白,對於帝王來說專一的愛情不過是奢望。她忌妒陰氏百般刁難。

陰麗華卻不言不是,反勸家人陰興拒絕深有歉意皇帝的封賞。讓劉秀愈發尊敬她,外戚作亂已令漢室遭創,而陰氏不爭之舉讓劉秀覺得更安全可靠。後以“皇后懷執怨懟,數違教令"為由廢黜了郭皇后,立陰麗華為皇后。

第二年,在郅惲勸說下太子請辭,願去外地做藩王。劉秀卻不忍心,遲疑了幾年後,才立陰麗華之子劉陽為新太子。失寵的郭聖通被封為中山王太后,尊享天年。劉秀對陪自己拼打江山的郭聖通,還是有情有義的,畢竟一起生了五個兒子,愛情不在親情尚存。

只是陰麗華更懂成全自己,所以更得劉秀歡心,卻仍不免色衰愛馳。晚年劉秀又移愛徐美人,雖然冷落了陰麗華,但沒有廢后,算是念及感情的人了。比起誓言"金屋藏嬌”卻廢后的劉徹,劉秀也算守信之義,有始有終吧。


一花一世界。元元,金沙江邊的小閒🐟,與你共品百味人生。期待關注點評。

元元的天下

劉秀少時便有“娶妻當娶陰麗華”的夢想。昆陽大戰之後,他如願娶了自己的夢寐以求的愛人陰麗華。但是,問題來了,劉秀即位以後,立的第一位皇后竟然不是陰麗華,而是真定女子郭聖通。各位看官一定會猜,這八成又是一個負心漢吧。然而,故事並不是這樣簡單的。各位看官,咱接著往下看。



更始元年(23)六月,劉秀娶了時年19歲了陰麗華做妻子。新婚不久呢,劉秀就受命赴河北,陰麗華留在了新野。但是,劉秀為了聯合真定王劉楊,娶了劉楊的外甥女郭聖通,倆人還有了自己的孩子劉強。可是家有自有顏如玉,劉秀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美妻陰麗華。於是當上皇帝之後派人到新野把陰麗華接回來了。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該立誰為後呢?郭聖通在南征北戰的時候支持過自己,而且還生有皇子。但是陰麗華是在自己微賤的時候娶的妻子,也是自己的夢中情人。畢竟故劍情深,光武帝劉秀決定還是立陰麗華為皇后。


但是聰明識大體的陰麗華想到郭聖通出身皇室後裔家庭,戰爭之中舉家支持劉秀,劉秀還得依靠郭家勢力,便以郭貴人已經生有皇子為由堅決地辭讓皇后位置。這也讓光武帝劉秀和一眾大臣越發地敬佩陰麗華的為人。建武二年(26),郭聖通被立為皇后,劉強被立為太子。


封后風波暫時告一段落,但是殊不知郭皇后這後位沒坐多久,建武十七年(41)十月十九日,光武帝突然以郭皇后心懷怨念為由,廢黜其皇后封號,而立陰麗華為後。這其中緣由又是什麼呢?


郭皇后對於光武帝劉秀偏心陰麗華母子不滿而心生怨念,應該是一條理由。光武帝一直心向陰麗華也是其因。更多的考量應該還有對於太子劉強的不滿,而越來越看重陰麗華所出之子劉莊。劉莊聰慧,應該更適合做帝國繼承人。郭聖通被廢之後,卻依然能夠住在洛陽宮內,劉秀也不曾苛待於她,生活依然是十分優渥。從此,劉秀和陰麗華便可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了。



參考文獻: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

魏新:《東漢開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