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优秀作文《在生活中践行儒家文化》批注及点评

(题目既有对材料的关联,又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考场作文如此命题,醒目鲜明,很好!)

这位同学(称谓开篇,体现交际意识)的想法是多数人都有的疑问,(:)我们赞同认可儒家文化,但在生活中,究竟该不该依据儒家思想行事呢?(“依据儒家思想行事”呼应题目中的“践行”,语言富于变化,好。)

(文章第一段切入准确,突出问题核心,入题快。)

我的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我们要“约之以理”、“以德服人”,要“推己及人”、“以和为贵”,但我们更需要先明确我们自身的“义利观”,明确孟子提出的“养浩然正气”的义利观。(义利观”一词可谓直指核心。不过,所引孟子“养浩然正气”,能否指向义利观,值得思考。)

(文章第二段回应第一段的疑惑,态度坚决,观点鲜明。但是文章立意焦点的“义利观”缺少必要阐释,以至于后文的论证显得飘忽不定。“义利观”应该是对“义”和“利”以及二者关系的看法,它直接关联 “义”与“利”冲突的最终解决,不得不说。)

这位同学担心如若真的“推己及人”、“约之以礼”,却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正是义利观的一种体现。担心自己在守“礼”的时候,旁人却将你的“礼”看作让步,而你觉得在让步的时候,自己吃了亏。(“礼”和“义”的关联缺少界定。既然在辩证思考“义利观”,应该将“吃亏”和“利”关联才好。)而孟子提出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义利观(这是“义利观”吗?)却是将义摆在了第一位的,多少人愿意“舍身而取义”,(:)因此当你真的挤不上公交车的时候,便是你和旁人义利观共同体现的时候了。(表达不清)你率先产生了“让渡”心理,让旁人先上车,这是“义”,旁人挤上了车,这是“利”。当然,当你率先作出让渡行为的时候,你一定不会挤不上公交车。(为什么?没交代清楚。)

(这一段想法很好,再次将材料和观点相接,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很好的一个立意,但稍显不足的是论证分析有些流于表面,没有真正揭示二者的关系,有点可惜!)

中国人在传统儒家思想中浸泡千百年,在内心深处都潜藏着“礼”的思想。(此处的“礼”与前面的“义”有怎样的关系呢?缺少说明。)我们是华夏古国、礼仪之邦啊——不论是“恪己守礼”,还是“以礼待人”,都在我们脑海中根深蒂固。你的让渡为“礼”,其他人也自然会以礼相待。(这样的推论太武断,致使文段又回到原点:你让,别人不让,怎么办?这是整个问题的焦点,却恰恰没有说明白!)礼的思想被激发,自然是先来后到,整整齐齐地排好队再上车。瞧我,这么多年来以礼待人,从未因挤公交车与人红过脸。当然,开个玩笑。

(本段能从事件中走出来,延伸到儒家礼仪的中国文化共同的背景,让“让渡”成为可能,也让思考有了延伸。如果能将“义”与“利”的关系论证出来会更好。)

但这位同学的提问还体现了另一个问题,(体现文章的层次性)我们认可、赞同的儒家文化,在生活中又要怎样去践行?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当真正将“义”至于“利”前的时候,我们的斤斤计较便会少许多。我们还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和“义利观”是什么关系呢?文中有太多类似的表达);在义利观的指导下,我们推己及人,舍己为人,正如社会上为我们的岁月静好负重前行的人,他们舍己为人放进生活里,放进信仰里;而我们待人有礼,以和为贵,在原则之上奉行让渡心理,让渡所谓意义上的自我利益(何谓意义上的自我利益?)。

(这一段是承接前文的“为什么”之后的“怎么办”,结构上很清晰。但是由于前文的“义利观”分析不够透彻,后文的“怎么办”就稍显空泛。)

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明白,我们之所以有这样和谐美好的社会,是有很多人,一直将儒家文化中的“义”和“利”摆在信仰里、放在生活中。但这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和谐美好的社会,还需要更多如你们般的青少年,作为社会的阳光,知礼守法,以德服人,共同建立一个大同社会,一个不同于古时理想化的大同,但更甚于古时理想化的社会。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不仅自己践行儒家文化,同时鼓舞身边人一起,共同建设新的大同社会。

(这一段,照应开头,面对同学提出建议,再次重申了文章的观点。)

将儒家文化放进生活里,将义利观摆在信仰上,(此表达出现多次,有重复之嫌,且与上段的“但这远远不够”矛盾,可考虑替换。)让我们为建立更好、更阳光的社会共同努力。

(结尾段再次重申观点,简洁有力,可取。)

【总评】

这篇作文最终得分54,虽推敲之下深刻性、逻辑性不够,但它能在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依然亮点颇多。

首先得益于文章的核心架构,即“义利观”的概括。义与利,为中国古代哲学一对范畴,从中可见文章有哲学视野。义,指道义;利,指利益、功利。关于二者的关系,中国历史上各学派多持不同观点。义利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存在的一大争论问题,它涉及到道德和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文章不去纠缠概念的关系,而是以此作为儒家文化与乘坐公交的哲学提升,显出文章的深刻的一面。文章能从“义”与“利”入手,并至始至终贯穿,写的很集中;尽管火候不够,但也足以让人眼前一亮。

其次,对于写作任务的完成。本文紧扣材料及要求,切入准确,身份明确。

第三是文章结构清晰。从题目,到正文的起承转合处理都很清楚。有质疑呼应,有回答,有分析,有对策,有呼告,浑然一体,大结构非常有吸引力。

本文也有较为明显的不足之处。

一是语言。作为议论文,语言不够严谨,存在多处表意不明的情况。

二是概念。文中概念有些混杂,很多的经典语句粗看丰富多彩,却经不起推敲,“礼”“利”“德”内涵飘忽不定。

三是核心论证段的乏力。作为文章的论证核心段的第3和第4 段两段,“儒家提倡将义放在第一位,所以我们要让渡,因为你让了,所以别人就会让”的推理是没有说服力的。

总的说来,作为考场作文,能有如此表现,已属不易,高分鼓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