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931-1932年的哈尔滨,一座从未有过城墙的城市


哈尔滨, 黑龙江省省会、位于中国东北平原东北部地区、黑龙江省南部,东与牡丹江市、七台河市接壤,北与伊春市、佳木斯市接壤,西与绥化市接壤,南与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接壤;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元、明时,成为成吉思汗三弟斡斤家族的领地和奴尔干都司的辖地。明末清初时期,女真人曾用此城遗存的建筑材料在原地修筑阿勒楚喀要塞。1946年,建立人民政权,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建国后,是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

早在两万两千年前, 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大约5000年前,哈尔滨地区进入 新石器时代。大约3000年前, 殷商晚期,哈尔滨进入青铜时代,属于黑龙江地区最早的古代文明国家—— 白金宝文化的分布区域。


清朝建立后, 乾隆二十一年在阿城设阿拉楚喀副都统,哈尔滨为其所辖,属于吉林将军。清末民初哈尔滨属于吉林省滨江县治。清中后期,随着”京旗移垦“和”开禁放荒“政策的实施,大量满汉百姓移居哈尔滨地区。

清 光绪二十二年至清 光绪二十九年,随着 中东铁路建设,工商业及人口开始在哈尔滨一带聚集。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已经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9个国家在此设 领事馆。与此同时, 中国民族资本也有了较大发展,建立起哈尔滨在当时的北满 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地位。

哈尔滨是中国 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较早、工人和学生运动比较活跃的城市。民国十二年,哈尔滨成立 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民国十六年,在哈尔滨召开了东北地区第一次党代会,并成立满洲临时省委。哈尔滨成为党领导东北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后来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发展国民经济,在“一五”时期,哈尔滨是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 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有13项设在哈尔滨,成为国家重要 工业基地,并迅速由一个消费城市转变为 新兴工业城市。

受历史上北方 游牧民族传统影响,早在20世纪90年代,哈尔滨就有了野游的风俗。解放后,野游之风日益盛行,许多单位春夏秋季都要组织职工到郊外野游,也有的以家庭为单位野游。随着人们 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哈尔滨人的野游正在发展为更大规模的旅游活动,并成为生活中文化娱乐的一项重要内容。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冰雪活动为内容的国际性节日,每年一月五日开幕,持续一个月。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与日本札幌雪节、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欢节和挪威奥斯陆滑雪节并称世界四大冰雪节。自1985年1月5日创办以来,创造成融文化、体育、旅游、经贸、科技等多领域活动为一体的黄金季节。游客可以到观赏冰灯、雪雕,欣赏冰雪文艺晚会,还可以参加冰雪娱乐项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