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維虹:漫話人生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觀”來了,來的是那麼自信和瀟灑。

當今的中國,在部分人群中流行著一個很重要的熱門詞彙,叫做“三觀”,即人生三觀。這本是一個曲高和寡、陽春白雪的詞,一時間卻成為一些人們的口頭禪,時髦了起來。

金維虹:漫話人生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何謂“三觀”?就是人生中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涵義及表現非常豐富、較為複雜和富於變化。人們說起來三觀似乎很簡單,雖說三觀屬於大眾哲學的範疇,但其實三觀並不是輕易就能搞懂的,當然三觀多少也有點神秘的色彩。

所以不難發現,現實生活中真正搞懂三觀的人並不多,絕大多數人其實對三觀是陌生的,通常把三觀只作為一個口頭語,或者只當作一個空洞的概念;或是感性多於理性,根本不清楚三觀的基本理論,對三觀真正的涵義、對三觀的外延、對三觀的維度、對三觀的運用等等,知之甚少,也存在不少的誤區;或是將三觀混淆者大有人在,人們之間常常不在一個頻道上或者一個層面上討論三觀,鬧出不少誤會和笑話,況且有些人本身就存在錯誤的、糊塗的三觀。

因此,由於三觀不清、三觀不正,或者對三觀無所謂,導致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出現大量的誤解、問題和錯誤,甚至是決策的失誤和失敗,使有的人工作、生活及人生走向了歧途,出現了危機。面對在三觀上存在如此這般嚴重的問題,難道人們還要在錯誤的三觀上繼續走下去嗎?要知道很多誤會、錯誤及危害的根源就來自於三觀不清、三觀不正啊,人們真的應該警醒了。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們常常說錯了話、做錯了事,產生了誤會,卻不知道錯在哪裡,百思不得其解,其實根源就是三觀出了問題。

很顯然,正確認識三觀、樹立合理三觀、科學運用三觀,早已是現實生活中人們不可忽視、也不可迴避的一個重要、且非常緊迫的課題,這一課是要補的,再不可等閒視之了,因為三觀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啊。(氧分子網:www.yangfenzi.com)

對於人們來說,不管你清不清楚三觀的真實涵義,承不承認三觀的重要作用,都已經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三觀,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在三觀面前都是不可以裝糊塗,視而不見,不以為然,也是不能作假的,也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求甚解,,人總不能稀裡糊塗地過一輩子吧。因此,人們十分有必要花點時間、用點耐心搞清楚什麼是真正的三觀,什麼是自己的三觀,尤其是反思自己的三觀還有哪些不足和毛病。

可喜的是,三觀過去僅是哲學家和某些政治思想工作者的專用詞彙,現如今已經開始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走進了普通人的思想,這是一種多大的進步啊,也是一種人類文化和社會文明提升的表現。

那麼,就讓我們走進三觀的世界進行一次深度旅行,邊參觀、邊學習、邊感受三觀,去初步探索一下三觀的奧妙,享受一下三觀的樂趣,吸收一下三觀的理論營養吧。

一、三觀的主要涵義

其實,對於三觀若仔細做些分析和透視一番,你會看到三觀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其學問還是很大的,內涵也極其深刻,維度也較為複雜,外延豐富多彩,表現千變萬化,趣味自然無窮,更不要說人們所面臨的現實世界、人類社會和日常生活本身就複雜多變、色彩紛呈。

因此,很有必要從三觀的源頭說起,這就是三觀的主要涵義。下面就讓我們走進三觀,一層層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三觀從本質上說,它是哲學概念,屬哲學領域裡一個重要的認識範疇,是哲學中一個核心的基本理念和理論,是人們思想和靈魂的客觀反映。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認識論一個完整的體系中三個不同層次的概念,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三個有機方面和組合,共同處於人這個同一的主體。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三觀具有著深刻性和統一性,也有著差異性和多樣性,更具有複雜性和變化性。

接下來我們看看三觀的主要內涵是什麼:

世界觀

對於世界觀,很多人在觀念上也是模糊的,一般只是說世界觀是人對世界的看法,人對世界的觀點等等,這是淺層次的認識,很少有人說到世界觀的本質是什麼。

就世界觀而言,它是指人類認識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根本認識,是人類對世界認識的基本觀念和思想,是對世界本質的一個總的認識和總的看法,是一切思想和觀念的基礎。世界觀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包含了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內在元素。

世界觀總體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一類是唯心主義的世界觀,二者是對立的兩種不同的世界觀。一般而言,這兩種世界觀人們必取其一。

唯物主義世界觀是指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世界上先有物質,而後有意識,物質決定著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也能改變和影響物質,這是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唯心主義世界觀是主張精神、意識為第一位的,物質為第二性位的,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意識決定物質,物質是意識的產物。

很顯然,唯物主義世界觀和唯心主義世界觀是兩種根本不同的世界觀,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可想而知,人們的世界觀不同,決定了人們的三觀不可能相同。

然而,在部分人群中也可將這兩種不同的世界觀集於一身,這就是宗教觀的世界觀,宗教觀在主觀上信奉上帝、神仙、天命,有唯心的一面,而在客觀上又有唯物的一面,或者說是時而唯心,時而唯物,此事唯心,彼事唯物,不能解釋的唯心,能解釋的唯物,這就是宗教觀的精妙之處。然而從哲學的層面講,宗教觀也是唯心主義世界觀的一種表現形式。

請自我對照一下,你是哪種世界觀呢?

人生觀

對於人生觀的理解也很少有人能說清楚,人生觀究竟要說什麼不是很瞭解,大多也是望文生義。

下面就讓我們來探討一下人生觀的主要涵義。人生觀指人們對人生的基本認識和對人生的總體設想,也是人對自己的基本看法,是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對人生標準的界定,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對人生命運的研判,對人生價值和目標的追求,對人生生活態度的表達等等。可見,人生觀內涵十分豐富,類型也很多,並且直接影響到人的價值觀的形成和確立,雖受世界觀的指導,也會影響世界觀,導致世界觀的改變。

通常人生觀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人生目標的人生觀,一類是順其自然沒有人生目標的人生觀,若按人生目標取向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七大類型:一是以追求事業為主要目標的人生觀;二是以追求名譽為主要目標的人生觀;三是以追求權力為主要目標的人生觀;四是以追求利益(金錢)為主要目標的人生觀;五是以追求平靜生活為主要目標的人生觀;六是以追求奢華生活為主要目標的人生觀;七是以追求上述兩種以上多重目標的複合型人生觀。若加上沒有具體明確人生目標的人生觀,則人生觀至少有八大類,而絕大多數人屬於第五種人生觀。

這八大類人生觀還可以細分出若干種類來。比如以追求利益為主要目標的人生觀來說,就可分為拜金主義的人生觀,嗜錢如命的人生觀,利益最大化的人生觀,利益共享的人生觀,獲取應得利益的人生觀,不擇手段獲取利益的人生觀,損人利己獲取利益的人生觀,視金錢如糞土的人生觀,等等。

這八大類人生觀中,你的人生觀又是屬哪一類呢?

價值觀

對於價值觀,人們往往混同於人生觀,或者僅把價值觀侷限在利益和金錢上。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究竟什麼是價值觀。價值觀是指人們對包括人生價值在內的所有的人和事物的價值取向、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又以價值尺度和價值準則表現出來,更是人們在其言行中所表達出的最終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具體體現。價值觀中最核心的是對人自身的人生觀和命運的判斷、選擇與追求。

價值觀也就是總體價值觀,至少也可分為七大類型:一是利己價值觀;二是利人價值觀;三是利己利人價值觀;四是利公價值觀;五是利人利公價值觀;六是利己利人利公價值觀;七是不明確利什麼的價值觀。就整個人群而言,佔比高的是利己價值觀,其次是利己利人價值觀和不明確利什麼的價值觀,再次佔比少的是利人價值觀、利人利公價值觀和利己利人利公價值觀,最後也就是佔比最少的是利公價值觀。中國近代歷史上的先驅孫中山先生就是利公價值觀的典型代表,他的座右銘就是“天下為公”,因而他會公而忘私。

價值觀的表現形式更是多種多樣,可以根據不同事物分拆出各種具體形態的價值觀(可簡稱:具體價值觀),其中:

最常見的在精神方面有:名譽觀、政治觀、信教觀、道德觀、幸福觀、自由觀、文明觀、民主觀、人權觀、面子觀、良心觀、因果觀等;

在工作方面有事業觀、工作觀、擇業觀、權力觀、全局觀、成敗觀、利益觀等;

在生活方面有生活觀、生死觀、家庭觀、家族觀、孝道觀、消費觀、金錢觀、愛情觀、審美觀、教育觀、運動觀、旅遊觀、疾病觀、大局觀等;

在交往方面有朋友觀、同事觀、同學觀、戰友觀、老鄉觀、友誼觀等;

在社會方面有是非觀、民族觀、國家觀、戰爭觀、和平觀等等。若是細分不同的事項,具體價值觀少則可分為上百種,多則可分為幾百種,甚至上千種。

可見,價值觀也是很複雜的,而是各種具體價值觀還可以細分下去,例如,名譽觀就可分為視名譽為生命的名譽價值觀,把名譽當面子的名譽價值觀,把名譽當眼睛的價值觀,把名譽當擦鞋布的名譽價值觀,把名譽當白菜的名譽價值觀,如此等等。

這就是說,價值觀其本身也是分層次的,至少可以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上即為宏觀層面,是對人或事的總體判斷和抉擇,中即為中觀層面,是對人或事的具體判斷和抉擇,小即為微觀層面,是對人或事的細枝末節的判斷和抉擇。不同層面有著不同的是非、對錯、好壞的標準,若不在同一層面討論問題則會風馬牛不相及,或是隔牆吹氣—白吹。而往往討論事情的雙方正是由於不在同一層面討論問題而常常發生矛盾、誤解甚多,難以達成共識,故而不歡而散,或是分歧增大,或是相互猜疑,或是相互對峙,甚者化友為敵也是常有的事。

總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思想、思維、認知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其中,世界觀是三觀的理論和思想基礎,人生觀是人們在自身這個主體上的認識和觀念,而價值觀則是人這個主體對於名譽、權力和利益等事物的取捨的認知與研判;或者簡單地說,世界觀屬思想,人生觀屬認識,價值觀屬認知,也未嘗不可。人的一切思想和認識都出自三觀,人的一切言語和行為都來自於三觀。因此,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三觀清,則人清;三觀正,則人正;三觀不正,則人難正。

以上算是把三觀的主要涵義大概說清楚了,我們對三觀就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三觀的神秘面紗也就揭開了第一層。

二、三觀的基本關係

從前面三觀的主要涵義已初步瞭解和感受到三觀之間的內在聯繫,大體體現出三者的三個基本關係。

簡單地說,世界觀統領三觀,是核心,廣義的世界觀就包含了人生觀、價值觀的內在要素。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世界觀決定了人生觀和價值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觀的延伸形式。

人生觀當然也有其獨立性,它是世界觀中對人及人生的認識而獨立存在的。通常情況下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人生觀。但是,人生觀也往往影響世界觀,這是由人的基本屬性所決定的,人無論從什麼角度來講首先是認識自己,認識人本身,然後才去認識事物,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世界。可見,總之人是在認識人自身以後再認識人以外的其它東西,人生觀是世界觀最重要的部分,同時,人生觀在很大程度上還決定著人們的價值觀。

而價值觀更不可忽視它的存在和作用,不可輕視它具有更大的獨立性和個性。價值觀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一種表現形態,是它們的具體體現,在一般情況下,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就有什麼樣的價值觀。人們所有言行最直接反應的就是人們的價值觀,我們所最先看到的也往往是人們的價值觀,而人生觀和世界觀是藏在其後面的,因而人們往往是通過他人的言行中反映出的價值觀而推論出他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價值觀作為三觀中的底層雖然最易看得見、摸得著,但也是最善於變化的和捉摸不透的,價值觀也有其極大的獨立性和特殊性及個性,有時候人們的價值觀也會偏離其原有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更需要指出和更值得重視的是,價值觀的變化會導致人生觀和世界觀的變化,這是因為人生觀和世界觀本身就是在價值觀大量的積累基礎之上逐步提煉和形成的,因而,因其變而變就是必然的了。其中,價值觀與人生觀聯繫最緊密,有時候似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自然,價值觀在量變發展到質變時,還會導致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本質變化。在三觀中,變化最多、變化最快的是價值觀,而首當其衝的是具體價值觀。。

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觀之間有三個基本關係:一是世界觀決定人生觀和價值觀,人生觀又決定價值觀,體現出一種主次關係;二是價值觀是表象,人生觀和世界觀是內核,體現出一種表裡關係;三是價值觀是基礎,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於價值觀的積累和變化,體現出一種邏輯關係。

三觀之間這種內在的主次關係、表裡關係、邏輯關係是三個基本關係,反映三觀的內在聯繫和來龍去脈,這是三觀的第二層神秘面紗。

三、三觀的大小關係

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三觀的主要涵義和三者之間的關聯,從另一個維度看,三觀還可以分為大、中、小的。

很顯然,以三觀中各觀的地位和作用大小而論,世界觀為大,人生觀為中,而價值觀為小。

這是因為,世界觀統攬全局,處在高位,管大事,管宏觀,管整體,決定人認識世界的總方向、總基調、總原則,可見在三觀中世界觀處在主導地位和宏觀層面,因此它在三觀的體系中處於老大的地位是無可非議的。

而人生觀由於主要是對人自身的認識,對自然、對社會的認識一般不在其中,當然也有對自然和社會的客觀反映。因此人生觀的格局沒有世界觀大,也沒有世界觀高和遠,自然是人生觀處在僅次於世界觀的位置,而相對於價值觀而言則處在中間位置,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如前所述,價值觀是人們在具體事物上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表現,是對各項具體事物的認識、判斷、抉擇、態度及言行,而且是每時、每刻、每處、每事都在發生,也就是說價值觀處於微觀層面和個體上的位置,通過人們的具體言語和行為表現出來,自然是小字輩,從格局上大不過世界觀和人生觀。

也就是說,世界觀為宏觀,人生觀為中觀,價值觀為微觀,三者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和大、中、小的層次關係,表現出三觀的地位高低和作用大小。

三觀這種大、中、小的不同地位、作用和內在關係,若打個形象的比方,如對於一個長途司機而言,世界觀是管行車的方向和目的地,人生觀是管走哪條路、開什麼車,價值觀是管開車的的速度、車在哪兒加油、車在哪兒休息等等具體事情。

三觀中的這種大小關係說明了三者的“江湖地位”,揭開了三觀的第三層神秘面紗。

四、三觀的辯證統一關係

從人的認識論的角度看,三觀之間有一條主線相聯繫,或者說是同一個軸心,或是一個同心圓,也就是有著同一個血脈。理論上講,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反過來說,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是世界觀的反映。這是講三觀的統一性關係。

但是,三觀也存在非統一性,三觀的處處事事完全統一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不實際的,往往同一世界觀下也會有不同的人生觀,同一人生觀下也有不同的價值觀。也就是說在某一世界觀下會有多種人生觀,在某一種人生觀下也有多種價值觀。當然,也會有同一主體的人會有兩種不同的世界觀,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同一個人會體現出不同的世界觀,他既是唯物主義者,又是唯心主義者,或者他既是無神論者,又是有神論者,有時唯物,有時唯心。更不要說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會因人這個認識主體的內因和外因的變化而隨時變化著,尤其是具體價值觀的改變有時就連自己都不相信它已經改變了。

從三觀而言,即便是同一個人或同一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人及人群,在不同的條件下、不同的環境下又會表現出不同的三觀,三觀可以形成各種組合,產生各種變化,出現相互交換和差異。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看到在同一個世界觀下或同一個人生觀下,出現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以及前後矛盾的人和事的原因所在了,也就是人們常會發現某人的言行判若兩人,不可思議。

正因為萬物是複雜的、世界是多變的,人處的環境是轉換的,條件是不同的,所以人作為三觀的主體在生存過程中往往會因外界的改變而改變原有的認識,改變原有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而往往首先改變或者說變化最快的是價值觀,用一句比較通俗的話來講,價值觀是最接地氣的。也就是說價值觀脫離原有世界觀和人生觀是常有的事,價值觀的變化是一種必然,這是因為人們工作和生活的自然環境及條件和社會環境及條件經常變化,人們的內在需求也在發生著經常的變化,所以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價值觀常常會背離世界觀和人生觀就不足為奇了。顯而易見,價值觀一成不變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人們各種具體價值觀可以說永遠在變化中、轉換中,甚至是矛盾中。不過這種價值觀的變化、轉換和矛盾,有量變和質變兩種情形,量變則仍從屬於原有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質變則脫離了原有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價值觀的這種改變在一定條件下會引起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改變,這就是價值觀的反作用,而且人生觀對世界觀也有這種反作用。

三觀這種量變、質變和反作用是三觀體系中一個基本規律,值得人們去了解和掌握。

毫無疑問,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這些統一性與不統一性和反作用就充分體現出三者的辯證統一關係,而且是三觀中最核心的關係。

這是三觀的第四層神秘面紗,至此,我們揭開了三觀全部的神秘面紗。

知曉了三觀這些基本理論和三觀的內在關係,可以使我們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對於我們理解認識三觀、樹立合理三觀、科學地運用三觀都有極大的幫助和好處。顯然,三觀的理論也是需要普及的,人人都知道才好。

五、三觀的形成過程

現實中,對於人們來說,一般是先有價值觀,而後有人生觀,再有世界觀。從人的成長過程就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一脈絡,人在幼兒、少年階段通常只有價值觀,到了青年就開始形成人生觀,而世界觀是到了人成熟以後才真正形成。這符合認識論的基本邏輯和一般規律。

這是因為,價值觀自然性要強些,是人從小到大、從生存到發展、從低端到高端的內在需求,是人的生活和工作實踐的客觀反映;人生觀是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結合產物,是價值觀長期累積的結果;而世界觀則更多是社會性的結果;是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昇華,屬於思想層面,是逐漸培養和錘鍊而形成的思想的結晶。

總之,人們的三觀經過長期的積累會逐步形成並固定下來,在這個過程中也是經過不斷地修整和改進的,三觀一旦固定下來往往不會輕易再有大的改變,除非遇到了比較大的事件的衝擊,尤其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穩定性會更強些。

那麼,人們的三觀形成和變化是受哪些因素影響呢?不外乎這六個方面:一是遺傳基因的影響,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上,無論是人的情商還是智商,絕大部分來自遺傳,當然也有小部分變異;二是家庭環境的影響,人生存的第一個環境是家庭,因此家人尤其是父母對人的三觀形成影響非常大;三是社會環境,包括學校、工作單位環境以及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程度;四是最常往來的人和最崇拜的人的影響;五是重大事件的影響;六是自身素質、知識狀況、興趣愛好、志向目標等內在因素的影響。

儘管對於不少人還可能沒有明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一輩子其人生觀和世界觀也許都是模糊的,但是其價值觀是明確的,清楚的,儘管如此,也是在某種世界觀指導和人生觀的影響下,而形成這些人的價值觀。雖然價值觀變化要比世界觀、人生觀多,但對同一個認識主體的個人來說並不是常常發生對價值觀質的改變的,其改變較多的是在同一人生觀之下出現不同的價值觀和各種具體價值觀,當然這些變化中的價值觀和具體價值觀通常是處於量變狀態,而沒有發生質的根本變化,變化其實就是形成新的三觀的過程。

只有當價值觀發生質的改變時,才會對人生觀甚至世界觀產生質的影響,從而會形成新的三觀。例如一個人在生活上的價值觀由勤儉節約變為奢侈浪費,就會導致其人生觀的改變,這種情況常發生在人們的身邊,都有所見有所聞。

六、三觀的求同存異

首先,讓我們看看三觀的異從何來?

由於人們三觀形成過程中這六個方面影響因素有程度的不同、組合的不同,再加之影響三觀的內外因素又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因此,人們形成的三觀就各不相同,存在著千差萬別。有人說世界上沒有兩條完全一樣的河,其實,從三觀的角度講,世界上也沒有兩個人有完全一樣的三觀,這裡是包括了各種具體價值觀在內。

如上所述人們的三觀形成後不僅本身就存在差異,而且人們的三觀還會在形成後隨著生活和工作中的各個事項變化而發生變化,造成新的差異,這就告訴我們人們三觀的差異是一種必然、是一種客觀存在,不是輕易就可以改變和消除這些差異的。

現實生活和工作中,對於一起共事工作、一起生活的人們的三觀而言,世界觀是要儘量一致的,最好不可有異;人生觀可以有小異,但要相近,不能偏離太遠;價值觀可以有多異,可以各行其是,但最好能統一在一個世界觀或者一個人生觀之下。一般來說,從工作的角度而言,人們的世界觀一致和價值觀接近為好;從生活的角度而言,則更需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接近為佳。

因此,可以概括出這樣一個結論:世界觀要求同,但可不等同,人生觀可存異,但不可大異,價值觀可不同,但不可對立。毫無疑問,在三觀之間求同存異是一個基本法則和可行原則。

試想,若人們在三觀上不去求同存異,那人們何以相處,何以有人類世界!

常常聽到有人說,“要求三觀都一致”、“要求三觀都合”、“要求三觀都同”,這話乍一聽很有道理,很容易被大多數人接受,並認為是普遍真理。因而得出的基本結論是:三觀不同何以為伍,三觀不同何以共事,三觀不同何以為友,三觀不同何以成婚等等。

其實,這個結論也是很不妥的,過於絕對化,有時候甚至是大錯特錯的觀念。這是因為,社會生活中同一人群也有不同的三觀,同一層次的人也有不同的三觀,甚至同一個人也有不同的三觀。關鍵是三觀不同的程度大小,不同在哪個觀的層面,是質的不同還是量的不同,是在世界觀上不同,還是在人生觀上不同,或是在價值觀上不同。正如前面所說,人們只需要在世界觀上求同、求似,在人生觀上求近、可異,在價值觀上允許不同,認可變化,不對立。切不可對三觀一刀切,苛求完全相同,或者不分層次、不分質和量,大而化之、籠而統之,更不可對三觀的合、三觀的一致提出過於理想化不切實際的要求,不問青紅皂白,只要三觀有點不同,哪怕是具體價值觀有一點差異,就動不動扣上一頂三觀不合的大帽子,就一概否定共事、為友、成婚等等,這必然會使事難做,人難為,婚難成。生活中不少大齡未婚單身青年犯的就是這個錯誤,而往往僅用一句話“過於挑剔”作為解讀。

其次,看看三觀求同能有幾何?

三觀的求同是人們的美好願望和追求,但由於三觀的異的天然屬性和異的客觀存在,那麼這個同只能是相對的和有限的了。

現實中,就三觀而言,世界觀相同是比較多的,人生觀相同則要少一些,價值觀及具體價值觀相同則會更少些,特別具體價值觀是上更是各異,色彩紛呈,正因為如此才有我們這個多彩的世界。因此,在三觀的求同上,顯然是世界觀的求同、人生觀的求同和價值觀的求同會有難易程度的差異。

其實很多人所謂的三觀同與合,三觀一致往往指的是價值觀的同合與一致,而且更多的是指具體價值觀的同合與不同合,而並非指的是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同合與不同合,常是以偏概全,以一當三,有時是以一個具體價值觀不同放大到整個三觀不同、不合。因此,是世界觀不同合,就說世界觀不同合;是人生觀不同合,就說是人生觀不同合;是價值觀不同合,就說是價值觀不同合;是具體價值觀不同合,就說是具體價值觀不同合;而不是簡單地、籠統地說是三觀不同合。

價值觀合與同固然好,但實際上任何兩個人是很難有價值觀、特別是各種具體價值觀都能夠完全同與合的。譬如,兩個好友甚至是閨蜜一同逛街買衣服時就常常發生具體價值觀大不相同,一個喜歡豔麗的服裝,一個喜歡樸素的服裝,因而會爭吵,甚至相互指責對方審美不對,這時候就不能說是兩人三觀不同,而只是價值觀中的審美觀不同罷了。又如某一單位同時面臨甲、乙、丙三項工作,要求把重要的工作放在第一去做,有的人認為甲是重要工作,有的人認為乙是重要工作,有的人認為丙是重要工作,這反映出的是具體價值觀不同,總不能因此而不去共同做這三項工作,或者把誰排斥掉吧。

總的來說,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在多數情況下,人們周邊的人並不是三觀不同合,而只是一觀不同合而已,有時僅僅是一具體價值觀不同合。

最後,看看我們應該如何求同存異?

既然三觀的同和是相對的,三觀的存異是絕對的,那麼對待三觀不可強求同和與一致,尤其不可強求價值觀完全相同,特別是不可強求具體價值觀都相同,因為三觀較難做到完全相同相合的,應該承認和允許三觀不同不合的存在,而往往主觀願望要求的同與一致是絕對意義上的要求,但現實中的同與一致往往是相對而存在。當然,也不能用自己的三觀去衡量他人的三觀是否合理、是否正確,甚至去強行改變他人的三觀。不難看到,往往是家長和上級領導時常強行要求子女和下屬與其三觀相同,這種做法常常是適得其反,不僅難以做到相同,反而會使不同的差距被拉大。好的做法應該是按照三觀的客觀標準去培養和調整自己的三觀,去影響他人的三觀。

事實告訴我們,“三觀都一致”、“三觀都合”、“三觀都通”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現實生活中很難完全實現都一致、都相合,而往往是暫時實現一致、相合後又會偏離,又會不同,又會不一致、不相合,這往往是個常態。

一般的規律是,世界觀要求一致,是不容易做得到;人生觀要求一致,會有些難度,但大體一致則是可以做到的;價值觀要求一致,稍容易一些,其中具體價值觀要求一致,會更易一些。比如,一個南方人與一個北方人結婚,開始時吃飯難以吃到一起,常有爭議,時間長了,就口胃逐漸相同了,也就不再爭吵了。因此,三觀均要求一致是比較難的。而不少人們往往混淆了三觀的功能、層次和地位,盲目要求一致,尤其會出現把價值觀的不同、不一致上升人生觀或世界觀,從而導致錯誤的結論和判斷。

所以在討論三觀時,務必把三觀分別討論,即分別討論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就叫在同一個頻道、同一個層面、同一個平臺討論問題,而不是把三者混為一談,上下不分,不對版,眉毛鬍子一把抓。而且三觀有時候也很難說誰好誰壞、誰錯誰對,只是在三觀的不同層次上認識上的差別而已,這就更需要我們在三觀的問題上不可輕易下結論了。

所以,不在同一個觀的層面討論問題,就會出現你說東,他說西,兩人說不到一塊,就會是“話不投機半句多”。若是人生觀不同,就會志不同、道不合,也就是聖人孔子說過的“道不同,不相為謀”,也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

現實中,在三觀合與不合、同與不同的問題上主要集中在利益(金錢)、權力和名譽這三個方面:利益或金錢是人們生存的基礎和最基本的需求,因而是第一位的;權力是獲取利益或金錢的方式之一,同時又是社會地位的標誌,還是做事的重要基礎,是第二位的;名譽屬於精神世界,屬於人們的更高需求,有時人們為了利益和權力可以犧牲或者放棄名譽,因而名譽是第三位的。這只是一般規律,大多數人如此,而對於有些人可能恰恰相反,把名譽或者權利放在第一位。

通常在利益、權力、名譽以及情感、地位等這些要素髮生重大改變後,人們的三觀也會隨之發生根本的變化,甚至是質的變化,無非是向好的和壞的兩個方向變化,這個時候往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是觀察一個人的三觀及其本質最好的時機。

由於人們對利益、權力和名譽的需求不同,因而同一世界觀下一定會出現多種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同一人生觀下又出現更多種價值觀,同一價值觀下又有多種具體價值觀,更何況即便是同一三觀在不同條件下、不同環境下還會產生變化、差異和轉換,因此,完全意義、完整意義上的三觀相同與相合其實是不存在的,這種絕對意義上的三觀一致、三觀合、三觀同不可作為人們追求的目標。人們常說的“志同道合”,其實就是人生觀上同,價值觀上相近而已。說三觀不合,其實往往只是價值觀和具體價值觀上出分歧,而絕大多數不同是在取利上不同,是利益觀不同,這是有普遍性的。

若以一個形象地比喻,人的三觀思想主體猶如一顆參天大樹,世界觀是頂天立地的樹幹,人生觀是繁茂的樹枝,價值觀就是千姿百態的小樹葉,要知道世界上從來沒有兩棵完全一樣的樹,更沒有兩片完全一模一樣的樹葉。

在三觀問題上人們可以不同,可以有差異,但是不可對立,無論在哪個層面的三觀發生對立,那麼這種情況下,人與人就不可為謀,不可為伍,不可為友,不可能常常在一起和平相處,敬而遠之為好。因此,在對三觀的問題上不是看是否合,而是看是否對立。

可以說,只要不是對立的三觀,在三觀上求同存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寬容、包涵和大度的表現,是合而不同。其實,求同存異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叫做“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其本質上是多一點忍讓,少一點自私,不計較、不糾結、不怕吃小虧。還以前面的兩朋友買衣服為例,若選衣服時,各選各自喜歡的,這叫具體價值觀不同;若除了各選各自的衣服,還互相指責對方的審美不行,對方選的衣服不好看等等截然相反的觀點,則兩人的具體價值觀是對立的,這種對立若時常發生就不可能使兩個人保持友好的關係,至少下次不要一起買衣服了。

說了這麼多,告訴我們一個不可辯駁的事實:在這世界上任何人與他人在所有事物上三觀完全的、永遠的、絕對的相同是根本不可能和不存在的。所以,在世界觀上求同,在人生觀上存異、在價值觀上可變,是我們人類認識世界、認識人與事和人類生存的基本法則,概括為一句話就是“求同存異”。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時候不必刻意追求唯美,不必過於理想化,而是要學會難得糊塗。

求是主觀願望,存是客觀現實,兩者之間往往存在很大的差距。人們不可偏頗也不必要去追求絕對意義上的相同和一致,去追求一個不存在的、完全理想化的三觀世界,完全理想化的人,完全理想化的事,去追求一個不可能實現卻又美幻的夢!

七、樹立合理的三觀

幾千年來人們的社會實踐告訴人們,一個人的三觀是否合理、是否正,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十分重要,直接關係到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而對於一個家長和一個領導來說,還關係到下一代、下幾代和下屬、群體的三觀的形成、人的成長和事業的成敗。

如前所述,每一個人的三觀都是一個逐步形成和樹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受到生活和工作環境的影響,父母的影響,老師的影響,同事的影響,朋友的影響,社會的影響,還與自己的家庭出身、經濟條件、社會地位、成長過程、經歷事項、機遇命運以及自身的素質、智商、情商、性格、興趣等等內外因素都有著直接關係,因而三觀也是一個人是否成熟、是否高尚、是否完美的一個重要標誌,尤其一個合理的三觀更能說明這一切。

現實生活中,人們除了常常認錯了三觀,還往往用錯了三觀,這兩種情形在一個人身上既會獨立存在,也會同時存在,不管哪一種情形危害都會很大。因而樹立一個合理的三觀顯得尤為重要,這是科學運用三觀重要的前提。

常言道,知己知彼方可百戰百勝。而認清楚了三觀才方可知己知彼,才能樹立合理的三觀,才能把人做好、把事做好。樹立了合理的三觀,首先是能夠真正地看清自己,知道自己處在什麼位置,知道自己做人做事的標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自己可與誰共事,可與誰能成為朋友,可以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所在等等;其次是可以較準確地認識他人,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第三是可以知道與人打交道時是否能繼續交往下去,遇到問題時是否可以討論解決,遇到困難是否會共同克服等等。

然而在現實中,人們又常常沒有認識清楚三觀,沒有樹立合理正確的三觀。因而在三觀上我們首先要要避免出現五個比較常見的問題和毛病:

一是對三觀認識上的錯誤。不少人不懂三觀各自在理論上、概念上的涵義,對三觀的各自內容並不知曉,大而化之,一概而論,或者一知半解,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用同一尺度去衡量、去要求,沒有把三者的層次、地位和功能明確地區別開,也就是說這些人在三觀的思想理論基礎上出了問題,這自然會對現實生活中的三觀問題會產生錯誤解讀和判斷,並且自己的三觀錯了還不知錯在哪裡。

二是對三觀認知上的偏差。把三觀混為一談是個普遍現象,不是把三者分成各個單項去看,常常把三者當成是一個東西,把三者打包一起去看,籠統地說三觀,因而會導致把價值觀不同看作是世界觀不同、或者人生觀不同,或是把人生觀不同看作是世界觀不同、價值觀不同,更有把一觀不同當做三觀都不同,如此等等,其實三觀並不可相互代替更不可以一代三,各有各的領域,各有各的內容,各有各的層次,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特性,不可張冠李戴,不可混為一談。

三是形成了不合理的三觀。由於一些人長期以來對三觀的錯誤認識、對三觀的認知上的偏差和不能正確地把握三觀,就必然出現另外一個結果,那就是逐步形成了一個不合理的錯誤三觀,這個不合理的錯誤三觀無時無刻、無處無事地左右著人們的言行,使不少人做人和做事都難以做好、做對,因而難以取得成功。

四是不能正確把握三觀。不少人往往不能正確把握三觀,正如前面提到的,常常是不在同一個層次認知和討論三觀,有的是站在世界觀的平臺上,有的是站在人生觀的平臺上,有的是站在價值觀的平臺上,相互交錯,語不對路,思不達意,因而產生各種誤解和矛盾,甚至把價值觀的東西直接上升到世界觀,而又有的把世界觀的東西偏偏又下降為價值觀,使自己不知不覺走進死衚衕而走不出來,導致對許多的人和事錯誤的認知和判斷,出現大量失誤和錯誤言行,在混亂的邏輯中行走,在迷茫糊塗中行事,甚至在錯誤的泥潭中爬不出來。

五是不去反思三觀。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去反思自己的三觀,早已習以為常,且習慣成自然,不太想調整、修正自己不合適、不合理、不正確的三觀,這是十分不妥和有害的,從而難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三觀。同時不少人往往喜歡評價、指責別人的三觀有問題,而是去簡單地判斷別人的三觀與自己的三觀合與不合,而且即便知道不合也不清楚是哪一個觀不合,是否可以相互調整,從而求同存異。因而常把朋友又處成了陌生人,把能成的事又給攪黃了。由於現實中的三觀不合往往只是在價值觀上出問題而不合,因而通常是可以調整和修正的,除非你不想把你自己做得更好,把事情做得更好,因而時常反思三觀是一個必做的功課。反思三觀是對腦子和心靈的清洗,生活中凡能被清洗的東西,洗乾淨後只有好處,而無壞處,對於三觀的反思清洗亦是如此。可見,經常反思自己的三觀十分重要,不反思何談修正和完善自己的三觀呢。其實反思三觀的過程就是自身修養的過程。

人們常說的修養修身是修什麼?從本質上講就是修三觀,三觀修好了,其它才能修好,三觀修不好,其它則不可能修好。從這一點上看,三觀對人的重要性一目瞭然了吧。

在知曉了以上對三觀的五大錯誤認識,杜絕這些錯誤在自己身上發生,那麼在對三觀正確認識的基礎上,那就應該樹立起自己合適的也就是合理的三觀了。

第一,人們要弄懂和記住三觀的基本涵義、三觀之間的基本關係、大小關係和辯證關係;

第二,人們要懂得三觀求同存異的道理,才可能樹立起自己合理的三觀,去科學地運用三觀;

第三,人們應以合理的三觀為目標,對每個人來說,在社會生活中能夠以正確的三觀理論為指導,樹立起適合自己的合理三觀就足矣,合理才是恰當的尺度。人們應努力做到世界觀要堅定、人生觀要符合潮流和時代,價值觀既要利己,也要利他人、利社會。

由於三觀不是先天的,是後天才有的,是伴隨著人的生命和人的社會生活而逐漸生成和完善的,因此,合理三觀的樹立和形成是需要一個長期錘鍊、調整和完善的過程,也是伴隨人們一生的實踐課題,三觀是否合理是需要在人生中不斷地檢驗和修正。合理三觀的培養和樹立是以內因為主,是以自我修養、自我辨別、自我實踐為主,也有外因的作用,外因為輔,切不可過於依賴外因,過於依賴他人和社會的作用;合理三觀的培養和樹立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不斷地自我實踐、自我觀察事物、自我觀察他人行為和自我修養的過程,以及自我生存的政治、社會、文化、工作、生活等環境影響的綜合作用下培養和樹立起來的。

還有一個問題大家必須清楚,所謂合理的三觀是因人而異的,這種合理是相對於每一個人而言的,是一種相對合理,切不可用一個所謂統一的標準去衡量這個合理性。更不可以把自己的三觀作為衡量他人三觀是否正確和好壞的標準,不可輕易過高估計自己的三觀,而過低看扁他人的三觀,不可隨意指責他人的三觀差、層次低。

所以,人們要通過學習三觀的基本理論、調整對待三觀的心態,經常審視和反思自己的三觀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實際作用及效果來優化並改進自己的三觀,從而逐步培養、調整和樹立起自己一個相對合理的三觀,以期比較科學準確地判斷自己的言行是否合適、是否合情合理,而不自覺或下意識、盲目地形成自己的三觀是沒有益處的,很可能是一個不合理的三觀,人們既要改變在三觀上的盲目性、隨意性和簡單化,也切不可過於追求三觀的完美、過於理想化或過於苛刻自己和他人的三觀,不可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者混為一談,不分彼此;當然也絕不可讓錯誤、扭曲的三觀左右和改變正確、合理的三觀。總之,人們的三觀要不斷地在生活和工作的實踐中去培養、去修正、去調整、去完善,才能向著各自的更合理、更科學的三觀邁進。

八、三觀的科學運用

如何科學地運用三觀是需要認真探索、長期實踐和不可迴避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我們學習和完善三觀的最終目的。

一要以合理的三觀為言行的指導。能否科學地運用三觀首要前提要以合理的三觀為指導。人們在思想上、理論上認清了什麼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之後,又逐步樹立起適合自己的合理的三觀,那麼就應該在自己的對人、對事的言行中運用好這個合理的三觀,就要在這個合理三觀的指導下工作和生活,遵循三觀的基本理論和規律行事,處理好發生在你面前的人和事,而不能是想一套,做的是另外一套,或者是以錯誤的三觀指導言行。

二要充分注意求同存異。三觀是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具體指南,三觀的運用一定要科學化,要理性多於感性,尤其要充分注意求同存異這個基本原則的運用。由於社會生活的複雜多變和三觀本身的多樣性,每個人都應該從自身的客觀情況與外部環境、條件等實際出發,靈活地運用三觀求同存異的基本原則,而不是刻板地、教條地生搬硬套三觀,或是打亂三觀、混淆三觀,讓自己的言行被一些教條的三觀概念套牢,要實事求是地以求同存異的態度處理事務,特別要注意不可過分誇大三觀的不同,也不要過分在意三觀的不同之處,更不要把價值觀的問題隨意上升到人生觀和世界觀。

所以,還需要再強調一下,一般情況下工作上可以偏重於世界觀和人生觀的相同和接近,而生活上則可偏重於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相同和接近,正如人們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需要指出的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發生最多的是人們的價值觀不同是一種常態,特別是具體形態上的價值觀不同更是時時、處處、事事都在發生,尤其要注意在微觀層面的細枝末節上具體價值觀不同不僅是常態,而是必然,無可厚非,往往也無錯對,那麼在三觀上求同存異就是一種常態和必然,一種生存法則。例如幾個朋友聚餐,若同意去某一家餐館則為價值觀宏觀層面相同了,都認同葷素搭配則為中觀層面一致,而在選擇具體葷素菜則會有不同,僅以葷菜論,有的喜歡吃魚類,有的喜歡吃雞、鴨,有的喜歡吃牛羊肉,而有的則喜歡吃豬肉等等,結果是在點菜時兼顧並存異。儘量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同時也要相互相遷就,存異共處。否則過於求同求合是無法生存和寸步難行的。可見,若不求同存異,這幾位朋友就不可同桌用餐、不歡而散了。所以,在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出現一些價值觀、具體價值觀不同時,切不可過分在意,過於苛求或誇大其事,而應善意理解、兼容、包涵和視而不見,這樣很多事就容易想開了,不再計較了,俗話說“難得糊塗”就有這層意思在裡面。

當然,在具體價值觀上,若是不同的人做同一件事有時也是需要具體價值觀要求的,否則難以做好同一件事,但是若不是做同一件事,只是做同一類事,則是可以不同的人其具體價值觀不同,可以各行其是,不過若是整體的價值觀不同,則是難以為伍,也難以為友,也可能一事無成。

總之,求同存異是三觀實踐的基本原則,人們須在現實工作和生活中認真遵守,方可家庭和睦、與人共事、友好交往、社會和諧。

三要在同一個層面討論三觀。因為不同主體的個人只有在三觀中同一個觀的層面上和平臺上討論同一層面的問題,才有可能把問題討論清楚,也最有可能達到求同存異的效果;特別是在相同相近的人生觀的平臺上討論三觀的問題,最能獲得求同存異的結果。因為人生觀對於世界觀和價值觀是處在承上啟下的地位,人生觀相同相近自然會世界觀相同,在多數情況下在這個人生觀平臺上討論三觀問題、討論各種事物會比較容易產生積極的作用和成效,而不同人生觀的人在一起談論三觀和事物實在是沒有多大意義。可見人生觀的的合與不合十分重要,是選人、做事的重要標準。

四要做人、做事證明三觀。三觀是認識和識別人的最重要的理論依據,而實踐則是人的三觀最重要的檢驗標準,有一句名言叫做“實踐出真知”,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在三觀的問題上說為輔,做為主,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聽其言,觀其行,而且要知行合一。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口頭上說三觀遠遠不夠的,關鍵在行為上、在做人、做事上如何體現三觀,有的人說起來口若懸河,能說會道,唱著高調,說的好聽,而做起事來則是另一套,完全不對版,基本不著調。應該說一個人的三觀代表了一個人的思想境界、素質、品味和本質,這裡起核心作用的是一個人的人生觀,但是由於三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完全把握或者認清自己和他人的三觀又是很難的一件事,必須通過事實和實踐去驗證,有時候一個特殊事件最能完整地驗證人們的三觀。因此,要通過實踐善於獨立思考三觀,要善於去偽存真三觀,要善於驗證三觀,儘量少受他人不正確三觀思想的影響,必須讓做人、做事的客觀實踐證明到底是什麼樣的三觀,要以三觀理論為依據,以事實為準繩,去衡量和檢驗自己和他人在現實工作和生活中的三觀。切不可對三觀抱有錯誤的態度,不可對三觀視而不見,置之不理;也不可對三觀似懂非懂,一知半解;更不可對三觀錯誤認識,誤入歧途。若有這三種錯誤態度,最終結果都會是害己害人,後患無窮。

五要防止三觀的扭曲。人們在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通常是按照已有的三觀行事,一旦出現意外,突發情況或是陷入困境、逆境等非正常情況下,人們的三觀往往會發生扭曲、變形,甚至是徹底地改變原有的合理的三觀。例如,當你被別人誤解而傷害你,當你被欺負而無法伸張正義,當你被蒙冤而得不到平反,當你忍讓卻被說成你無能,當你以誠相待得到的卻是欺騙,當你無私地幫助別人卻遇到了碰瓷之人,如此等等,這時候不少人的三觀經受不起考驗而扭曲變型了,放棄原有合理正確的三觀,往往以一種報復心理,轉而接受不合理、不正確的三觀,言語、行為都隨之徹底改變,也開始做壞人壞事了。這種三觀扭曲的情況是最應該防止發生的,儘管很難做到,但一定要堅持原有的合理正確的三觀,這是你的底線啊。

六要不斷修正完善三觀。人的成長和提升是無止境的,因而人的三觀也需要不斷反思修正和完善,這個反思修正和完善是無止境的,這也是一種修養,是一種高品位的追求,只有這樣人的三觀才可能達到最高境界,才可能有完美的三觀,進而才可能有完美而精彩的人生。

也許有的人會說我的三觀就這樣了,或者說我都老了修不修正意思不大,或者說我的三觀沒有什麼大毛病,等等,其實不然,常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活到老學到老,人無完人金無赤足,因而不斷地反思、修正和修養自己的三觀是求上進,別無壞處,因為它能觸及到人的心靈和靈魂,讓人的內心世界得到洗禮。人們常說的愛心、孝心、善心、良心、私心、壞心、上進心等等都是三觀的現實反映。

總而言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三觀一方面是認識論中三個最基本的認識範疇,同時又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最基本的實踐課題,貫穿於每個人工作和生活的始終,人們要想在變幻莫測、複雜多變的大千世界裡,不犯錯誤或者少犯錯誤,減少誤會和失誤,糾正偏頗的三觀、摒棄錯誤的三觀、偏頗的三觀,能夠開心地工作,幸福地生活,獲得各方面的成功,那麼學習三觀、認清三觀和運用好三觀就是人們一生的必修課和重要法寶。

也許有人認為三觀與自己沒有多大關係,三觀只是一個理論問題、學術問題,似乎自己沒有什麼明確的三觀,或者不知道自己的三觀到底是什麼,自己也不是照樣工作、生活得很好嘛,不要把三觀誇大其詞了吧。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這只是無知而無畏的表現,其實有這些錯誤認識的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誤解、矛盾、失誤、錯誤和失敗,其根源都是由於三觀出了問題而造成的,只是不知道問題的根源其實就在三觀上而已,千萬不可小看或者忽視錯誤的、糊塗的三觀對人們造成的危害。正可謂三觀清,心眼亮;三觀明,志可行;三觀正,路好走;三觀合,人生活。做到這些會使人們事易做,人善處,何樂而不為啊!

因此,必須再次強調的是對於我們每一個人而言,不管你承不承認、清不清楚三觀都是客觀存在的,在三觀面前是不能裝糊塗和過於輕視的,有了明確的對三觀的認識,有了合理的三觀,對於人們的思想、言語和行為會有極大的幫助,才有可能做正常的人和正常的事,進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對於一個想做大事,成偉業,有夢想,當一個了不起的人來說,更應該重視三觀,更應該早點樹立合理的三觀。雖說三觀不能代替一切,但是沒有一個合理的三觀,就不可能是一個明白的人、一個高尚的人,還可能難成大事。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三觀在優化。人們從未停止過對先進思想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從未停止過對三觀的優化、提升和探索。在新時代人類文明的陽光下,要讓三觀給我們每一個人滿滿的正能量,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心情舒暢,走得充滿希望。正直、善良、勤勞、明智的人們,讓我們熱情地擁抱合理、科學的三觀吧,它一定會給你帶來應有的超值回報!

三觀來了就不走了,可能會更加地瀟灑並走紅;

三觀來龍去脈的故事講完了,作為三觀主體的你,如何演繹你的三觀和人生呢?

金維虹:漫話人生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