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培厚「文化土壤」

為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培厚“文化土壤”

“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和踐行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等價值觀,以良好政治文化涵養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了政治文化對於政治生態的重要意義,並將“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提出明確要求。

政治文化之於政治生態,如同土壤之於自然生態,發揮著更基礎、更深沉、更持久的作用。黨內政治文化純淨醇厚,黨內政治生態就會山清水秀、正氣充盈,黨的事業就會蓬勃發展。相反,如果黨內政治文化庸俗腐朽,黨內政治生態就會受到侵蝕,黨的事業就會遭受損失,再想恢復就要付出很大代價。

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讓黨所倡導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優良傳統深入黨員幹部的思想和心靈。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猛藥去痾、刮骨療毒的決心和勇氣,以雷霆萬鈞、除惡務盡的果決行動,深挖細查政治生態“汙染源”,極大壓縮了不良政治文化的生存空間,不斷為營造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培厚“文化土壤”。

應當看到,當前,一些地區和部門的政治生態仍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其重要原因就在於不注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以致官僚習氣、好人主義、厚黑心理、“圈子文化”等不良政治文化潛滋暗長。其中,屢禁不絕的“圈子文化”,就是突出表現之一。近日,天津市組織領導幹部觀看的警示教育專題片《為了政治生態的海晏河清》中提到,段寶森、尉永久、羅福來等3名領導幹部,為了攀附黃興國,進入以他為中心的圈子,不但給他送酒送錢,還給他的父母送藥送禮,成為信奉“圈子文化”、最終觸碰底線的反面典型。事實上,近年來查處的領導幹部違紀違法典型案件中,有不少涉及各種“小圈子”的窩案串案。以“圈子文化”為代表的不良政治文化,是黨內政治生態的重要“汙染源”,如果任由其滋生蔓延,就會破壞黨的團結統一,蠶食黨的健康肌體,甚至導致政令不通、綱紀廢弛,危害極大。

政治文化會影響政治生態,而政治生態的好壞,往往會影響一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政治之禍是根本之禍,政治之毀是根本之毀,政治紀律之破是根本之破。”就一個地方來講,如果政治生態不好,就會正氣不彰、歪風滋長,必然破壞市場秩序、影響經濟發展,敗壞社會風氣、影響和諧穩定。政治生態良好,則能扶正祛邪、激濁揚清,激發市場活力和增長潛力,為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以良好政治文化涵養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既是一項政治目標,也是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淨化工程”。

建設政治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營造良好政治生態也絕非一日之功,必須將其作為黨的政治建設的基礎性、經常性工作和長期性、系統性工程,浚其源、涵其林,養正氣、固根本,鍥而不捨、久久為功。應當突出選人用人的政治標準,讓那些熱衷不良政治文化的人受到懲戒、失去市場,堅決破除各種利益鏈、關係網、潛規則,從而使“政治水土”沙化、荒化、鹽鹼化的問題得到根本治理。

“你就是別人的環境。”每一名黨員幹部都不僅會受到政治生態的影響,也影響著政治生態,應當從自身做起,切實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在黨內政治生活中經常接受政治體檢,增強政治免疫力,時刻警惕和抵制不良政治文化的侵蝕,倡導向善向上的政治文化,自覺做良好政治生態的支持者、促進者、守護者。(魏寅)


分享到:


相關文章: